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知道,面对申请季疯狂涌入的申请材料,很多美国大学招生办全职团队(正式工)都招架不住,会招聘季节性的reader(临时工审读员),负责阅读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而且,传说中这些reader花在一份材料上的时间也就8-12分钟。
虽然有心理准备,当看到UC系某分校招聘reader,每份材料只付3美元薪水时,我还是惊呆了,且半天无法自洽。
花了些功夫在Indeed、Google jobs、LinkedIn等招聘网站上去研究了一番,证明了几件事:1、确实很多大学在每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4、5月,都会招聘兼职的reader,仅仅此时此刻,我看到了哥大、杜克、康奈尔、CMU、伯克利(包括哈斯商学院)、UCSD、南加大等藤校或top前35的学校在招聘,还有其它一些规模较小或不太知名的大学也在招,证明“临时工”作审读乃普遍现象;2、他们的薪酬水平远比我想象的低,有的招办给计件工资3美元/份,有的给时薪,分别是18.5、22、25、30-32美元不等,藤校、顶尖私校或是审核研究生材料的时薪相对较高;3、付时薪的招办担心“磨洋工”,确实对审核材料的时长有明确要求,比如本科材料3-4份/小时,研究生1-2份/小时。
换算一下,如果3美元的审读员,要想一小时赚到25块中位数时薪,得看几份材料?8份,每份不到8分钟。
我住的地方是个30万人口的小城,麦当劳part time时薪是17.5,超市收银是14.5.我不知道,大学以这样的薪酬水平,招聘的审读员是什么人。于是,我又去做了一些功课。
好消息是,很多学校对审读员的要求并不低:本科申请的reader,学历至少是本科以上,而审核研究生的reader要研究生或博士以上学历;要求有老师、advisor、counselor的背景和经验;强大的分析和沟通能力;出色的时间管理能力(不能耽误招生录取);擅长在线协作和独立远程办公的能力,等等。看起来,招办也希望保证这些reader的素质和能力,不能让忙碌的申请季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至于看走眼,良莠不齐,或是审读员的水平和宽严不一,恐怕也在所难免。问题的核心就是,大学招办怎么确保录取学生不会有重大偏差呢?
我去查询/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和相关的资料,总的来说,招办会做以下事情保证招生不失水准:
1、 系统化培训:审读员上岗前要完成几天的培训课程,对齐大家的标准吧。
2、 标准化打分:设置科学的表格,逐项对学生的成绩、课程难度、个人陈述和补充文书、课外活动、奖项、领导力、社区贡献、推荐信(UC系等学校不看)、语言水平(国际生必备)、标化(UC系和部分大学不看)等关键指标打分,而且很可能是2个人(以上)背对背打分,避免1个审读员偏差过大;
3、 分级审核和定期校准:招办全职团队随时抽查和复核,对疑难或有争议的材料进行讨论,随时纠偏;
4、 数据分析与偏差监控:招办全职的数据分析师,随时跟踪数据,一方面把握应届新生的整体水平,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适度调整宽严标准;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跟踪数据,分析reader的打分松紧,以便招办及时纠偏。
其他措施还包括:建立反馈机制、限制reader的工作量、多年经验积累和连续雇佣等等,确保reader能有好的产出。
大抵如此,美国大学招办就是这样把申请审核材料的第一步,通过流程和机制,维持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而招办全职团除了上述和reader捆绑式工作外,更重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一是各种多元化的平衡,包括性别、地区(州内州外国际生)、种族、弱势群体(LGBT、第一代大学生、单亲家庭等等);二是录取决策,要谁不要谁;三是waiting list名单管理和转正;四是回复申请人的咨询等等。
通过以上机制,大学是可以保证他们每一届都能大差不差,招到自己想到的人,组成一个多元和实力互补的新生团队。
而对于申请人来说,美本申请第一道拦路虎,是这些临时工reader;如果不出意外,你的材料就在他们手里P/F了。除非出了重大偏差,才会有真正的招生官出面校准。
怎么办?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说一千道一万,打铁还需要自身硬。那些可以量化打分的指标,比如校内成绩和语言考试,能高一点,就高一点喽(要够线);其次,考虑到reader的工作量和每份材料审核时间有限,千万要重点突出,不要啰嗦,拉拉杂扫一大堆,反而埋没了自己的闪光点;再有,文书写得开宗明义,有趣一点;课外活动做得个性化一点,不要别人做啥你做啥,看起来一点辨识度都没有。
归根结底,申请人此时就像脱口秀,演员要有资本“够线”上台表演,然后在有限的8分钟里,让别人可以记得住的点/梗,你就火了/录了。
我是snow,原知名媒体财经记者,投资公司高管。8年陪娃经历了美初、美高、美加双申,以及加本转美本四轮申请,积累的经验教训一箩筐,公益为留学生家庭答疑解惑。如果你娃留学路上有困惑,欢迎持续关注我的公众号:3i Ed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