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滇行动】急诊科徐俊蛟:医疗帮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播种育才”的工作
文摘
2024-12-10 16:52
上海
今年7月,南翔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徐俊蛟积极参加嘉定区组成的医疗队,奔赴德钦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医疗帮扶工作,为当地百姓送去福音。“身体原因可以克服一下,藏族老乡的语言让我比较着急”地处川、藏、滇三省交界处的德钦县,因平均海拔高达3400米而享有“云岭之巅”的称号。初到德钦县,徐俊蛟就出现高原反应,头痛、头晕、夜不能寐,血压也随之升高,为了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疼了就吃上一颗止疼药。“我的身体原因可以克服一下,就诊时,藏族老乡的语言让我比较着急。”徐俊蛟说道。起初,徐俊蛟让身边的医护帮忙翻译,随着患者不断增多,为了省去翻译时间,他开始自学藏语,一有空就收听当地的广播,不明白的地方向身边的伙伴们请教,如今可以进行简单的藏语问诊了。资深旅友陈先生应好友邀约结伴前往德钦县梅岭雪山游玩。抵达当天晚上,陈先生自感胸闷、气急,他没有把这点“意外”放在心上,更不想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耽误大家第二天的行程。第二天一早,同屋的小伙伴发现陈先生颜面乌紫,呼叫无反应,好友赶紧将其送到医院抢救室,监护仪显示血氧饱和度只有39%,全身皮肤紫绀,意识模糊,值班医生给予平喘、解痉以及激素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立即联系徐医生前来会诊。”徐俊蛟迅速抵达现场,翻阅治疗方案后下达医嘱:“在治疗基础上,另增加Bipap呼吸机辅助呼吸。”随着呼吸机的应用,患者的情况开始好转,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呼吸困难逐渐缓解,意识也慢慢清晰。徐俊蛟向医护人员介绍,Bipap呼吸机可以帮助病人克服气道阻力,增加通气量。这可以看作是压力支持通气,能支持或协助患者进行更深的吸气,确保有效地充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细胞呼吸的废物)。它减少了患者吸气时需要做的工作,使每次呼吸都变得更加轻松,同时还可以抵消病人的内源性呼气末正压,防止肺泡过度充气;增加功能残气量,从而改善氧合,并有助于减少肺水肿和二氧化碳的重复呼吸。当陈先生得知这位救命恩人也来自上海,声音微微颤抖,眼眶中闪烁着泪光,紧紧握住徐俊蛟的手说道:“没想到在异地遇到老乡,关键还救了我一命。”由于医疗设备不完善,医疗人员未到位,大部分危重患者都转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救治。院领导深知危重患者的救治就是和时间赛跑,筹备期间,经医院的前期规划,从ICU病房的布局设施、人员培训、制度建设,徐俊蛟每一步都会建言献策。在徐俊蛟的医疗指导下,包括医疗技术和诊疗规范,以及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培养了一支能够独立承担ICU日常工作的当地医疗队伍,ICU病房也随之正式投入使用。这不仅标志着该地区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显著提升,更是医疗帮扶政策精准落地、惠及民生的生动体现。开诊当天,ICU病房内灯火通明,先进的监护设备有序运转,医护人员忙碌而有序地穿梭于病床之间。
一位因外伤导致颈椎受损而气管切开的女患者被收入ICU病房。入院时,患者肺部感染明显,气管造瘘口可见痰液随着呼吸节奏而呼之欲出,血氧饱和度也不断下降。徐俊蛟来不及佩戴其他防护用品,戴好手套接上吸痰管就给患者吸痰,痰液被一一清除,患者的呼吸逐渐变得顺畅,氧饱和度也升高了。考虑到患者因久病卧床,咳嗽排痰无力而双肺听诊又出现大量湿啰音,徐俊蛟与护士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住院期间,随着患者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家属紧锁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随着ICU病房的正式运行,越来越多的急危重症患者在这里获得及时有效地救治,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徐俊蛟知道自己此行的任务不仅仅是医疗帮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播种育才”的工作,为当地百姓留下一批医疗技术过硬的医疗团队。徐俊蛟固定每周二给科室的医护人员开展小课堂,针对当地的一些多发疾病和近期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复盘,并提出在以后工作中如何规避风险和改善诊疗技术,大大提升患者的救治率。
与此同时,徐俊蛟与德钦县卫健委的协调沟通后,9月份,县卫健委组织德钦县基层卫生人员,由徐俊蛟以“急救知识内容”为主题开展为期七天的培训。一张张PTT的演绎,一个个病案的分享,一次次的实操示教都是经过他反复斟酌后进行传授。“经过七天的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原来急救是如此的重要。”学员们纷纷表示。在遥远的彩云之南,徐俊蛟带着对医疗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偏远地区人民的深情关怀,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也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