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五年后的深刻思考,告诉你高校科研和企业研发的区别

学术   2024-09-04 22:30   上海  

随着研究生报考人数再创新高,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了。


小编是某211农业大学硕士毕业,所在的实验室近几年发了一篇Nature和一篇Science(均为正刊),自己也混了一个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二作,毕业之后没有选择继续读博而是进入了企业搞产品及工艺开发,现在在某国内饮料头部企业中做产品开发。


以上介绍了一点自己的背景,不是为了炫耀,只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我的背景,学生时期我接触的应该也是本领域内的国际前沿研究,现在做产品也是在国内的龙头企业,感觉自己的经验还是有一定参考性的。


有的同学可能比较关注的是学校和企业的科研条件的不同,觉得学校投入的更多一点,企业少一些,其实学校里也有穷实验室,企业里也有顶尖的实验条件,但是科研院校和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思维是不受物质条件影响的。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和学习,小编在学校时期的科研思维和工作后产品开发的要求产生了比较激烈的碰撞同时我也是在不断探索中总结了一些心得,自觉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科学家与工程师的角色转变


做科研尤其是做基础研究的,主流的研究思路都是发现现象,然后查阅文献,产生最初的想法,然后开始设计一个逻辑严谨的实验方案,执行实验后获得数据,通过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而后再根据提示进行深入的探索,直到获得充分且互相印证的实验数据,用来解释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最终利用这个机制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实现想达到的目的。


这就好比水烧开了之后会顶起壶盖,瓦特用这个原理发明了蒸汽机,进而出现了汽车;同样的原理也被应用在发电当中,无论是煤炭还是核能也都是将水加热成水蒸气推动涡轮转动来发电,从而出现了火力发电厂或者核电站。


水开了会顶起壶盖→水汽化体积膨胀产生压力压力转化为动力→动力用于驱动交通工具发电


其实这就已经包含了我们今天要讲的两种角色了。


从水开顶起壶盖研究出是因为水汽化体积膨胀产生了压力,这个过程就是科学家完成的工作,而利用这个原理开发出蒸汽机进而研制出汽车,这个过程就是工程师需要完成的工作了。

 


从学校出来进入企业就是要完成从科研工作者向工程师的角色转变思维上的冲突也是在这个角色转变中不断地发生。




学校科研与企业研发的思维碰撞


➤ 碰撞1 研究思路不同


在科研的时候,我们的最高优先级就是搞清楚背后的原理、机制,越详细越好,越基础越好,至于之后的实际应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能很快实现生产力的进步最好,实现难度比较大但是可以发文章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在做产品的时候就恰恰相反,做产品需要的是实现稳定可靠产品的量产,只要可以低成本地完成产品的量产,那么在生产路线中的技术原理清不清晰并不是那么重要。


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Ken Kocienda是负责第一代苹果手机触屏键盘代码的工程师(当时苹果手机还是一个秘密项目,对公司内的人都保密,当时项目代号为purple)。


当时触屏键盘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以为你按的是“n”,但实际上你的手指头是很大的,你很可能是按的n旁边的任意一个字母,比如b(在键盘n的左边)等等。因此,当你想打“apple”这个词的时候,你可能实际打出来的是“sookw”。


Ken需要写一个纠错算法,让用户打了“sookw”的时候,显示出来是“apple”。


但他不是算法专家,他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找到领导,问我能不能去问NLP(自然语言处理专家),领导说你可以问,但是你不能明着问,现在这个项目还是保密期。


Ken只好找了个公司内的专家,拐弯抹角地问。专家给他讲了概率和构建电子词典等等NLP的算法。但Ken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理解,一无所知。


没办法,他回家想了一个新的思路。能不能通过打字的路径来猜测词?虽然“sookw”跟“apple”差的很远,但是在键盘上的运动路径是很像的。如果他构建了英文大多数常用词在键盘上的运动路径,纠错算法不就有了吗?


于是他就按这个思路搞,于是很快就做完了键盘算法,实际应用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科研就是从现象或者idea出发,然后不断深入仔细的探究其中的机制,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而产品则是在技术、市场和成本三重压力下妥协的产物。



➤ 碰撞2 研究目标不清晰


刚才说到产品则是在技术、市场和成本三重压力下妥协的产物。


技术代表的是解决方案,成本代表的是实现目的的资源上限,而市场代表的是我们要满足的产品需求。


但是市场是复杂和不断变化的。


学校搞科研的时候我们的目标都是比较明确的,我就是要解决某个难题,可能其中有很多崎岖,但是终点是明确且稳定的。


但是产品研发是面向市场需求的,这个非常复杂且多变的。


就好像我们用的智能手机,一部手机有很多零件组成,每个部件又都有很多的选择,屏幕有LCD有OLED,电池有快充有大容量电池,指纹识别有屏下有侧边有背后等等,每个人想要的都不一样,全部零件都要最好的,那手机厚度重量和价格大部分人又接受不了,所以手机厂商才会根据目标用户将手机分为入门、低端、中端和旗舰机几种档次,每个档次又有很多的排列组合。


而想要赚钱就必须打造一个市场中大部分人都喜欢的产品,但是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够洞察这部分人的需求具体是什么样的。


所以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都是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地调整目标甚至改变目标,所以就会遇到本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产品开发突然就被喊停,自己投入非常多精力做的一件事突然变得毫无意义,然后从头开始另一个全新的开发过程,这是让早已习惯学校科研思维的同学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 碰撞3 研发周期长与需求频繁调整的矛盾


正如刚才所说,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都是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地调整目标,有可能会随时被喊停,在实际工作中喊停是存在的,但是更频繁的是不断的调整,正所谓船小好调头,但是遇到那些开发周期比较长的专业就显得比较痛苦了。


小编是做微生物发酵的,有了解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微生物发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微生物之间的特点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的微生物生长周期短一两天就可以培养出来做实验了,但是有的可能需要一周或者几周才能刚刚培养出来,再加上后期的研究时间,整个实验周期很长。


除了微生物之外肯定也有很多专业具有类似的特点。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碰撞,市场是在不断的变化,大众的喜好变化也是在实时变化的,这时候为了保证产品不一开发出来就过时,那么在开发的时候就要实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自己的开发目标,所以就会频繁出现开发过程的校正,经常会出现在开发过程中被打断,停下来根据目标的调整来调整自己的方案。虽然做的是同一款东西,但是做着做着就发现最后的成品跟自己一开始想象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共同点:Demo的重要性


以上这三点就是我这几年工作中总结到的学校科研和企业开发中的不同点,也是从一个科研工作者向工程师转变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思维定式。


说了这么多的不同点,这里说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你的领导/导师根本不理解你在说什么。


为什么呢?


导师尤其是那种大导师,他们离开一线科研很长时间了,对于现在的研究技术只了解一个大概,详细的细节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而且你研究的内容肯定是更加细致深入的,导师不懂也是正常的。


导师都听不懂就更不要说可能都不是一个专业的领导了,他们并不是特别关注你汇报时的技术细节,他们只关心自己提的要求完成地如何。


那么我们要怎么才能让他们明白我们做了什么呢?


一个是汇报时要更宏观一点,避免钻入某个技术细节的牛角尖,另一个就是要注意提高Demo的重要性。


不是专业的人听不懂也不会花费精力了解技术细节,他们只有用眼睛看见Demo,才能明白你要做什么,看不见Demo,你说得再清楚,他们也不会花时间听的,他们也听不懂,想象不出来。




总结


最后,我在这里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也是我自己一个阶段性的感悟,在学校和在企业做研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各自的目标不同带来的方法论不同罢了,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的面试和以后的工作。


公号介绍

IEEE 论文那些事儿

解读期刊、会议最新动态

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

提供专业的论文写作辅导、英文润色服务

助你从SCI入门到顶刊顶会之路不再忧愁

交流、加群、投稿、润色、合作, 欢迎扫码加微信:





学术科普



     关于学术出版的七件事

     EndNote X9常用方法汇总

     青年学者加入学术期刊编委会的益处

     学术界身份证——ORCID的原理、注册与使用

学术论文投稿你用什么邮箱,QQ邮箱可以吗?

从一条审稿意见,聊聊SCI论文的作者信息该怎么写


IEEE知识


IEEE会员制度科普

IEEE给您8条筹备学术会议的建议

最新IEEE期刊中科院分区结果出炉

如何从一个 EE 专业的学生成长为 IEEE Fellow

如何利用IEEE Xplore进行高效科研

集齐IEEE Letter、Journal、Transaction、Magazine、Proceeding, 召唤神龙


Access



IEEE Access那些事儿——自序

IEEE Access那些事儿——审稿流程

IEEE Access那些事儿——投稿技巧

IEEE Access那些事儿——催稿与重投

IEEE Access那些事儿——AE去哪儿

IEEE Access那些事儿——投稿过程实录(内含缴费细节)

IEEE Access的质量到底如何——亲历百篇文章后的经验之谈


中文期刊


                                                
     电子信息类中文权威期刊(SCI&EI)投稿攻略
     计算机专业权威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计算机学科部分核心期刊投稿攻略
   [New]EI收录的国内期刊大全

NCS介绍


                                                
     《Science》投稿科普
     《Nature》投稿指南
   《Nature Electronics》介绍及投稿经验分享
    [New] Nature Communications投稿科普

投稿建议


 

    IEEE Trans那些事儿——交通学科Trans

    [New] 机器人与控制领域高水平期刊介绍

    [New]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投稿经验

    [New] 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简介

介绍一个中科院一区的IEEE期刊——速度快、因子高、容易中

******更多投稿建议,请移步知识星球******


往期好文


     

      SCI降重办法梳理

SCI投稿常用询问信

如何提升科研成果影响力

想吸引审稿人,你需要......

提升科研效率的几款小工具

学术会议 Poster==PPT?NO!

投稿前,给你的SCI论文做个体检

文章成长之道——一位优青的三步曲

如何精简SCI论文篇幅,达到指定字数?

《Science》发文:没时间写论文?这么办!

【同行评议】如何撰写审稿报告?

[New] 前沿介绍| 一个可以给你paper增加创新点的新方法

[New] 计算机学科期刊大全(揽括8大方向所有期刊)

[New] 评选院士、杰青、长江、千人等有多难?评选条件了解一下


公号动态



知识星球介绍——理工科SCI论文交流圈

知识星球介绍——IEEE Access那些事儿

知识星球“IEEE Access那些事儿”科研喜报

“IEEE AccessTrans那些事儿”内容生态全新发布

[New] 通知!第一批8个方向的论文微信群建立并开放入群






点“在看” 的读者天天中文章,年年中基金 

IEEE论文那些事儿
本公众号旨在介绍计算机、电子信息领域SCI期刊(重点是IEEE Trans)的最新状态、审稿规则、投稿技巧、发表经验,助力读者实现从入门级SCI到高水平SCI的跨越。同时,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进展、人才评选、项目申报、科研趣谈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