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纵横谈 | 关仁山:以文学之笔书写燕赵新华章

文化   2024-11-11 10:57   河北  

燕赵大地历史悠久、文脉深厚。燕赵文化兼容并蓄,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历史传统、乡土底蕴、红色文化等在这块土地上蓬勃发展,让河北大地成为有着丰富滋养的文学富矿。在时代大潮中,河北作家始终脚踩坚实大地为人民书写。多年来,河北文学紧贴时代脉搏,始终坚持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齐奋进,勇攀艺术高峰、矢志创新创造,不断创作出既彰显时代精神又兼具艺术感染力的优秀文学作品。

提起燕赵大地的文化根脉,就让我们想到河北的人文精神。有根脉,精神就不会倒,精神还会在历史传承中充盈着新的力量。从远古到现代,燕赵大地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历史风云变幻,历代王朝更迭,给这块神奇的土地烙上深深的印痕。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与时代同步伐,就是要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当前,我们正身处壮阔的新时代,文艺创作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河北大地上的深刻变化,正为作家们提供着肥沃的土壤。

面对新时代,如何用文学作品表现伟大变革、展现时代精神,是重要课题。河北作家应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倾情书写新时代、新成就、新气象。

7月24日拍摄的雄安新区白洋淀。(河北日报资料片)记者田明摄

深挖燕赵文化

从历史资源中汲取养分

文学创作,不是无根之木。枝叶之所以繁茂,正源自根深土厚。

源远流长的燕赵文化,是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形成的。具体地说,它体现于发生在燕赵大地的一系列事件之中,体现于这一地域所滋养与熏陶的众多历史人物身上。燕赵文化在阳刚的主调中,也有柔和的一面。燕赵儿女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环境、独特的情感方式、独特的人文精神、独特的人物命运。我们河北作家的文学创作,就是应该根植于这样一片沃土,孕育出燕赵儿女的气质。所以,要让我们的作家到生活中去,这种燕赵文化的底蕴就是要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现,到民间艺术中去开掘、提炼和升华。

燕赵文化之中,哪些历史滋养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呢?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其实,何止慷慨悲歌!200万年前,这里便有古人类聚居,阳原泥河湾古人类遗址就是证明。新石器时代的诸多文化遗址更是遍布太行山东麓。至今流传的神话传说,传递着燕赵远古先民的历史和文明,反映了燕赵大地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勇敢。此外,长城、大运河等至今影响深远,在河北留下浓重痕迹。

赵氏托孤、荆轲刺秦王、将相和等历史故事,狼牙山五勇士、雁翎队的战斗事迹……这些无不彰显着燕赵儿女的精神特质。在中国四大传说中,除白蛇与许仙外,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在河北都有风物附焉。此外,武强年画、冀东皮影、沧州武术、蔚县剪纸、吴桥杂技、曲阳石雕等,这些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河北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创新精神。

河北这些优秀文化资源足以令人自豪和骄傲。河北文学春华秋实,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了历史的传承,有了对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会激发河北作家的创作激情。

所以说,考察作家与时代关系、看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很多时候更应从历史文化内涵与意义入手。因此,在创作中创新性转化,我理解的文学创新指标和层次可分为:一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二是对新时代的认知,三是对弱者的同情与爱护,四是对生命真切的关怀,五是对艺术创新的执着追求。

2024年7月17日拍摄的保定市复阜平县骆驼湾村。(河北日报资料片)记者史晟全摄

立足新时代

树立创作史诗的雄心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现实主义文学,强调作家介入社会时代之能力,体现在选材范围、思想力量与现实关怀等层面。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作家能否写出新史诗?如何重建文学尊严?

时代需要作家的责任感。作家应拥抱新时代,以自己沉甸甸的思考来对中国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故事进行记录书写。面对新时代,我们要树立创作史诗作品的雄心。

作家是否著名、是否写出来经典、是不是成为高峰,往往由多种力量再加上广大读者的选择来共同造就。而对于新时代的作家,特别是新媒体网络作家而言,过去的评判体系似乎失效了。新兴媒介正改变着读者,改变着整个文学格局,也改变着我们对文学传统的看法。

时代变迁的镜子怎样映照?文学品质怎么保留?新时代里怎样雕塑中国精神?

对于史诗经典的鉴定,不是看作品字数多少,而是看内在品质。作品问世后,能否传世、是否经典,不是哪个人哪个机构说了算。而是需要时间,有时候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见分晓。作家创作时只管用心去写,别管那么多。而这就涉及创作史诗的雄心,要把这种雄心转化为写作史诗作品的态度。

新时代波澜壮阔,必将产生大作家。可细细一想,也没那么简单容易。文学走向解构与逍遥、追寻大众娱乐,告别了宏大、庄严、豪迈,走向日常个人化叙事,往往会不知不觉弱化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力量和审美理想。而这恰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点,也是新史诗创作的精神之源。

谈文学经典的时候,躲不开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等艺术大师,离不开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和赵树理的作品。《人间喜剧》系列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历史,既揭示了形形色色的现实,又撕破表面看到悲壮的理想,还兼有多学科的渊博。如果我们像巴尔扎克那样带着一颗爱心、同情心写新时代中国故事,即使是小人物、小细节,但与时代大潮相融,也可能奔腾出惊涛骇浪。

2024年7月26日,夜色中的“雄安之眼”美轮美奂。 (河北日报资料片)记者田明摄

根植火热生活

书写当代城乡之变

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创作出有价值的文艺作品。

新时代的燕赵大地,是一片创造奇迹的热土。写好今天的生活,必须了解河北的历史。作家要用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悟时代变迁,努力打造出精品力作。

《创业史》《山乡巨变》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让我对乡村、农民和土地分外迷恋。我创作的长篇小说《白洋淀上》,反映了雄安新区建设。从新区的设立、规划到建设,我们看到这里人民身上传承的燕赵文化精神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下,雄安人民正创造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雄浑激越的燕赵壮歌,折射出新时代山乡巨变。小说里,王决心、乔麦等雄安普通人,从浑浊、迷茫到觉醒、奋斗,通过艰难的蜕变完成了对燕赵文化的传承和人的新生。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当下的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关联着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见证着社会生活的沧桑巨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传统。写好今天,必须了解昨天,才能将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创新。写现实,可以寻找那些丰富严峻的生活现场去体验。可历史呢?怎么真实而艺术地表达?

所以,当代作家要打破传统乡土文学书写,就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在创作中,我走进白洋淀的百年历史。我希望在小说中写人,写人的命运,写新时代错综复杂的人的关系,以历史观照现实。历史像一个谜,像一个巨大磁场吸引了我,激发出艺术想象。发现铃铛奶奶原型时,我几乎彻夜难眠。我选定以铃铛奶奶视角来叙述,以老人的口气来讲述王家寨和白洋淀人们的革命历史。

白洋淀是红色的土地,更是英雄的土地。铃铛老人是一位传奇人物,她1912年出生在圈头村,她父亲是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她嫁给王家寨的渔民大抬杆,为雁翎队搞情报,被日寇抓到高阳,被土匪许大彪所救。为了营救众姐妹,她被迫嫁给许大彪当了曲阳虎头山的压寨夫人,动员许大彪投奔阜平太行山聂荣臻的部队。

铃铛老人虽然普通,但具有燕赵侠风。与雁翎队队员水上飞、大抬杆等人一起保护八路军立了功,光荣入党,成为有理想、有信仰的人。日寇投降,铃铛在村里搞土改、运粮食,支援平津战役前线。许大彪死后,铃铛与大抬杆复婚,当了村支书。婆婆邢荷花瘫痪时,她毅然辞去支书职务,精心照顾瘫痪的婆婆。改革开放时,铃铛再次出山辅助大抬杆,带领乡亲们上马乡镇企业走上富裕道路。

有了铃铛老人的养育,王决心、乔麦等人才有底气、根基和精神磁场。有了这种传承,王永泰、王决心、赵国栋等人才能坚守初心,在新区建设中挺身而出,肩挑大任依然淡定谦和。这些人物身上有一种质朴健硕、勇于担当的燕赵文化气韵。

因此,在这部作品中,雄安新区建设和乡村振兴到底怎样影响白洋淀人的命运,是我关注的焦点。以乡村的视角写新城市的诞生和成长,用富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细节演绎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这对创作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小说以王家寨为基点,渐次延展到雄安新区以及北京、深圳、张家口和太行山,勾勒出一幅全景式的山乡巨变图卷。

尊重艺术规律

以赤子之心叙写新故事

每个作家感受生活的方式不同,全景式反映当代生活,必须纵横交织地全面体验生活。就白洋淀而言,有些生活过去是熟悉的,但是在今天带来一种全新感觉,创作中绝不能马虎,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从广义上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对生活的概括和提炼,要把生活的感知改造成艺术形象,首先要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把握能力和表现能力。

新与旧是比较而言的,新时代遇到的事物是新的,但新事物不能代表文学优劣高低。认知新事物的时候,还要细致考量心灵、道德和文化层面的东西。这些潜在问题不在作家内心解开,就很难走进农民的内心,很难投入到书写时代史诗的创作中。

新时代是在历史承传之中走过来的。对于新时代的特殊性,需要我们有独到发现——人们面临的精神困境是新的,问题是新的,人的精气神是渐渐变化的……在这个层面写新生活中人的命运,那些新的特殊东西便有了普遍性。河北历史的文化经典,与今天文学精神是相通的。我们说新与共性、普遍性不相矛盾,是相融相生的。

学习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继承优秀文脉基因,会帮助我们在创作中更加尊重艺术规律。作家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塑造真实典型的艺术形象,才能反映新时代的真实面貌。现在我创作的《太阳照在滹沱河上》(暂定名),致力于挖掘正定传统文化。这部作品以常山战鼓非遗传承人梁沱的儿子梁红喜之口,讲述他们家族三代人的故事。

小说深挖了非遗传承人的心灵史,除了关注常山战鼓外,还关注到了民间剪纸和滹沱唢呐等非遗技艺,展现了对民间文化的思考和抢救性保护。三代人在时代浪潮中求生存、谋发展,最后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融合发展。一代代的奋斗传奇,显示了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探寻不断创新的精神之源。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来认知、剖析。文学是写人,写处在新时代旋涡里的人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光荣的历史,又在新时代赢得了新的荣耀。对于河北作家群体而言,更需要以爱、以温暖、以赤子之心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有责任讲述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动人的故事,为民族培根,为人民铸魂。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河北省作家协会是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的全省各民族作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河北作协
河北省作家协会是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的全省各民族作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文学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