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冷风吹过。
小摊儿上冒着的热气背后,一张微醺的脸还在喋喋不休:“怎么我就差了?到头来,我读了五六年的博士,还干不过一个硕士?!”
街边摊是我们上学时经常聚餐的地方,那时没什么钱;现在倒是不缺这点钱了,却还是喜欢在这儿喝两口。
愤愤不平的是我的博士师兄——老王。在一所南方的985高校里,我们共度了好几年的时光,也喝了不少啤的、白的,否则睡不着觉。
事情都是评职称闹的。
当年,师兄毕业后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某些“双一流”高校都是可以尝试的。但是,为了家庭,他最终选择了女朋友(现在已是媳妇儿)工作所在地的一所二本学院。
我们都说他“爱美人不爱江山”,他云淡风轻,一笑而过。
就我对他的了解,这个决定一点儿也不奇怪,他更看重家庭,而工作的劲头儿,尤其是科研的激情和热情,早在读博过程中消磨得差不多了,我们很多人都只想找个安稳工作,了此残生了。
当年他进那所二本学院时,院长、书记都表示了极大的诚意,认为以他的学历背景和成果来这个地方,纯粹是怀有一种“扶贫”的情怀的。因此,学院也给予了享受副教授待遇三年、几十万税后安家费、周转房和城市住房补贴、配偶安排工作等“顶配”青年博士引进待遇。
谁知,“一入侯门深似海”啊!
进校工作后,安家费一直拖着未发,两年后才分期给了十万;副教授待遇是每个月多一千多块的工资,考核标准却比讲师高了一大截;小城市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财政压力大,住房补贴迟迟未能到账;师兄对象根本就没想过到大学工作,情愿继续当个公务员。
待遇岂止打了对折?!
这些“坑”,老王师兄利用自古传承的“阿Q”法都渐渐“填平”了。毕竟,年纪越来越大,家庭负担越来越重,违约金高得吓人,档案扣着不给,还有很多课要上、很多学生得教,自己还能怎么办呢?
三年过后,副教授待遇终止了。师兄原来想着尽快评上副教授,把待遇延续下去。结果,他输了。
今年的评职称,他所在学院的副高就一个名额,最终学院推上去了一个工作十年的老硕士,他立刻给我打了电话:“出来喝酒!”
听老王的“哭诉”,他输得也不冤。
进入一个单位后,我们有必要清楚一点,那就是个人无法对抗组织,一切都要按制度规定来,尽管这个规定可能并不合理,或许不符合我们从学术逻辑出发所认定的科学道理。
老王师兄讲到,他们学院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名额规定,把符合基本要求的候选人弄到一起,按照学校规定的指标赋分,计算最终成绩,主要是教学、科研这两块内容。
师兄这两年拿到了省级科研基金,他说他这个单位和平台拿国家级课题很难,发核心期刊现在也基本成了“大佬”的“特权”,很多期刊都不会看二本学院的稿子,他是全靠着博士大论文和导师的署名,才发了两篇,博士训练的那些能力很难得到高水平的发挥。
所以,科研这一块,师兄算是中规中矩。
前些年硕士是可以到二本学院任职教学科研岗的。就是这些人,也成了师兄评职称的竞争“对手”。
这次最有竞争力的硕士讲师,是一个颇有上进心的人。他入职时,省级课题、核心期刊还是给硕士教师的,所以他也算是赶上了时代的最后一波福利。不过,师兄毕竟是985 高校实打实的博士,科研成绩算是比他高一点。
师兄输在了教学!
有时我们也会一起讨论这个话题。二本学院其实是我国非常纠结的一种院校类型,不上不下,不强不弱,以致不伦不类。我认为,它们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也有学者称之为教学服务型。但是,随着近些年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漂移”现象与大学排名影响的不断加剧,二本院校为了在评估中取得优势,实现升格的目标,也在科研考核与奖励上大做文章。
与科研化相对的是,二本学院毕竟是以教学为主的单位,它们又极力强调教学的中心与基础地位,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行为与表现严加管控、考评,动辄以教学事故加诸教师头上。
所以,这种“拧巴”的发展理念,自上而下传导到终端——一线教师那里,就成了教学科研的双重考核,两手都要使劲儿抓。
就博士而言,实话讲,教学是没有优势的。
这些年做的主要是科研训练,教学经验极为不足,而教学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换言之,当博士用五六年时间为发文章而头疼的时候,硕士教师早就在高校讲台上讲了一节又一节的课了,可以说是“老油子”了。
不仅如此,师兄所在的学校明确规定,教师的评教分数必须达到排名前30%的范围内才能申请高一级职称,且不能有任何一门课的评教分数在后20%。这是基准线,不能违背!
就因为这一规定,师兄说他们学校有一个博士讲师都拿了两个国家级课题了,但均因评教分数低而无法参评高级职称。而那些评教得分高的,不少也成了用段子、划重点、给高分来“讨好”学生的“教仆”了。
师兄上学这些年就没怎么讲过课,入职两三年,刚站住讲台,是无法跟老硕士们PK的,而且二本学院的讲课往往和科研关系不大,师兄入职后想增加讲课深度、推进研究性教学,进而培养学批判性思维的做法,就遭到了老教师的一致怀疑与否决,很多习惯了背诵记忆的学生也表示不太能接受。因此,师兄的科研优势与一番理想在教学中无从体现。
还有,这位硕士讲师还有不少指导本科生参加竞赛、教研项目的奖励,因为这些老师很早就知道与博士相比没有科研优势,便对标学校职称评审体系,在能够把握的指标上重点攻坚,他们普遍当过班主任,本身就和学生很亲近,而指导学生拿奖也是学校很看重的评价指标,它表明了学校培养人的“成绩”。
算来算去,师兄在教学上的分数还是差了一截。
于是,无论服不服气,也得按规矩来。如他所说:“这个博士读的,反而成了‘劣势’!更让你嫂子看不起我了。”
学历,是要有的。但是不是越高越好呢?恐怕是很值得探讨的。
以往所传扬和信奉的“有了高学历,就有了一切”的说法,应该在这个学历贬值的复杂性现实中得到理性而客观的省思了。
就师兄的“遭遇”来看,或许他的“后劲儿”会更强,积攒一下教学经验和成果,十年后或许是正高了。但是,这是未知的。而且,在当前考核管理不断加重的情况下,高级职称的竞争难度和稀缺程度都会不断加大。
就目前的评审结果来看,师兄显然是输掉了。
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并不是因为他是博士,就一定比别人强,这要看就职单位所设定的评价指标,所能提供的各种资源等很多因素。
就拿二本学院、高职高专来说,博士在科研上的优势很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具有“先天劣势”的教学能力也会成为职称评审中的弱项,在起步阶段被老硕士超越,是可以预见的。
那么,是不是去了更高层次的院校,博士的优势就能发挥了呢?
未必!
原因很简单,那里都是博士,你靠学历根本排不上号。也许在那儿你能拿到省级基金、国家级基金、发表高水平论文,但是这仅仅是这种单位教师的“基操”,大家都能有,就等于大家都没有。你必须卷double,才可能胜一筹。
总而言之,高学历膨胀与少子化加剧,使得大学教职是一种福利越来越稀薄的工作了,待遇降级,考核加重,身心负荷,前途未卜。所以,我们今天看博士,不能再用以前的眼光了,他们无论做什么,当司机送外卖看孩子,还是活成什么样子,贫穷富贵卓越平凡,只要合理合法,都是正常的。
他们的努力与高度值得尊重,但避免投放过重的期待,降低他们承载的重量,用平常心与平常眼光看待他们,对他们或许才是真的好。就像前一阵儿传得沸沸扬扬的那位入职乡镇公务员岗位的斯坦福博士,人家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无需外界那么多大惊小怪或自以为是的指摘。
师兄的路也会是我的路,会是很多人的路,也许还有很多人会哭诉,但这就是人生,岂能尽如人意,值得与否,很难评断,前途如何,尽力去走。
师兄一饮而尽,长舒一口气:“明年再来!”
公号介绍
☟
IEEE 论文那些事儿
解读期刊、会议最新动态
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
提供专业的论文写作辅导、英文润色服务
助你从SCI入门到顶刊顶会之路不再忧愁
交流、加群、投稿、润色、合作, 欢迎扫码加微信:
☟
集齐IEEE Letter、Journal、Transaction、Magazine、Proceeding, 召唤神龙
IEEE Access那些事儿——投稿过程实录(内含缴费细节)
IEEE Access的质量到底如何——亲历百篇文章后的经验之谈
[New]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 投稿经验
[New] 前沿介绍| 一个可以给你paper增加创新点的新方法
[New] 计算机学科期刊大全(揽括8大方向所有期刊)
[New] 评选院士、杰青、长江、千人等有多难?评选条件了解一下
“IEEE AccessTrans那些事儿”内容生态全新发布
点“在看” 的读者天天中文章,年年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