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既说是诸佛的雕塑画像,又说是佛教的雕塑画像,包括佛、菩萨、罗汉、祖师、护法神乃至白衣等。现在一般来说,有寺院就会有佛像,有佛像就会有人礼拜。每逢初一、十五,寺院中香烟袅袅,善男信女跪在佛像前恭敬合掌,顶礼膜拜。只要一念至诚,当下就能荡涤心智,消愁解忧,超凡脱俗。所以佛像在寺院里不可或缺,更与佛教徒的日常修学分不开。但也因为如此,有人诟病佛教提倡偶像崇拜,导人迷信,麻醉民众。其实这是对佛像的误解,对佛法的无知。释迦牟尼佛作为一代圣教的创始人,他本人是极力反对偶像崇拜的。佛陀在世时,批判过当时婆罗门教的神灵祭祀和梵天崇拜,否认世界造物主与命运主宰神。他同样反对弟子将自己神化,反对信徒把自己作为世界主宰而加以崇拜。佛陀自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佛陀是人间的佛陀。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微脆,是没有永恒、独存、唯一的绝对存在。就是这样一个彻见缘起法相的人间觉者,谆谆教导弟子在善知识的指导下,还要依靠自己如法修行才能走向解脱,临终时还交待随行弟子在他去后以戒为师。根据佛陀伟大的教法,佛教从来就不提倡偶像崇拜。佛教中佛像的出现,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出现了佛像。据说有一次佛陀上天为母说法,人间弟子不能听佛说法,思佛心切。优填王和波斯匿王就分别以牛头栴檀与紫磨真金精心制作了最早的两尊佛像,以供瞻仰礼拜,暂慰自己思念之心。佛像虽然出现了,却并非作为偶像来崇拜。因为当时佛弟子认为,佛陀是人天师表,修证的功德庄严无比,智慧圆满无缺,非人间凡夫的雕塑画像所能完美体现。以工匠制作的佛像代表佛陀,那多少是对佛陀的亵渎。佛陀涅槃后的六百年间,佛弟子也一直不立佛像。在印度早期的佛教雕塑艺术中,佛陀的莲花座上是空的,没有任何佛像,人们仅以莲花痤、菩提树或佛陀的脚印作为他的象征。佛教虽然反对偶像崇拜,却也不否定佛像的存在意义。后世的善男信女们出于对佛陀的怀念,雕刻塑造出庄严的佛像供奉在塔寺里,以寄托众生对这位正觉者的无限追思,同时也期望佛之正法常驻人间,利益群生。到了阿育王时代,古希腊人精湛的雕塑艺术传入印度,使佛像造型更为完美庄严,看后即能使人生起欢喜心、恭敬心与清净心。再由于大乘佛教的出现和弘传,佛弟子认为虽然释迦佛的肉身已逝,但其法身无处不在,恒常说法。又认为十方三世有无数诸佛在教化众生,人们就以佛像代表佛的法身,从此佛像就开始大量出现。佛教徒供奉礼拜佛像,另外是跟一定的佛教仪轨联系在一起的。在我们常见的出家人早晚课诵中,僧俗二众于大殿中佛像前,口出清音,诵念经偈,这是一种已经日常化的修行方式。另外有净土的观像念佛及密宗的各种本尊修法等,都离不开佛菩萨像。我们把佛菩萨像当作真佛真菩萨现前,正心诚意地赞叹、恭敬、礼拜、供养与忏悔,是为了更好的积资尽障、与法相应、精进办道,而不在于向佛菩萨祈求什么。信徒礼拜佛菩萨像的关键是正确的发心,只有发心正确,其善根、福德与智慧才能得到增长。若是以此祈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吉祥如意、共成佛道,这是上等的发心,礼拜者得上等的利益;若是以此祈愿自己个人修行证果、离苦得乐、不受后有,这是中等的发心,礼拜者得中等的利益;若是以此祈愿自己个人身体健康、权势名利、五欲享乐,这是下等的发心,礼拜者因信敬心得下等的利益。因为佛菩萨像是表法的。我们常见的佛菩萨像或坐或立或躺,端正、庄严、慈祥,手结法印或持法物,这不同的手印和法物是表示不同的修行法门。若手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是施无畏印,表示佛弟子要时时不忘济度苦难众生,令众生无所畏惧。若手臂自然下垂,手掌向外,这是与愿印,表示佛弟子要随顺满足众生愿望,令众生心得安乐。东方药师佛手托药钵,表示佛弟子要以法为药物,拯救众生于生老病死的痛苦之中。西方阿弥陀佛手执莲台,表示佛弟子要发大悲愿方便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不同佛菩萨的每种手印每种法物都表示着一种修行法门或济度众生的方便,这些所供奉的佛菩萨像是在时刻警诫佛弟子要依教奉行、精进办道、济世度人。汉藏两地的佛教寺院里除了佛菩萨像,还有很多罗汉像、祖师像、大成就者像、护法神像甚至在家弟子像,这些佛教塑像也一般笼统地简称为佛像。正因为这些佛像是表法的,又代表佛、菩萨与罗汉自身,所以具足了三宝的种种功德。如果一般人仅把佛像当作一种工艺品把玩欣赏而没有丝毫的恭敬心,那么他们的善根、福德与智慧是决难得到增长,反而更容易生起轻慢三宝的罪过。也只有把这些佛菩萨像当作真佛真菩萨现身眼前,正心诚意地赞叹、恭敬、礼拜、供养与忏悔,才能从佛法中得到真实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