新刊 |《文史》2024年第3輯(總第148輯)

学术   2024-11-27 18:23   江西  

《春秋左傳》“請糴”正義

——一個訛字透露的古代交换方式

石 洋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提要:春秋時期諸國間的“請糴”,通説認爲是“請求買穀”,但實應係“請䊮”之訛,表示“請求穀物”。“䊮”指陳存糧穀,該字此時尚不具備戰國中期以後甫才流行的{糴}{糶}二義。在春秋時期,“請䊮”與買、賣無涉,和“貸”却有多層面的相似性。其最本質的,是皆以“施惠—報恩”爲預設前提展開互動,兩者可看作同一行爲在各自特定人際環境中的不同稱呼。諸國“請䊮”幾乎都發生在密鄰或同盟之間,典型者藉聘問儀式來實現,屬於互助認同下的穀物求索行爲;接受“請”的一方,會無償施與,以延續既有政治關係,同時期待着“請䊮”方日後的回饋。春秋時期的“請䊮”和“貸”,反映了古代互惠交换的特徵;了解其性質,亦有助於窺察穀物與市場的關係。

關鍵詞:請糴 貸 施惠—報恩 䊮 糴/糶

《尚書大傳》陳壽祺輯本辨訛

侯金滿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講師)

提要:《尚書大傳》陳壽祺輯本撰作於嘉、道年間,參酌此前孫之騄、惠棟、盧文弨、孔廣林等各家輯本,精審程度過於前人,後來逐漸代替雅雨堂本成爲學界普遍依據的輯本。重新梳理清人輯佚《尚書大傳》之進程,既可更爲深入地認識陳氏輯本的成書背景和學術地位,也會發現其中依舊遺留了諸多問題。全面核查陳氏輯本具體條目的文獻來源,可將存在的問題歸納爲誤輯傳文、誤輯鄭注文、臆斷傳注文、臆斷篇目、誤置篇目、漏輯傳注文、輯佚來源文獻文本不佳以致誤等七類。以例證形式來剖析各類問題,不僅可爲學者研究利用《尚書大傳》提供參考,亦有望在此基礎上反思清人輯佚學方法,推出更完善的新輯本。

關鍵詞:《尚書大傳》 鄭玄注 陳壽祺 輯佚學 清代《尚書》學

頭曼單于入駐河南地與秦始皇北逐匈奴築亭障

曹永年

(内蒙古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中國北疆史重點研究基地研究員)

提要:秦始皇命蒙恬帥大軍北逐匈奴,取河南地的時間,是學界的主流意見始皇三十二年,二十六年之説不確。六國統一之時,秦始皇通過駐屯平定楚國的精鋭大軍和撫循“保塞蠻夷”,已在關中北邊,沿昭王長城構造了鞏固的邊防綫。當時,匈奴牧地在陰山北麓,大漠以南,今烏拉特草原和烏蘭察布草原的中西部地區;所謂呼尼河畔的北蒙古草原是頭曼和頭曼以前匈奴統治集團中心的説法是僞命題。始皇三十二年,頭曼單于入駐河南地,逼近首都咸陽,秦王朝感受到嚴重威脅,秦始皇因此派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藉助地理學知識,論證築亭障於陽山之巔,是構建關中京畿北部新的邊防體系的正確決策,並爲以後漢唐王朝所沿襲,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關鍵詞:秦始皇 匈奴頭曼單于 河南地 秦長城

從居延城到西海郡:兩漢居延經營考

劉安皓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博士研究生)

提要:過去學界對居延地區建制沿革變化的討論略顯不足。本文通貫考察兩漢居延經營歷程。漢廷對居延的經營起自武帝太初。太初至征和年間,武帝重啓對匈作戰與西北經營,將居延建設爲漢軍出征匈奴的前進基地,最初經營範圍大致包括居延城、遮虜障及屯田區,並不涵蓋整個額濟納河中下游沿岸。後世所見居延都尉與居延縣的設置實在輪臺詔之後。終西漢一朝,居延都尉始終是張掖郡下一部都尉,並非所謂獨立都尉區,亦不領居延縣。西漢部都尉皆隸屬於郡。王莽代漢,居延地區名稱、建制多次改易。竇融治河西,居延恢復了原有名稱,然居延都尉性質較西漢時發生了根本變化,實際成爲居延縣上級,領縣治民。未來有關建武初年簡文的研究應注意結合這一歷史背景。和帝年間,居延部都尉轉爲居延屬國都尉。安帝時,居延屬國與其他五屬國“别領比郡”。建安中後期,漢廷改置西海郡,自此“居延”這一地名從行政區劃中淡出。

關鍵詞:居延 居延都尉部 居延屬國 西海郡 都尉制度

唐宋時期北方鄉村的“莊”與資産統計

張亦冰  周曲洋

(第一作者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第二作者爲暨南大學文學院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講師)

提要:唐宋時期,北方鄉村中的“莊”往往並非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亦難比擬歐洲中世紀的“莊園經濟”。在諸多語境下,北方鄉村的“莊”,是民户將分布於村落空間範圍内的田土、屋宅、雜産進行歸户的單位,其文書憑證爲“莊帳”,主要目的爲確認産權。唐宋之際,此類“莊”之所以屢見於文獻記載,則與國家税制變化有關。以“資産爲宗”的户税,與據産定等攤派的差役,成爲鄉村民户賦役的主要内容;而民户資産的調查、核算,則成爲國家賦役的基礎。在民户資産調查過程中,由於鄉、耆地域範圍較大,以“莊”爲單位進行村落範圍内的資産登記與歸户,作爲“鄉原體例”,逐漸爲國家基層管理組織利用。至北宋中期,以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爲契機,國家在華北地區,以“方”爲地域範圍進行資産歸户,並主動編製民户“莊帳”,進而在此基礎上製作“户帖”,以爲賦役計徵依據。在此過程中,“莊”也與村落空間範圍相聯結,乃至成爲華北村落的名稱。但在東南地區,由於賦役依托的資産登記方式存在差異,文獻所見的“莊”往往僅指田産,與北方頗有不同。

關鍵詞:唐宋 北方 莊 莊帳 賦役

覺花島與遼代濱海地域

——兼論龍宫、海雲寺“二税户

聶   靖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後)

提要:覺花島(今覺華島)是遼西走廊的重要節點,見證了遼金時期傍海道的開發歷程。進入國家視野之前,島上及岸邊居住着國家控制之外的濱海人群,他們從事農業、漁業、鹽業與海上貿易(特别是遼鹽走私),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國師澄淵、思孝建立龍宫、海雲寺使覺花島佛教日漸興盛,濱海地域的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了島上佛寺的信衆基礎與經濟來源。覺花島僧團的影響力覆蓋整個遼境,他們參與了《契丹藏》的修造,並極大促進了菩薩戒在遼中後期的傳播,人員往來使覺花島進入全國佛教網絡。覺花島隸屬於嚴州,嚴州治位於内陸,伴隨着傍海道的興起,嚴州的發展重心由内陸而濱海,原先的濱海人群則由海上而陸地逐步納入國家控制。在這一進程中,龍宫—海雲寺先是整合了濱海社會諸人群,又由於遼代皇帝賜予二税户,濱海人群被納入寺院體系,間接收歸國家控制,入金以後國家進一步從寺院搜括了這部分人口。

關鍵詞:海上貿易 傍海道 佛教 二税户 菩薩戒

趙希弁《讀書附志》綜理

馬   楠

(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提要:趙希弁曾祖紹興年間定居袁州,生父師冋嘗於衡山、郴州任官,與袁州地方長官多有交往。淳祐九年,知袁州黎安朝囑希弁校勘四卷本《郡齋讀書志》,並附以希弁本人藏書,即《讀書附志》。從空間來看,《附志》中袁州乃至江西刻本最爲集中,同時與湖南、四川刻本存在密切關係;從時間論之,《附志》中寧宗、理宗時期刻本,即慶元、嘉泰以後至淳祐九年之間的刻本最爲集中。嘉泰二年黨禁結束,道學及道學家著述語録大量刊行,《附志》忠實反映了這一時期江西地區圖書生産、流傳的面貌。《中興館閣續書目》止於嘉定十三年,《中興國史藝文志》止於嘉定十七年,《宋史藝文志》著録部分理宗、度宗時著述、刊本失載,《讀書附志》與《直齋書録解題》很大程度上可以補備理宗部分缺失。

關鍵詞:趙希弁 《讀書附志》 道學

清代國史目録纂修考

李   兵  王承略

(第一作者爲北京物資學院外國語言與文化學院講師, 第二作者爲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提要:臺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國史館編《大清國史藝文志》清内府寫本五卷和十卷兩種,其中五卷本即乾隆朝所修“五朝國史”中的《藝文志》,也是清代首部國史目録;十卷本是嘉慶朝在五卷本基礎上續纂而成,子、集二部内容缺失,其主要參照《四庫總目》,對五卷本内容作了增删訂補。民國間劉承幹主持抄録的嘉業堂本《清國史·藝文志》,即據十卷本抄録而成。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光緒間抄本《皇朝藝文志》十八卷,是嘉慶朝後在十卷本基礎上續修改造而成,其編纂者可能爲譚宗浚,又經繆荃孫批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充十卷本子、集二部内容的缺失。國圖藏署譚宗浚擬稿《大清國史藝文志》民國間抄本十八卷(存前十卷),則以十卷本爲基礎,參照《四庫總目》、光緒本或與光緒本同源的版本寫成,其中所言“正本”,指與光緒本校補前的原本屬同一系統的版本。五卷本、十卷本、光緒本三部清代國史目録在文本内容上呈現出一定的遞進性。清代國史目録的纂修,總體可以《四庫總目》的編纂爲界分成兩個階段,乾隆朝之後的國史目録在内容和體例上均直接受到了《四庫總目》的影響。

關鍵詞:《大清國史藝文志》 《皇朝藝文志》 國史目録 譚宗浚 繆荃孫

廳制起源新探

——以明代宣大二鎮路廳爲中心

劉曦澤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明後期,隨着衞所制衰落、營兵制興起、募兵成爲主流、商品糧交易市場形成等變化,北部邊疆的宣府、大同二鎮出現了大量原有實土、準實土衞所無法管理的人群,産生了權力管理真空。爲了兼顧邊地治理的新需求,及“原額主義”財政理念、祖制雙重約束下不能輕易設立州縣的限制,明廷對宣大二鎮原本分路駐扎、負責經管錢糧的管糧廳官,逐步賦予了地方行政權力。迨至明末,各路廳官不僅擁有明確轄區,而且在轄區内具備完整、獨立的刑名錢穀之權,宣大路廳已成爲事實意義上的準政區。入清之後,宣大路廳爲清代廳制確立提供了豐富的制度資源。這一政區的形成過程,不僅反映了明代地方治理策略的靈活性,也揭示了清代廳制一種尚被忽視的北方起源類型。

關鍵詞:廳制 政區 宣大 明代

招商局在三河:皖中米市與同光年間的江廣漕糧採辦

周   健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提要:無論從明清王朝國家制度的演進抑或近代經濟的發展來看,19世紀中期以降漕運制度的變革與重構都是值得關注的大問題。此期漕運制度的演進趨勢可稱之爲“市場化”,即以市場的手段,改造貢賦的結構。同治十三年,在户部恢復本色起運的壓力下,經由輪船招商局推動,江廣推行了漕糧採買海運的制度變革。三省仍徵收折色,並將漕糧的採買、海運、交倉交由招商局包辦,其中最具市場化特徵的是米糧的包買。本文揭示出,江廣漕糧主要在皖中的籼米集散地三河購辦。同光年間,盛宣懷等人每歲遣員赴三河辦米,運往上海、蕪湖、鎮江,作爲江廣漕糧海運。19世紀80年代蕪湖米市崛起後,招商局在皖省辦米面臨激烈競争,故而轉向天津,提前買存江浙漕糧餘米、截留賑米餘米,抵充江廣漕糧。至19世紀末,江廣漕糧已主要在天津購備,江皖採辦者不到半數。在保證天庾正供到通交倉的前提下,江廣漕務可以極爲靈活的方式運作。當漕運轉以市場爲基本邏輯,本色解京的貢賦體制便經歷了根本的變革。

關鍵詞:漕運    漕糧 米糧    輪船招商局 盛宣懷 三河

《元史·列女傳》校讀與研究

曹金成

(山東大學歷史學院副研究員)

提要:關於《元史·列女傳》的史源與編纂原則,前人的研究並不徹底,甚至有些問題仍有待進一步澄清。本文在校讀《元史·列女傳》局部史文的同時,全面考索其史料來源。首先,肯定了前人所謂《列女傳一》主要抄自《經世大典》這一看法,但指出其中所收《經世大典》成書後的列女事迹,其史源更可能是元代官方所藏相關檔案材料。其次,基於前人的研究,對《列女傳二》的個别史源作了更深入探討。最後,檢討了《列女傳》的編撰問題,認爲明初史臣基本還是秉持了客觀公正的原則,貫徹了朱元璋“取天下於群雄之手”的政治理念,以期能達到“勸厲”社會的效益。

關鍵詞:《元史》 列女傳 史源 編纂原則

北白鵝墓地所出奪簋的年代及相關問題

田   煒

(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教授)

提要: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北白鵝村東M3墓葬出土了四件奪簋。關於其年代,學者有西周中期和西周晚期等不同意見。本文通過分析銘文中的人物“井叔”的活動時間,賞賜物“赤巿”的時代性,用“客”字的異體“”表示{格}的特殊用字現象,並結合器物形制和銘文書法的特點,認爲奪簋的年代應該定在西周中期懿王前後。

關鍵詞:奪簋 年代 井叔 赤巿 客

《莊子》“練實”解詁

蕭   旭

(南京師範大學客座研究員)

提要:《莊子》中鵷鶵所食的“練實”究爲何物,唐人成玄英疏説是“竹實”,但無文獻證據。宋人提出即是“楝實”,近代人説同,並補充提出三條書證,但不能令人確信。本文申證“楝實”説,並引徵《莊子》佚文“琅玕子”及《荀子》等文獻的“列樹”,貫通其説。

鍵詞:《莊子》 練實 楝實 琅玕 列樹 訓詁

敦煌佛教寫卷漢文背記探微

吉寧韻

(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提要:不少敦煌佛教寫卷的背面都書有與正文内容密切相關的文字條目,這些背記與已知經史類寫卷的“音隱”和“隱義”不完全相同,它們在位置上往往與正面對應文本存在水平方向上的偏離。本文在例舉、辨析相關寫卷的基礎上,就這類背記偏離現象作了具體探究,認爲就形式而言,背記之所以偏離於正面對應文本,很可能與寫本時代“隨卷隨舒,隨舒隨卷”的閲讀方式有關;就内容而言,敦煌佛教寫卷背記的書寫可能與講經活動相關,應是一種靈活實用的文字記録。

關鍵詞:敦煌文獻 佛教寫卷 背記 寫本閲讀

来源:中华书局1912

历史人类学
推送历史人类学、区域史、田野调查、民间文献研究动态,也涉猎历史学、人类学相关学科新书新刊、会议讲座等海内外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