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喜剧电影的划分标准和谱系学分析意义
《电影艺术词典》对喜剧片的定义是:“以产生笑的效果为特征的故事片。在总体上有完整的喜剧性构思,创造出喜剧性的人物和背景。主要艺术手段是发掘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作夸张的处理,达到真实和夸张的统一。其目的是通过笑来颂扬美好、进步的事物或理想,讽刺或嘲笑落后现象,在笑声中娱乐和教育观众。矛盾的解决常是正面力量战胜邪恶力量,一般来说结局比较轻松愉快。”
喜剧艺术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同西方喜剧起源一样,中国喜剧是在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诞生与发展的。自十九世纪末电影艺术进入中国,到1905年中国开始自己拍摄影片,喜剧片一直在同时期的故事片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直至今天,每年上映的影片中喜剧片都占很大比例,并且在其他类型的影片中也会加入喜剧因素来“接地气”,以贴近受众、达到商业目的。
直至今天,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喜剧电影的发展由于中国特别的历史文化环境也是“跌宕起伏”。
由法国哲学家福柯创立的谱系学分析方法,旨在从身体的视角来审视“现在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它考察产生知识的真理体制和求真意志是如何在某种权力形式和权力关系中诞生的;它考察将个体视为劳动的、说话的、知识的、生物的主题是如何在权力——知识中被制造出来的;它考察某种话语是如何被权力——知识关系在欲望的主体上产生出来并散播的。因此,谱系学的方法就是一种生命政治的解剖术,一种微观权力的光谱分析,一种现代社会规训权力和治理术的发展史。
福柯认为在进行系谱学分析时,我们应该放弃传统的深层的分析,而针对细节进行分析。将目光转向表层,它寻找时间的细节、微小转换以及细微轮廓的外现。
因此在对中国百余年的喜剧电影分析时,我们将利用谱系学从政治环境、喜剧元素等方面分析。
二、中国第一代导演——喜剧电影奠基石
1913年由中国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和张石川合作拍摄的《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作为最早的两部故事片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喜剧电影,却在其中植入了喜剧性基因。这两部电影一部是社会讽刺剧(讽刺包办婚姻)、一部是道德讽刺剧(讽刺夫妻虚伪的感情),都是将严肃与讽刺结合在一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喜剧性的表达上主要运动了表演上的夸张。
《劳工之爱情》是郑正秋和张石川在1922年再次合作的一部滑稽短片。但是它与之前的滑稽短片不一样的是,它有了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情节打动观众、而不再是之前的单纯以夸张的表演来表达喜剧性。
而镜头的运用和场景转换也脱离了之前的单一模式,早期电影人已经开始意识到运用镜头来讲故事。不同景别的镜头交替、交叉蒙太奇、升降格镜头等的运用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
张石川导演说服了一直坚持拍摄“改良社会的长篇正剧”的郑正秋导演,终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使得《劳工之爱情》不仅真正意义上地成为了我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并且标志着早期中国无声滑稽短片的成熟。
三、四五十年代在创作高潮中转型
由于二三十年代电影理论的发展,各类故事片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以《马路天使》为代表的悲喜剧还是《化身姑娘》为代表的轻喜剧的广受好评,都为电影人在喜剧的创作上给以信心,也由此奠定了四五十年代的创作高潮。
中西方电影理念融合起来,极具好莱坞电影情节气质的编剧张爱玲将好莱坞式的“谐闹喜剧”元素注入到电影中来。张爱玲与桑弧在合作的《太太万岁》中,参照了好莱坞式的激烈的喜剧模式,又在其中融入了符合中国观众的温情喜剧元素。
四五十年代是中国第二、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几家影业公司的竞争也促进了喜剧片的创作。然而由于四五十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导致喜剧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波澜。从49年建国到56年期间,基本没有喜剧片的创作。直至56年以后,在毛主席倡导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政策的落实,中国电影产业包括喜剧片重新得到了发展机遇。
然而,喜剧片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条芳香之旅。虽然毛主席提倡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创作方式,但是由于建国不久,国家的政治环境并不稳定。在对喜剧片的发展之路上形成了重重阻碍。由此,一种特别的喜剧片诞生——歌颂式喜剧。
在1959年的献礼片《五朵金花》中,无论是主人公身份背景、故事情节、场景选择无不反映、歌颂当时的人民生活环境。生产炼钢能手阿鹏偶然结识了人民公社副社长金花,两人相约一年后在洱海见面,在见面过程中遇到很多巧合和误会。利用这些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最主要的还是展示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的繁荣景象广受领导好评。因此,此类歌颂性的喜剧片越来越多的在领导人的支持下得到发展。
四、新时期电影创作突破
1979年到1987年,在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共同推动和主导下,建构了以启蒙和审美为主要特征的电影范式,即新时期电影范式。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首先在政治上就达到了电影发展的环境支持。从79年开始连续六年一共出产喜剧片44部,占所有故事片的20%。
1、继承歌颂性喜剧的轻喜剧:
轻喜剧的代表作《瞧这一家子》拥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刘晓庆、方舒、陈佩斯、陈强(陈佩斯之父)都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演员。这一时期的轻喜剧有以下三个特点
(1)、巧合、误会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巧合、误会和夸张本市歌颂式喜剧的特点,但由于新环境刚刚铸就,在对喜剧片的创作上电影人还有些保守。因此,承接歌颂式喜剧的特点是一个保险、稳妥的方式。
(2)、注重观众的观影“笑”果。为了让观众开怀大笑,会将刚开始的误会或是巧合不断夸大,或是叠加,最后变成一场闹剧。近十年来基本沿袭同一喜剧架构:营造气氛——出现矛盾——制造笑料噱头——误会或巧合法——大团圆结局。
(3)、“寓教于乐”的正剧主题。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市场化的发展之前,无论是题材、情节还是表演、台词,都似乎为了“四化”奋斗和贡献精神而脱离观众,略显程式化。
2、笑中带泪的伤痕电影:
文革十年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同时也妨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经济和文化倒退。因此文革结束以后,很多讽刺文革、批判文革的电影涌现出来。因为这些电影的“接地气”,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大量生活化的台词和动作使得电影的表演更加完善。
从1980年就开始筹备剧本,知道1988年才完成拍摄的电影《笑出来的眼泪》是一部优秀的讽刺文革的喜剧电影。同时也是导演张刚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影片。其中很多根据真实经历改编的精彩场景得到了电影届的好评。
例如在剧中著名的“晒灵魂”场景中,一群牛鬼蛇神在造反派的驱赶下,在炎炎烈日下的操场上那个暴晒,美名其曰“晒灵魂”。而主角阿满载看到有人马上就要熬不住倒下时,灵机一动,以当时流行的忠字舞为掩护,扭开烈日下广场上的水楼头,洒向牛鬼蛇神……此情节的原型是张刚在江西师范大学参加劳动时,亲眼看到的很多年过花甲的老教授在烈日下身着棉袄,很多人摇摇欲坠的倒下后便再也没有起来。
悲剧与喜剧并存,讽刺文革,贴近生活都是当时伤痕电影的特点。
3、错位的荒诞喜剧
1985年,黄建新导演的《黑袍事件》,从黑色幽默中得到启发,并将其运用到电影中来。然而这种荒诞式的黑色幽默在当时并不受欢迎。情节和故事背景的荒诞使得创新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技巧也不讨巧。有专家分析过在我国荒诞喜剧不受喜爱的原因,其中与审美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观众更喜欢淳朴的幽默,贴近生活的幽默。
在《让子弹飞》中,同样是黑色幽默的诠释,姜文的处理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同感,当然也与这么多年来电影的发展铺垫和中国观众在好莱坞式的大片的“改造”下的审美情趣有关。
五、新生代导演在大众文化中的通俗喜剧元素运用
从90年代起,“大众文化”一词开始进入电影人和观众的视野。一个日益世俗化、娱乐化、大众化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时代诞生了。喜剧片的需求不断扩大,各种类型的喜剧片应运而生。
1、通俗喜剧与陈佩斯系列喜剧电影
通俗喜剧电影一般以表现小人物的尴尬、困境以及挣扎为题材。无论是动作、神态还是语言都成为了观众的笑料。然而又不是像香港喜剧电影中,无关情节的无意义搞笑。无论怎样以娱乐大众为目的,在创作时也不忘与现实社会问题、热点问题的联系,贴近观众。
陈佩斯最早的父子系列喜剧是从1979的《瞧这一家子》开始的,包括随后的《夕照街》‘《父与子》、《二子开店》等。父子系列的诞生使得明星制的实践的开始。在这一系列中,导演不同,甚至后来的制片公司也不同。都是以陈佩斯和陈强父子为中心的电影创作。并且在剧情创作上也是以陈强、陈佩斯父子的性格专门设计的。但是这种创作方式的电影更多的是靠着主要演员的表演来赢得好评。但是日渐枯燥、单一的喜剧表演形式加上一成不变的父子模式,最终将走向枯萎。
2、冯小刚的贺岁片
每年贺岁档上映的电影无一例外的以喜剧片或者是包含喜剧元素的的故事片为主。而冯小刚的贺岁档喜剧电影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个“知名品牌”。冯小刚最早的电影创作定位并没有钟情于喜剧,冯小刚本人也曾说过,他对喜剧一直有偏见。值得一提的是,冯小刚在电影创作初期,一度以主旋律电影作为自己的拍摄方向。
1997年,中国大陆第一步贺岁片《甲方乙方》一炮打响,取得全国票房3000万的成绩,超过了当时引进的所有外国大片。其后几年的贺岁大片也大获成功。冯小刚式的喜剧电影逐渐成为了一种品牌。
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果、建构独一无二的消费品牌,冯小刚本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就是与众不同的。他认为,电影就是把人的欲望提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掉,这是电影的一个重要功能。了解观众想看什么、市民化、欣以逗乐观众为目的。将喜剧电影更加直接表达,但是不仅没有抛弃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更注重故事情节、节奏,同时演员的表演以及电影中的场景、情节都贴近生活,又带着一点点幻想特质艺术化作品。例如《天下无贼》中,有技术高超的窃贼那么也有,善良、憨厚的傻根。而这类影片走到最后最终总有一个大团圆结局作为结束。
3、周星驰的无厘头搞笑和成龙的动作喜剧
内地电影还在政治环境以及电影制度中艰难的做着挣扎,港台电影却早已一枝独秀闯出了名堂。
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搞笑和成龙为代表的动作喜剧都是中国电影中的一大特色。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从《海角七号》还是有了新的成长,周星驰本人在演技、剧情的沉淀上都都为喜剧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在之前的《唐伯虎点秋香》中,将传统民间故事改编,剧情上首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其中重要的喜剧元素主要集中在周星驰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动作以及经过设计的搞笑台词。虽然替他配角的戏份也很搞笑,但是周星驰本人成为电影的核心部分,更可以说是明星制的电影。
而在《海角七号》中的周星驰,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搞笑角色,他本身就存在于故事情节之中,终于变成了周星驰饰演的角色。电影中的搞笑元素或来自生活、或来自故事情节,不再是单单的无厘头搞笑。
成龙的动作喜剧的主人公从来都不是一个喜剧人物,只不过总会因为主人公的动作或者是打斗不经意的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喜剧场景。他的电影中是包含着喜剧元素的,并且自然、偶然的就会带动观众的笑声。
【结论】
经过了六代导演的不断实践以及与外国作品的切磋,中国喜剧电影在百年间有了一个长久的变化过程。
一、题材的变化
从最早的对封建社会的旧习俗的批判、到文革后的伤痕电影、到80、90年代反映改革开放社会问题到近十年来对生活细节化的关注。虽然主题一直在变化,但是主线不变。无论是哪个时代,大众关注的才是电影要表达的。
二、喜剧元素的运用
随着百年来电影的发展,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也给了电影发展很大的空间。从无声到有声,演员的语言表达更为丰富。很多情绪不再需要夸张的面目表情的失真表演,而运用不同情绪的台词表达。
拍摄技巧的不断提高和更为多样化的剪辑技巧以及成熟的声音素材的运用使得喜剧元素更为丰富。《让子弹飞》中冲离铁轨的火车、炸成两截的师爷等。《大话西游》风靡一时的《only you》等。
三、喜剧电影本身以及导演的“范”化
各种类型电影的涌现,喜剧电影开始与其他类型的电影融合,悬疑喜剧片、爱情喜剧片、动作喜剧片、恐怖喜剧片、时尚喜剧片……喜剧电影以及喜剧元素已经越来越泛化。似乎每一部电影中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融入喜剧元素。
也没有导演将自己标注成“喜剧导演”。他们只是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电影想法,其中的喜剧元素不同于早期的刻意而为之,都是自然而然的。
需要全网最全2600部舞台剧本及男生女生艺考台词独白合集请联系QQ27999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