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莫高窟 ·
The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余秋雨《莫高窟》
<一>
千年重现——莫高窟的再次苏醒
▲敦煌莫高窟第16窟,1907年斯坦因摄,经卷为后期手工添画。图/《世纪敦煌》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而重新被人们所关注却是在1900年。
1900年6月22日,被敦煌吸引而常居于此的云游道士王圆箓照例清扫着洞窟的沙石,此时,一同打扫洞窟的贫士杨果无意间轻敲了一下墙壁,如今编号为第16号窟的墙壁后,竟然回荡起空洞的声音。
夜里,两人试着敲碎外层墙壁,发现一扇高不足容一人、完全被泥块封塞的小门。
当这扇门被打开,埋藏了近千年的敦煌文化也随之苏醒,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便就此重现人间。
<二>
百年变迁——岁月里的风雨敦煌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孙志军摄。图/《世纪敦煌》
▲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可以看出墙体损坏严重。图/《世纪敦煌》
其中既有风、霜、雨、雪、沙等自然力量对它的侵蚀,也有社会动荡、战争破坏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这个世纪里,莫高窟被偷盗、被损坏、被风化、被斑蚀,文物大量流落国外,壁画病害,岩体坍塌,敦煌文化瑰宝变得满目疮痍。
▲与1908年拍摄的莫高窟相比,洞窟崖体进行了加固,上层木构窟檐进行了修缮。图/《世纪敦煌》
也是这个世纪里,莫高窟受到更多的关注,获得了更好保护。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建立到敦煌研究院的扩建,一代代敦煌守护人耗费了无数心血,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加固、修缮,努力使莫高窟的建筑、彩塑、壁画还原最初的模样。
然而残酷的事实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方法能阻止莫高窟风化、斑驳,直至消失。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在莫高窟第55窟开展壁画高分辨率采集作业,孙志军摄。图/《世纪敦煌》
保护敦煌,需要寻找新的方向。一次偶然的出差,时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的樊锦诗找到了其中的关键——“数字敦煌”。
由此开始,敦煌研究院通过国内外合作,探索文物数字化技术,自主制定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标准体系,建立了敦煌石窟数字化档案,使莫高窟的珍贵价值和历史信息得到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敦煌守护人们也与时间赛跑,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修缮、保护莫高窟的同时,留下它最珍贵的影像,用影像的力量守护永恒的敦煌。
<三>
世纪重摄——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
▲孙志军在大英图书馆查看斯坦因的摄影档案,樊雪崧摄。
从史料辑录、资料查证,到摄影技术的运用和画面语言的选择,多年来的文物摄影工作让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孙志军对摄影有了更深的思考。而随着收集而来的与敦煌莫高窟有关的物件和照片越来越多,孙志军对历史照片的研读和分析也愈加深入。
近些年来,孙志军先后前往大英图书馆、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哈佛大学艺术图书馆等机构,考察研究它们收藏的斯坦因、华尔纳在敦煌和莫高窟拍摄的照片和底片,进行系统性整理,精准模拟1908年文物摄影角度、景别、光照,真实再现莫高窟近百年来的变化。
让每一位向往敦煌的人,不必远赴英美,能系统性地获取关于莫高窟的一手影像资料。
▲孙志军在小南海石窟拍摄,樊雪崧摄。
今年,敦煌研究院文物摄影师孙志军和中国国家地理、中信出版集团联合创作《世纪敦煌》的影像集。历时14年,孙志军以“重摄”的手法展示跨越世纪的影像对比,让敦煌莫高窟那些幸存的、逝去的、被破坏的遗迹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可以感受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甚至听到它的呼吸。
▲ 《世纪敦煌》 孙志军编著
1907年—2021年,114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世纪敦煌》记录着时间作用于敦煌的痕迹,凝结着一代代敦煌守护者的心血和坚守,让流落海外的敦煌记忆重新归家,以光影记录下敦煌的世纪历史与影像。
▲ 《世纪敦煌》目录
l 早期探险家、学者和摄影师镜头下的莫高窟(1907-1949)
l 12O年,从藏经洞现世到“数字敦煌”
l 莫高窟摄影师的“西游记”
《世纪敦煌》在这部分详细梳理回顾了1907年至1949年间莫高窟的情况,参考引用了大量史料文献,客观考究,从敦煌人和文保角度,回顾那段晦暗而矛盾的历史。也记录下时代的变迁,“数字敦煌”的出现和守护敦煌的决心。以及本书编著、敦煌研究院文物摄影师孙志军为《世纪敦煌》的重摄拜访各国,研究历史照片的经历与故事。
彼时与此时:新旧影像“重设展现”
<部分摄影作品赏析>
早起石窟—十六国、北朝
▲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南侧。
北魏所绘壁画画面分三层,上部千佛佛光相接,色彩明丽;中部以横卷式构图绘鹿王本生故事,即著名的九色鹿拯救溺水人的故事;下部绘姿态各异的夜叉形象。这是敦煌早期洞窟壁画内容布局的经典样式。
▲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正壁(西壁)南侧。
画面突出拍摄了西壁南小龛外南侧的尼乾子,并可见龛内禅僧塑像、壁画局部。面龛侧立的尼乾子,为一身体枯瘦的白发老翁形象。对比1908年照片,可见此窟保存与整理修复的情况。
盛期石窟—隋至盛唐
▲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南壁被华尔纳盗窃的扬都出金像部分,现保存在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
中期石窟—中唐至五代、宋
▲ 敦煌莫高窟第146窟,窟顶躁井。
画团龙鹦鹉井心,卷草、垂幔铺于四披,图中西披上画西方无量寿佛一铺,两侧十方佛,下画千佛。下方有宋塑清重修趺坐佛一身,背屏上方宋画菩提宝盖,其下的丹凤朝阳画于1908年之后。
末期石窟——西夏至元
▲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前室南壁。
元代绘制的方格故事画,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变,讲述善财童子参礼入法界的故事。对比1908年的照片,壁画多处遭到人为切割、刻划,损毁殆尽。
▲ 《世纪敦煌》 孙志军 编著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能一窥千百年前的历史文明,一览近百年里莫高窟的风雨变化,一游远在千里之外的敦煌。
近年来,“敦煌热”在文创行业兴起,这不仅取决于莫高窟精美绝伦的艺术生命力,也是文创行业在文化发展、在地文化发掘与活化上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 112窟-观无量寿经变下部乐舞(反弹琵琶),孙志军摄
让我们跟随孙志军老师的镜头,开启一场时空穿梭的敦煌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