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俗易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改写
1.【曾考】请回答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类,并指出哪些疾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②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③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④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3.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一例或一例以上病例需要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有哪些。答:发生一例就要报突发的疾病有: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
4.简述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式和时限。
答:报告方式和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信息进行审核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5.[曾考》请回答什么是医院感染
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第二节
|鼠疫 用通俗易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改写
1.[曾考]简述鼠疫病原体和传染源
答:病原体为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的耶尔森菌属。传染源主要为染疫动物(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 )和肺鼠疫病人。用通俗易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改写
[曾考]简述鼠疫的传播途径。
答: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鼠-蚤-人,即跳蛋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另一种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用通俗易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改写
3.[曾考]简述腺鼠疫临床特征。
答:1全身症状 :恶寒,高热,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2淋巴结病变特点: 侵袭部位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和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边缘不清,与皮下组织粘连,较坚硬,失去移动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3淋巴结病变好发部位: 好发部位依次为腹股沟淋巴结(约 70% 腋下淋巴结(约占20%)和颈部淋巴结(约占 10% ),多为单侧。
4.[曾考]简述肺鼠疫临床特征。
答: 1全身症状: 起病急,恶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促、发等2呼吸道症状: 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散在湿音或胸膜摩擦音。3重症情况:可以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5.《曾考]简述鼠疫主要临床类型。
答:鼠疫主要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
6。简述腺鼠疫诊断依据。
答: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0 天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或接触过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2临床特征:恶寒,高热,皮肤黏膜出血点等,侵袭部位淋巴结和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严重者呈类白血病反应。4病原学检查: 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进行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菌。5 血清学检查:被动血凝试验(PHA)血清抗体阳性
7.简述预防鼠疫的措施。
答:1因地制宜开展宣教 :对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使之了解鼠疫的诊疗技术、疫情报告程序和消毒隔离措施等,做到及时发现首例病人,尽快采取隔离措施。2预防性灭鼠灭蚤·特别是与疫源地毗邻地区内的大型建设项目施工前后应对其周围进行彻底灭鼠灭蚤3动物间疫区处理:在动物鼠疫流行区包括血清学阳性的现疫流行区进行彻底灭鼠灭蚤,尤其是流行区内的居民区和交通要道周围。对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者要限制外出,并医学观察 9 天.
|霍乱
1.[曾考]简述霍乱弧菌的形态
答:霍乱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弯曲杆菌,无芽胞,菌体一-根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呈穿梭样运动,鞭可用于直接涂片检查
2[曾考]什么是霍乱带菌者,简述霍乱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
答:霍乱带菌者指无临床表现但能从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霍乱孤菌的人。带菌者不易被发现,且临床上易误诊和漏诊,并可自由活动,故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较大,
3.[曾]请简述霍乱泻吐期的临床特征。
答:腹泻是发病的第一症状,其特点为无里急后重感,多数不伴腹痛排出的粪便初为黄色稀便,后为水样便,以黄色水样便多见。腹泻严重者排出白色混浊的“米泪水”样大便,有肠道出血者排出洗肉水样大便。腹泻次数由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重者则大便失禁。一般无发热,少数可有低热。呕吐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不伴恶心,多为喷射性呕吐。轻者可无呕吐。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2~3天不等。
4.[曾考]什么情况下可以诊断为霍乱确诊病例。
答:具备霍乱临床表现,并且粪便、呕吐物或肛子细菌培养分离到01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
5.请列举出需要与霍乱进行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名称。(答出5条以上即可(含5条))
答:1急性胃肠炎。2急性细菌性疾。3大肠杆菌性肠炎:4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 ETEC )性肠炎,肠致病性大肠( EPEC)性肠炎。)
4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5空肠弯曲菌肠炎。6耶尔森氏菌肠炎、气单胞菌肠炎。7寄生虫性肠炎。
6.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解除霍乱疫点。
答:病人(带菌者)隔离和疫点终未消毒后,密切接触者经过便检和医学观察期,外环境采样检测阴性,5 天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时可予以解除。对疑似病例否定诊断后,应解除封锁。
第四节
艾滋病
1.[曾考]请简述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名称和生物学种类、分型答: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英文缩写为 HIV),或称为艾滋病病毒,在分类学上属逆转录病毒科,是单链 RNA病毒。HIV 分为 HIV-1和HIV-2两个型。目前广泛流行于全球的毒株是 HIV-1型
2.[曾考]请简述艾滋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答:D传染源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曾考]简述目前我国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有哪些。
答:暗娼、男男性行为者、静脉注射吸毒人群等是 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我国新发现的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异性性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约占 60%以上,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的HIV 感染约占25%左右。在一些大城市,男男同性性行为成为当地艾滋病流行的首要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男男性行为者中艾滋病的流行已经成为当地艾滋病防控的关键。
4.[曾考]简述艾滋病的分期和临床表现。
答:HIV 感染人体以后一般分为 3 期 :1急性感染期(1期 ):急性 HIV-1感染后 2 ~ 6 周内,HIV 大量复制,CD4 细胞数急剧下降。临床表现以发热、淡漠、皮疹、肌痛和头痛最为常见。2、HIV 感染中期 (I 期)急性 HIV 感染后,绝大多数病人进入 HIV 感染中期,可历时数月至 10 年或更久,这个阶段以 CD4+ T细胞数量持续缓慢减少为特点。3艾滋病Ⅲ期,病人免疫功能的衰竭,进入此期 ( 又称临床期 ,为感染 HIV后的最终阶段。在此期将会发生 HIV 相关症状和各种各样的机会性感染以及肿瘤,主要表现为持续 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还会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未经治疗者在进入此期后的平均生存期为 12~18 个月。
5.[曾考]简述患艾滋病可能会发生哪些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答出 5种以上即可(含5条))
答: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及肿瘤有: 1呼吸系统: 卡氏肺跑子虫肺炎、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2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3消化系统: 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痴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抱子虫性肠炎。4口腔: 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5皮肤 : 带状疹、传染性软尖锐湿、真菌性皮炎和甲癣;6眼部 : 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7肿瘤 : 恶性淋巴瘤、卡波济肉瘤等。
6.[曾考]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窗口期持续多长时间。
答:从HIV 感染到产生抗体( 或血清抗体阳转)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从 HIV 感染到抗体的形成大约需要 2~4 周的时间,少数人需要 3 个月的时间。
7.[曾考]简述目前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种类,并至少说出其中3种药物名称。( 说出任意 3 种药物名称就得分)
答:目前临床所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逆转录酶抑制剂(RTI)和蛋白酶抑制剂( PI)。逆转录酶抑制剂又分为核首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和非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NRT 类药物现在至少有6 个品种:齐多夫定、地丹诺辛、扎西他滨、司他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NNRTI 类药物主要有 :奈韦拉平、地拉韦、依非韦伦等。Pl代表药有沙奎那韦、地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安普那韦等。
8.[曾考]简述艾滋病鸡尾酒疗法(HAART)的治疗方案
答:由于单一使用抗HIV 药物,最大的问题在于耐药的迅速发生。将这些药物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应用,可以增加疗效,病毒载量迅速下降CD4 细胞迅速增加,同时延长耐药发生的时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俗称”鸡尾酒”疗法,已成为全球抗 HIV 的标准疗法。其方案为 :一个蛋白酶抑制剂( PI )加上两个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或者三个核昔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也可以选择两个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加一个非核音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
9.[曾考》简述艾滋病扩大检测和扩大治疗的意义。
答:由于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感染 HIV早期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往往较高,传染性最强。HIV 感染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的恢复,还可以显著降低其体内病毒载量水平,减少HIV 传染性,达到预防继发传播的目的。
10.[曾考]简述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1扩大检测、扩大治疗。2加强 HIV感染/艾滋病疫情监测。3行为干预和减少危害。4保证血液和血制品安全。5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6减少艾滋病相关的歧视。
11艾滋病与结核病在发病和流行方面是怎样相互影响的。
答:艾滋病与结核病在流行上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结核病感染者容易感染HIV,而 HIV 感染者也容易感染结核病。HIV/结核病混合感染者对艾滋病或结核病的发病相互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HIV/结核病混合感染比单纯的结核病感染者发生活动性结核病的危险性增加。单纯结核菌感染者只有5%~10%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结核病感染者混合感染HIV后机体 CD4+ T细胞明显减少,对结核菌的杀伤作用显著下降,导致结核菌大量繁殖而发生结核病,在其一生中发展成结核病的比例高达 50%.HIV 感染者合并结核病,加重了 HIV 感染者的疾病负担,也会加速 HIY感染的进程,缩短其期望寿命。
12.简述HIV 和结核病双重感染的治疗原则。
答:HIV阳性病人一旦并发结核病,其治疗原则与方法与 HIV 阴性者相同。HIV 阳性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即使涂片阴性,亦应积极进行治疗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和督导。
13.[曾考]简述艾滋病的报告时限。
答:确认HIV 抗体阳性者需要由各级医疗机构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1.[曾考]病毒性肝炎分哪几型
答: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戍型
2.[曾考]请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
答:甲肝的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3.[曾考]请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答: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有日常生活接触、水和食物三种方式。
4.[曾考》甲肝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答:临床表现往往无特异性,多数患者表现乏力、食欲不振,上腹不适.厌油、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出现黄痘。又分急性无黄痘型和急性黄痘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TBL)等明显升高。
5.[警考]请简述哪几型肝炎可以用疫苗预防
答:甲肝,乙肝,成肝。
6.[曾考]请简述乙肝的传染源,传染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
答:所有携带乙肝病毒的人都是传染源。其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 HBV-DNA(病毒载量)水平。
7.[曾考]请简述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答:1血液传播 :经血和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2母婴传播围生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在分娩时接触 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3性传播 :与 HBV 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 HBV 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8.[曾考]请简述发生乙肝肝硬化的高危因素。(答出 4 项即可)答:D高病毒载量。@HBeAg 持续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 )水平高或反复波动。@嗜酒。S合并丙型肝炎病毒( HCV )T型肝炎病毒(HDV)或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
9.[曾考]请简述乙肝母婴阻断策略。
答: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小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剂量应21001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 10ug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 6 个月分别接种第 2和第 3 针型肝炎疫苗。
10.[曾考]请简述儿童乙肝疫苗的常规免疫程序。
答:乙肝疫苗免疫程序为 : 全程接种 3 针,接种时间分别为 0、1、6个月,即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第一针后,在1个月和 6 个月时注射第2和第3 针疫苗。
11.突然发生意外事故(如针刺伤或切割伤)而接触HBSA 阳性者的血液时应如何处理。
答:是否会感染乙肝病毒与暴露的方式、程度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载量有关。发生暴露后首先应该及时处理伤口,还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对未接种乙肝疫苗者,应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如有可能,应在接触后24 小时内尽早注射 HBIG。2对已接种过乙肝疫苗,并已知抗-HBs 水平者可视其抗-HBs 水平而定抗-HBs 超过保护水平的可不必处理 ; 未达保护水平(<10mIU/ml)者应加强注射 1剂乙肝疫苗;如免疫后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 HBIG 和肝疫苗各1剂。3对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不知抗-HBs 情况者,应立即检测抗HBs 后按@处理;若不能立即检测抗-HBs,应尽早注射 HBIG。
12.[曾考]请简述丙肝的传染源。
答:丙肝传染源是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无症状丙肝病毒携带者。
13.请简述丙肝的传播途径。
答:@血液传播:经血和血制品传播,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母婴传播: 概率较低,HCV 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性传播:与HCV 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 HCV 的危险性较高。
14.[曾考]请简述戊肝的传播途径
答: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一般情况下,日常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则是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第六节
脊髓灰质炎
1.[曾考]请简述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
答: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宿主,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
2.[曾考]请简述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期。
答:患者自潜伏期末到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1~2 周排毒率最高,可从 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少。
3.[曾考]请简述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
答:感染者通过粪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偶有长期排毒者。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4.脊髓灰质炎的潜伏期是多长。
答:潜伏期一般多为3~35天,一般为 7~14 天
5.[曾考]请简述脊髓灰质炎脊髓型瘫痪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表现为弛缓性瘫痪,睫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多无感觉障碍,单侧下肢麻痹多见,麻痹不对称,两侧麻痹程度不等,近端肌群重于远端肌群,如累及颈背肌、隔肌、肋间肌时,则出现梳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等表现。
6.[曾考]简述急性迟缓性麻痹的定义。
答:急性迟缓性麻痹(AFP)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健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7.请简述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的定义。
答:疫苗衍生病毒(VDPV)是疫苗株病毒发生的变异,与原始疫苗株
病毒相比,|型和川型VDPV的 VP1区基因序列核酸变异率>1%,
<15%。Il型VDPV的VP1区基因序列核酸变异率>0.6%,但<15%
8.[曾考]简述对脊灰野病毒病例隔离的要求。
答:对脊灰野病毒病例应住院进行隔离治疗。每间隔7天采集 1次粪标本,连续 3次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或 PCR 测阴性,可解除隔离。9.(曾考》简述脊髓灰质炎常规免疫程序。
答:婴儿在出生后2、3、4 月龄时各接种1剂疫苗3 剂之间间隔28~60天,4 岁时加强免疫1剂。
第七节
人禽流感
1.[曾考]简述人禽流感的定义和常见的两种禽流感病毒型别。答:人禽流感是指由禽流感病毒中某些亚型病毒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两种禽流感病毒型别是 H5N1和 H7N9 禽流感病毒。
2.[曾考]人禽流感病毒的分型依据是什么。
答:禽流感病毒是流感病毒的一种,属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0。禽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 H5N1、 H7N9、H9N2、H7N7、H7N1、H7N2、H7N3、H10N7、H10N8、H5N6等.
3.[曾考]简述人禽流感的传染源。
答:人类禽流感病的传染源是病、死禽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人禽流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非常有限。
4.[曾考]简述人禽流感病毒由禽传到人的主要传播途径
答: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下两种:D呼吸道传播 : 吸入含有禽流感病毒的飞沫或飞沫核。@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离类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5.[曾考]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季节分布特征是什么。
答: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和人感染H7N9 离流感病例四季
均可发病,但冬春季发病者较多。
6,简述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流行病学史是指发病前1周内,接触离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到过活禽交易、屠宰市场,或者与人禽流感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7.[曾考]简述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的早期症状
答:人感染 H7N9禽流感病例起病急,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主要为体温大多持续在 39°以上,可伴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质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肺出血、胸腔液、全血细胞少等多种并发症 ;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可出现肺部实变体征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8.[曾考]简述人禽流感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
答: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9.简述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毒的主要病原学检测方法。
答:1核酸检测: 对可疑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 real-time PCR (或普通RT-PCR)检测 H7N9 禽流感病毒核酸,在病例早期识别中宜首选。2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 H7N9 禽流感病毒。3病毒抗原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法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核蛋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 M1)和 H 亚型抗原检测。4抗体检测: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H7N9 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 4倍或以上升高
10.[曾考]简述人感染H7N9 禽流感病例的主要治疗方法。
答:对于人感染 H7N9 禽流感主要是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 奥司他丰或扎那米韦 ) 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抗病毒药物尽量在发病 48h 内使用。
11.[曾考]简述如何预防H5N1 离流感。
答:1普通人群尽可能减少与离类及其它野生动物的不必要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离的接触。2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未熟的离肉及蛋类,不食用病、死禽。3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4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禽类或野生动物者,尤其是在接触病、死禽时,应配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与禽类或野生动物接触后,应及时洗手或洗澡。5禽类养殖人员应按照农业部门的有关要求对禽类进行免疫接种。12.[曾考]人禽流感的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例报告。2病例管理。3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检测。4密切接触者管理。5消毒和个人防护。6应急监测。7公众宣传教育和风险沟通。
|麻疹
1.消除麻疹的定义是什么
答:消除麻疹是指麻疹发病率控制在 1/100 万以下( 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2.[曾考]麻疹的传染源是什么。
答: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没有中间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3.[曾考]麻疹病人的传染期是多久
答: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
4.[曾考]麻疹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答: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5.[曾考]简述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
答:麻疹的发病无明显地区性。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在使用疫苗前,发病以 5 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广泛采用疫苗后,发病年龄有逐步提高趋势。流动人口和免疫空白易造成局部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或点状麻疹暴发流行。
6.[曾考]麻疹的潜伏期是多长。
答:潜伏期7~21天,平均10~11天
7.[曾考]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
答:具有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8.麻疹确诊病例的定义是什么。
答: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疑似病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血标本检测
麻疹lgM 抗体阳性者。2病原学标本检测麻疹病毒核酸阳性或分离到麻疹病毒者。3恢复期血清麻疹 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 倍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者。
9.[曾考]简述发生麻疹疫情时,应急接种的要求。
答:对8月龄~14岁儿童,应尽快开展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查漏补种;对15岁~45岁、5年内未明确接种过含麻疹成分疫苗、且无明确麻疹病史者,尽快应急接种麻疹疫苗,3 天内疫苗补种率或接种率应达到 95%以上。
第九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1.[曾考]简述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及其分型
答: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它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家毒属。已知引起人类流行性出血热的汉坦病毒有4型:汉滩型、汉城型,普马拉型、杜布罗瓦型。
2.[曾考》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答:流行性出血热可经以下三类途径传播·动物源性传播、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1动物源性传播 :经皮肤(黏膜)伤口传播,经呼吸道传播经消化道传播。2虫媒传播:和恙瞒均能作为流行性出血热生物性媒介,蟒媒可作为汉坦病毒的储存宿主,在鼠间传播和维持疫源地上有重要作用。3垂直传播: 感染孕妇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带病毒孕鼠可传给胎鼠,带病毒革端、恙端均可经卵传递。
3.简述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季节及人群分布特点
答:1季节分布:流行性出血热全年各月均有散发病例发生,但具有显的季节性高峰,汉城型、普马拉型病毒流行主要在春夏季、汉滩型杜布罗瓦型病毒流行主要是在秋冬季。2人群分布 : 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发病,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差别明显,20 ~ 50 岁青壮年发病者最多;大多数地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民及野外作业人员发病较多4.[曾考]简述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典型病例的病程经过答: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三大主征和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临床过程。
5.[曾考]简述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早期(发热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三红
”三痛”指的是什么。
答: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症状及肾脏损害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及眼眶痛,一般将头痛、腰痛及眼眶痛称之为”三痛”。毛细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常见于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即“三红”。
6.[曾考]确诊流行性出血热的常用实验室检测指标有哪些。
答:1血清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 :发病1~3 天IgM 抗体即可阳性,1周后达高峰。2血清特异性 lgG 抗体阳性: 首次感染后即可产生,2 周后达高峰;再次感染后lgG 抗体滴度升高。双份血清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表明为近期感染。3核酸检测:发病期(7日内)从病人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核酸。4病毒分离:发病早期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7。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人间病例监测,宿主动物监测,病原学监测,暴发疫情监测。
第十节|狂大病
1.[曾考]简述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
答: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犬、猫、家畜( 猪、牛、马等)生温血动物。
2.[曾考]简述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答:主要通过咬伤、抓伤传播,也可因伤口、黏膜被患病动物的唾液体液污染传播;也可经呼吸道气溶胶传播。
3.狂犬病潜伏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潜伏期是多久。
答:狂犬病潜伏期的长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伤口的严重程度及其距头面部的远近、感染病毒的数量和病毒的毒力等。狂犬病的潜伏期短5天,长可达数年。多数病例的潜伏期在半年以内,一般为半个月至3个月。
4[管考]简述狂犬病人兴奋期的临床表现。
答:兴奋程度增高,表现为极度恐怖、烦躁。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表现为饮水、见水、听到流水声甚至谈论水时,发生严重的咽喉肌痉挛;对风、声、光等刺激非常敏感,也可引起咽喉肌痉挛。常伴全身性痉挛、颈项僵直,呈阵发性发作。辅助性呼吸肌痉挛时可引起呼吸困难。患者神志清楚,多汗流涎等。1~3天进入麻痹期
5.[曾考]简述狂犬病的暴露分级。
答:按照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接触或者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为1级,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污染为Ⅲ级。
6.[曾考]简述狂犬病级暴露的定义和处理。
答:1定义: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2处理:用 20%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 15min,然后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将伤口洗净。彻底清洗后用 2%~3%碘酒( 碘伏 )或者 75%酒精涂擦口。若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需要立即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7、简述狂犬病亚级暴露的定义和处理
答:1定义: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污染为Ⅲ级。2处理:用20%肥皂水和-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 15min然后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将伤口洗净。彻底清洗后用2%~3%碘酒(碘伏)或者 75%酒精涂擦伤口。立即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8.[曾考]简述动物咬伤后伤口的处理
答: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伤口处理越早越好。1伤口冲洗:用20%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 15 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伤口洗净。2消毒处理: 彻底冲洗后用 2%~3%酒(碘伏)者 75%酒精涂擦伤口。如果伤口碎烂组织较多,应当首先予以清除。
9.[曾考]被动物致伤后,什么情况下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答:Ⅲ级暴露者,应当立即注射狂病被动免疫制剂。 Ⅱ级暴露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 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立即注射狂大病被动免疫制剂。既往全程接种过狂犬疫苗者,不需要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第十一节流行性乙型脑炎
1.[曾考]请简述乙脑的传染源。
答: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和动物皆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为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为马、狗等动物。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期短、病毒量少,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2.[曾考]请简述乙脑的传播途径
答: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叮咬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虫也是本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3.简述全球乙脑流行的分布特征。
答: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在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80%~90%病例集中在7、8、9 三个月,主要与蚊虫繁殖、气温和雨量等因素有关。病例主要集中于 10 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进行预防接种发病年龄有推迟的趋势。
4.[曾考]简述乙脑的分期
答:乙脑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5.[曾考]简述乙脑的临床分型
答:乙脑的临床分型包括: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 暴发型
6.[曾考]简述典型乙脑病人“极期”主要临床表现。
答:病程4~10天。病人高热不退,可达 40C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还表现为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中枢性呼吸衰竭,还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脑膜刺激征阳性、睫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
7.[曾考]简述乙脑暴发型临床表现。
答: 起病急骤,体温于 1~2 天内升至 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搐,伴深度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脑疵,病死率高,多在期中死亡,幸存者常留有严重后遗症。
8.[曾考]简述乙脑实验室诊断病例的判断标准。
答: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血或脑脊液 IgM 抗体阳性。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 IgG 扩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及以上升高,或急性期乙脑病毒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3脑脊液、脑组织、血清分离乙脑病毒或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基因。
9.[曾考]简述乙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
答:同一乡镇、街道在1周内等发生 5 例及以上脑病例,或者死亡例及以上时,或发生本区(县)近5 年内从未报告过的乙脑病例,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0.[曾考]简述乙脑暴发疫情定义。
答:行政村、居委会、集体用工单位等,21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乙脑病例,称为乙脑暴发疫情。
11.简述乙脑的疫情控制措施。
答:1隔离传染源: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做到室内无蚊虫,体温正常可解除隔离。2切断传播途径:对病家周围 50 米范围内居室,进行彻底的药物灭蚊。牲畜棚迁离蚊虫滋生地及人群居住区,并做好畜圈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喷洒灭蚊药物。消除蚊虫滋生地,居室内采取驱蚊、防蚊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疫情发生地 1公里范围内,学龄前儿童进行乙脑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病例所在地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4开展健康教育: 开展脑防病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提高群众对疫苗接种、防蚊灭蚊对预防乙脑重要性的认识。
12[曾考]简述乙脑的标本采集。
答:1急性期血清标本:采集患者、可疑患者急性期 发病 4 天内)标本2~4ml,2~8°C保存,24h 内分离血清(血清不少于0.5ml),血清于-20°C保存,采集后 3 天内在冷藏条件下送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脑脊液标本 :采集患者可疑患者急性期脑脊液标本( 发病7天内 1~2ml20°C保存采集后3天内在冷藏条件下送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2~8保存,需 24h 内送检。3恢复期血标本:如果急性期血清、脑液中乙脑特异性 lgM 抗体和乙脑病毒 RNA 特异性片断检测结果阴性,需在发病3~4 周采集恢复期血清标本送检
第十二节登革热
1.[曾考]简述登革热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病原体。
答:1传染源: 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患者以及隐性感染者和非人灵长类为本病的传染源或宿主。2传播途径:登革病毒通过伊蚊传播。3病原体: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2.[曾考]简述我国登革热疾病流行分布(地点、时间、人间)特征答: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 。流行高峰同雨季平行,流行季节主要在5~11 月。在无免疫力人群流行时各年龄组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在流行区有免疫力人群中流行时,成人发病率不高,多在儿童中发病。
3.[曾考]简述登革热潜伏期、传染期。
答:潜伏期为2~15天,多为 5~8 天。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 1天到发病后5天,传染性最强,伊蚊吸取此期登革热病人的血,可以传播登革热。但病后9~20天仍可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到病毒而起传播作用
4.[曾考]简述登革热临床表现类型。
答: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 ( DF ) 登革出血热( DHF)登革休克综合征( DSS) 三个临床型。
5.简述典型登革热临床特征。
答: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 ~40C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型登革热,病死率极低。
6.[曾考]简述登革热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
答: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24~36h 内达 39%C~40,少数为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且具有流行病学史(%病前14 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具有上述临床表现无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低于 100x10,9)
7.[曾考]简述典型登革热诊断依据。
答:1流行病学史:凡在流行季节,发病前15 日内,在流行区有居住逗留史。2临床特征: 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高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出血倾向,面、颈、胸部潮红,称“三征”,结膜充血等。3实验室检测 :a)常规检查: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减少,常在 4x10°儿 左右,中性粒细胞减少。b)病原学检查: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病毒。c )血清学及核酸检查: 血凝抑制试验(HI)或补体结合试验(CF)阳性或 RT-PCR 检测到登革病毒特异性核酸( RNA )片段。
8.[曾考]简述登革热鉴别诊断。(答出 5 项即可)
答:登革热的鉴别诊断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流行性出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败血症、伤寒、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
9简述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内容。
答:1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要进行一定数量个案调查并核实诊断。2查明本次流行的地区分布、年龄、性别、职业发病专率、病死率、死率,确定疫区范围和流行特点,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3详细查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4流行期间随时对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的生地和布雷图指数( 调查户数不得少于 50 户 房屋指数进行查,有条件时也可对成蚊叮刺时停留率、室内栖息率、季节消长以及
药性等进行调查。5对疫点、疫区内不明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 15 天医学观察。
10.[曾考]简述登革热流行时的防控措施。(前三点必答,答出 5 点即可)
答:1疫点的划定: 以病家为中心半径 50 米周围的居民区作为疫点2加强病人和接触者的管理:急性病人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6 天,隔离室应有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等。在患者较多的疫区,卫生部门要派出医疗队划片就地设置临时隔离治疗点,尽量减少远途就医,防止扩散和降低病死率。对疫点、疫区内不明发热患者做好病家访视,接触者要进行 15 天医学观察。3紧急灭蚊 :限期将疫点范围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 以下。4加强个人防护,防止媒介蚊虫叮咬。S在流行区尽量劝阻减少集会。6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和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7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第十三节|炭疽
1.[曾考]简述炭疽病原体及理化特征
答:炭疽的病原体为炭痘杆菌,属需氧芽胞杆菌,为粗大的革兰染色性杆菌。理化特征:炭痘杆菌对日光、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其芽胸外界抵抗力很强,一般消毒方法均不能将其杀死。可形成英膜,有英的杆菌致病力强,英膜及毒素是此菌致病的主要因素,引起组织水肿出血.
2.[曾考]简述炭疽传染源
答:主要是患病的食草类动物,以牛、羊、猪等家畜多见。肉食动物里然为低感染动物,但也可能为炭疽的传染源。炭疽病人也可作为传染源但较少见。
3.[曾考]简述炭痘传播途径
答: 炭痘传播途径主要有 3 种形式: 1皮肤接触: 皮肤直接或间接接病备和染菌的附属品或半制品而引起皮肤炭疽。2呼吸道吸入 : 因吸含有炭疽杆菌或其芽胞的气溶胶、尘埃而导致肺炭疽。3消化道食入进食未充分烹饪的带菌食物可引起肠炭疽。其中皮肤直接接触病死畜及食用未经煮熟的病畜肉是炭疽的主要传播途径。
4。简述肺炭痘临床症状和体征。
答:1症状: 开始为低热、乏力及干咳等流感样症状,2 ~4 日后病情念骤加重,表现为寒战、高热、咳嗽加重、胸痛、血痰、呼吸困难及紫组和大汗。2体征:肺部有湿罗音、哮鸣音或胸膜摩擦音
5.简述炭疽临床分型。(前三项必答,答出4 项即可)
答: 炭疽临床分型:皮肤炭疽、肺炭宜、肠炭痘、炭口咽部感染、炭
痘败血症、脑膜炭痘。
6.简述炭痘特异性治疗。
答:本病的特异治疗主要指针对炭痘杆菌的治疗,国际上近年推荐的防治方案为:首选青霉素,次选氨基糖类,其余依次为氯霉素、四环素峰诺酮类(环丙沙星)等。
第十四节|细菌性疾
1.[曾考]引起细菌性痴疾的病原体有哪些
答:细菌性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志贺氏菌血清型众多。根据生化反应和抗原的不同,将志贺氏菌属为4个血清群(即痴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氏志贺菌又依次称为A、B、C、D群)
2.[曾考]简述细菌性痴疾主要的传播途径。
答:菌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类口传播,通过感染者类便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及手经口感染,亦可经过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播。由于志贺菌的感染剂量低,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接触传播较为常见。常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引起暴发或流行,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等生物媒介引起散发病例。
3.[曾考]简述细菌性痴疾的临床表现。
答: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 次~20 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全身中毒症状。重症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4.[曾考]细菌性痴疾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5.[曾考]简述细菌性痴疾的治疗原则。
答:1一般对症治疗:进易消化饮食,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 ORS ),必要时 ORS 和静脉输液同时应用。2病原治疗: 细菌性痴疾可以是自限性的,一般情况下可以不使用抗生素。对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抗生素治疗可缩短病程、减轻病情和缩短排菌期(治疗疾型志贺氏菌感染时,应该慎用抗生素)。3休克型菌处理: 抗感染、抗休克。@脑型菌痢处理: 抗感染、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6.[曾考]简述细菌性痴疾暴发疫情疫点、疫区解除标准
答:一般为疫点处理后,1周内无新发病例,疫点即可解除;疫区范围内最后一个疫点解除后,再观察 1周,如无新发病例和带菌者出现,即可解除疫区管理。
7.[曾考]简述细菌性痴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答:3 天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菌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8.[曾考]简述细菌性痴疾疫情控制措施。(答出4 项以上即可(含4项))
答:1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2做好疫点、疫区管理工作。3做好“三管一灭”( 管理水源、管理粪便、管理饮食和消灭苍蝇 ,切断传播途径4对密切接触者登记管理。5开展应急监测工作。6进行健康教育。
第十五节|肺结核病
1.[曾考]简述肺结核诊断原则。
答: 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细菌学实验室检查为主,结合胸部影像学、流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进行综合分析。咳嗽咳痰23 周或咯血是发现和诊断肺结核的重要线索。痰涂片显微镜检查是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最可靠的方法
2.[曾考]简述肺结核的主要临床症状
答: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以干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乏力为主要特征。1多数起病缓慢,部分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咳痰、咳血痰或咯血。2原因不明的低热、伴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月经失调。部分病人可有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症状3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以及结核性胸膜炎,多伴有中高度发热,胸痛和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等。4少数病人还可伴有结核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表现,包括:结节性红斑、疹性结膜炎和结核风湿症等。
3.新涂阳和新涂阴肺结核病人化疗方案是什么
答:1一是 2HRZE/4HR,即异烟阱、利福平、毗酷胺和乙胺丁醇四种药联用每日顿服 1次,连服 2 个月,用药 60 次;异烟利平日1次,再服 4 个月,用药120 次。2二是 2HR;ZE:/4H;R3,即异烟阱、利福平、叱嗦酷胺和乙胺丁醇四种药联用隔日 1次,服 2 个月,用药 30次;异烟耕、利福平隔日1次,再服 4个月,用药 60次。@如人治疗到 2 个月末痰菌检查仍为阳性,则应延长一个月的强化期治疗继续期化疗方案不变。
4考]请简述开展预防肺结核的健康教育核心知识。(答出 6 项以4.上即可(含6项))
答:开展健康教育,核心知识包括 :1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2咳嗽、咳痰 2 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应当怀疑得了结核病。3得了结核病,应当到县( 区)级结防机构接受检查和治疗。4在县(区)级结防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5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6咳嗽、打喷嚏掩口鼻。7不随地吐痰。8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9养成开窗通风习惯。10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第十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曾考]简述流脑的病原体是什么。有哪些型别
答:脑膜炎奈瑟菌革兰染色阴性,菌体呈肾形双球样。根据其英藏多抗原的不同,可以分为12型,包括 A、B、C、29E、X、Y、Z、WBSH、I、K、L。
2.[曾考]简述流脑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答: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要。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密切接触(同睡、怀抱、接吻等对2 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3.[曾考]简述流脑的流行季节。
答:流脑全年经常有散发病例出现,但在冬春季会出现季节性发病高峰
4.简述普通型流脑病例“脑膜炎期”的临床特征答:除败血症期高热及中毒症状外,同时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躁不安,以及颈项强直和凯尔尼格征等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重者谁妄抽搐及意识障碍。本期经治疗通常 2~5 天内进入恢复期。
5.[曾考》简述流脑的临床分期。
答:普通型流脑的典型临床表现分为: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
6,简述实验室诊断流脑病例的判断标准
答:在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的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者:@病原学;瘀点/瘀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见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特异性核酸段。@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群特异性多精抗原 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 4 倍或 4 倍以上升高
.7.[曾考]简述北京市流脑聚集性疫情的定义
答:聚集性病例定义:以村、居委会或学校或集体单位 7天内发现 2 例或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 14 天内发现 3 例或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区(县)1个月内发现5 例或以上流脑病例为聚集性疫情
8.简述流脑散发疫情处置中医疗机构的职责
答:医疗机构发现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要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各类标本均应采集 2份,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送疾控中心。此外,发病前在京居住 10 天以下外地户籍住院流脑病例,由医院负责病例调查。
9.[曾考]简述流脑预防控制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相关要求。答: 病例所在地段医院预防保健科人员负责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随访应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10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期间内活动不限制,但应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出现发病迹象( 发热 ),立即就医,并根据流脑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
10.[曾考]简述流脑病人的隔离时限。
答:隔离期为自发病之日起10 天,或症状消失后3天
11.[曾考]简述流脑的隔离措施。
答:流脑病例应按照属地化原则就地隔离治疗,隔离期为自发病之日起10天,或症状消失后 3 天。要尽早采取规范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如因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隔离措施,用救护车转运患者。发生疫情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在疾控中心指导下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生疫情的工地和其他集体单位,要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防止疫情扩散。
12.[曾考]流脑疫情切断传播途径都有哪些措施。
答: 病例所在地段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随访,密切接触者包括与患者同吃同住人员( 如家庭成员 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人群(如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 ),医学观察 10 天(自接触之日算起),期间内活动不限制,但要告知其尽量少与他人接触-日出现发病迹象( 发热立即就医并根据流脑菌耐药性检测结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散发疫情的消毒由地段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导,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次消毒必须由辖区疾病预防控机构消毒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对社区、学校等疫源地和周围环境进行湿式清洁,必要时用 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他含氯喷雾消毒,对物体表面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擦拭。定期开窗通风,每天开窗至少3 次,每次不少于 10 分钟。
13.[曾考]简述流脑散发疫情调查处理要点(流脑散发病例的调查)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地段医院预防保健科接报 24h 内,派人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详细填写流脑个案调查表,通过流脑专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在本辖区内出现首例流脑病例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患者所在地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医疗机构发现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要尽快采集患者脑脊液、血液,瘀点组织夜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及时送实验室检测。
14.[曾考]简述流脑的标本采集
答:患者标本的采集由医疗机构负责,分别采集 2 份脑液、血液标本其中 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 1 份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脑液标本无菌采集患者早期脑脊液标本>1ml,置灭菌带螺帽小试管中,温保存,20~36°C 条件下 2h 内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进行脑膜炎奈菌分离培养,并对阳性菌株完成耐药性检测。2急性期血液标本:采患者急性期血液 2ml 加入含 EDTA凝剂的灭菌小试管中 ,20C 保存2-8C条件下 24 内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特异性核酸 PCR。3淤血/淤斑标本:选患者皮肤上的新鲜瘀点/瘀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组织液,直接涂抹在 PV 巧克力琼脂平板上,20~36°C 条件下 2h 内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培养,并对阳性菌株完成耐药性检测。@血清学标本:采集流脑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标本各1份间隔 4 周。每份采全血 2ml,2~8C保存,24h 内分离血清,血清量不少于700ul,-20°C 冻存。双份血清标本于采集完成后24h 内在冷藏条件下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流脑特异性抗体。密切接触者标本采集应在预防性服药前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标本采集后直接涂抹在PV巧克力琼脂平板上,20~36C条件下尽快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分离培养,阳性菌株需进行分群鉴定。
第十七节猩红热
1.[曾考]简述猩红热病原体的名称和在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哪一类答:猩红热的病原体是 A 组 型溶血性链球菌。本病是我国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2.[曾考]简述猩红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答:患者和健康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A组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常不被隔离治疗,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由污染的用具、书籍、饮料等间接接触传播。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主要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感染。
3.[曾考]简述猩红热潜伏期多长,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限。答:潜伏期1~7天,一般为2~5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4.(曾考]简述猩红热的主要临床特点。
答:猩红热的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出现发热、咽峡炎、皮疹。发病第二天开始发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面部充血无皮疹,同时有“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出现“草莓舌”,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成为“杨梅舌”。2~5 天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5.简述猩红热的临床型别分类。
答:普通型猩红热,轻型猩红热,中毒型猩红热,脓毒型猩红热,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
6.简述猩红热临床诊断病例的定义。
答: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任一项即可诊断:1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
病发生及流行,有与猩红热患者,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责等链球菌感染患者接触史。2、A 组链球菌快速检测试验阳性。3、细菌培养后镜检,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4、杆菌肤敏感试验阳性。5、生化鉴定为化脓性链球菌。
7.[曾考]简述猩红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标准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第十八节布鲁氏菌病
1.[曾考]简述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哪一类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
2.[曾考]简述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答: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我国大部分地区羊(山羊和羊)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南方有些省份,猪是主要传染源鹿、犬是次要传染源。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是敏感试验动物,如以作为传染源。在我国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患者传染而引超病例,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布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含有布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
3.简述我国布鲁氏菌病高危人群
答:凡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多者发病率高。牧民、兽医、皮毛烈肉加工人员感染率比一般人高。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机会多感染率比其他年龄组高。
4.[鲁考]请简述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答:1症状: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 包括低热 ),多汗,乏力肌肉和骨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2体征: 急性期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由于肝脏损坏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痘。
5.请回答如何判定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
答:确诊病例: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布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且血清
学确证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球蛋白试验)任意一项或细菌分离阳性者。
6.[管考]为什么布鲁氏菌病要与伤寒、副伤寒进行鉴别诊断,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伤寒、副伤寒患者的持续发热、肝脾肿大,以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等表现,酷似布病。伤寒、副伤寒与布病的主要区别:多为高热,常有典型的体温曲线;严重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表情淡漠、听力减退、嗜睡、语等;相对脉缓;皮肤可见蔷薇疹:多有消化系统症状,血清肥达氏反应阳性,滴度逐渐增高伤寒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为阴性
第十九节
|梅毒
1.[曾考]请简述梅毒病原体的名称和理化特征
答:梅毒( syphilis )是由苍白旋体引起的。苍白旋体又称梅毒体。人是它的唯一宿主,离开人体后不易生存。干燥环境 1~2 小时即亡,41C 可存活 2 小时。耐低温,-78°C 可生存数年,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其杀死。
2.[曾考]请简述梅毒的传染源。
答:感染了梅毒螺旋体的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梅毒患者。
3.[曾考]简述梅毒的传播途径
答:1性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性行为由皮肤黏膜破损处传染。性交时与感染者的皮肤、黏膜损害处的传染性渗出物直接接触,可导致感染。2母婴传播: 感染梅毒的孕妇在妊娠 4 个月后通过胎盘感染胎儿。3日常生活间接接触传播:接触病人污染的衣物、毛巾等也可导致感染。4血液传播 :如果献血员处于梅毒早期,梅毒螺旋体可以通过输血途径传播
4.[曾考]简述一期梅毒的典型临床表现。
答:1硬下 : 潜伏期一般 2~4 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为直径约 1~2cm 的圆形或圆形浅在性溃疡.典型的硬下瘠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创面平坦、清洁;触诊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轻度触痛。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2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互相孤立而不粘连质中,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5.[曾考]简述二期梅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感染后7~10周,梅毒螺旋体通过血行播散全身,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除低热、头痛外,主要包括有:①皮肤黏膜损害:皮损类型多样化,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疹及脓疱疹等,分布于躯体和四肢等部位,常泛发对称。掌跖部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的湿丘疹或扁平湿疣为其特征性损害。皮损一般无瘙痒感。可出现口腔黏膜斑、虫蚀样脱发。②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③可出现梅毒性骨关节、眼、内脏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6.【曾考】简述三期梅毒的主要临床表现。(回答出树胶样肿、结节性梅毒疹和内脏梅毒即可得分)
答:于初次感染后3~20年发生。三期梅毒不仅皮肤、黏膜出现损害全身各器官或组织也受到较大破坏。主要临床表现为:①树胶样肿:初起为皮肤上的小硬结,数目少,逐渐扩大与皮肤粘连成暗红浸润斑块中央软化渐成溃疡,排出粘稠胶样分泌物,溃疡常一面愈合、一面继续发展,形成马蹄形溃疡和萎缩性瘢痕,常见于头部、四肢。②结节性梅毒疹:成群发生的皮肤小结节,如黄豆大,面部四肢多,不对称,铜红色,有时排列成环状或形成小溃疡,溃疡边缘又多发生新的小结节,自觉症状极轻。③内脏梅毒:除皮肤表现外,还可以累及内脏,包括骨梅毒、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此外,眼、呼吸道、消化道、肝、脾、睾丸等都可以受累而发生梅毒病变。
7.【曾考】简述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哪些。(回答出任意4种即可)答:梅毒血清学试验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包括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这些试验主要应用于梅毒的筛查和疗效观察。另一类为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包括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这些试验主要用于确证试验,不用于疗效观察。
8.[曾考]简述梅毒的治疗原则。
答:1及早发现,及时正规治疗,愈早治疗效果好;2剂量足够,疗程规则。不规则治疗可增多复发及促使晚期损害提前发生。3治疗要经过足够时间的追踪观察。4对所有性伴同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9.[曾考]简述如何进行早期梅毒的疗后观察
答:梅毒患者经足量规则治疗后还应定期观察,包括全身体检及非梅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VDRL、RPR 或 USR 试验等 ),以了解是否治或复发。早期梅毒疗后第一年每 3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连续 2~3 年。如血清反应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定度升高四倍(如由12升为 1:8)属血清复发,或有症状复发,均应加倍量复治。超过2年不阴转者属于血清固定,如无临床症状复发,是否再治疗,根据具体病情而定;无论再治疗与否,应作神经系统检查,以便排除早期无症状神经梅毒。
10.[曾考]简述梅毒临床治愈标准答:临床治愈:一期梅毒(硬下 ) 二期梅毒及三期梅毒(包括皮肤黏膜、骨骼、眼、鼻等 )损害愈合消退,症状消失。
11.[曾考]简述梅毒血清学治愈标准
答:抗梅治疗后 2 年以内梅毒血清学反应(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如VDRL、RPR、USR 试验)由阳性转变为阴性,脑脊液检查阴性。一期梅毒(硬下初期 ),血清反应为阴性时已接受充足抗梅治疗,可以不现阳性反应,这种情况不存在血清治愈的问题。
12,[管考]简述梅毒的预防控制措施。
答;1加强疫情监测。2规范性病诊疗市场,推动规范化诊疗:对于梅毒患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应严格按推荐治疗方案足量、足疗程治疗。3保证血液安全:对献血员应进行严格的梅毒检测,保证临床用血安全。4加强预防性病的宣传教育。5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旅店、宾馆、饭店、招待所等服务单位及浴池、理发业应按照国家卫生管理
的要求,认真做好公共场所用具的消毒,防治通过公共用具和设施造成传播。
第二十节|疟疾
1.[曾考]疟疾是由哪几种病原体引起的。
我国最常见的是哪,答: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人体疟原虫有 4 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间日疟较常见,恶性疟次之
2.[曾考]简述疟疾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答:疟疾现症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即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疟疾经媒介按蚊叮咬传播,也可经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
3.[曾考]简述疟疾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答:我国除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北部以外,都是疟疾流行区。当前云南海南两省流行较严重,湖北、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的疫情不稳定,发病较多。通常全年都有发病,我国的发病高峰多在 7~9 月。各年龄组均有发病,通常以青壮年发病为多。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4.[曾考]简述疟疾发作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症状。但初发患者临床发作常不典型。多次发作后可见贫血、脾大。恶性疟多起病急,无寒战,出汗期不明显,且热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h~ 36h 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
5.[鲁考]简述各型疟疾发作周期。
答: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为隔天一次,但间日疟初发病例的前2-------3 次发作周期常不典型,呈每日一次,其后可呈典型的隔天发作。恶性疟一般间隔 24~48h 发作一次,在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体温可不恢复正常。三日疟隔 2 日发作一次,且较规律。疟疾的发作多始于中午前后至晚9 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6.[曾考]疟疾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
答:具备下列之一者即可诊断: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2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日内症状得到控制。
7.[曾考]诊断疟疾确诊病例的实验室检查依据有哪些。
答: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流行性感冒
1.[曾考]简述流感病毒分型依据和各型流感的特点.答:根据病毒颗粒核蛋白(NP )和膜蛋白 ( MP 抗原特性及其基性不同,把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毒易发生变异,鹤起流行;乙型病毒变异缓慢,流行比较局限,丙型病毒很少变异,多散发。
2.[曾考]简述甲型流感病毒区分亚型的依据,并请列举出近年来引起流行的两种甲型流感病毒。
答:甲型流感病毒根据表面抗原不同分为不同的亚型,根据红细胞凝集素抗原的不同分为16 个亚型,根据神经氨酸酶的不同分为 9 个亚型近年来引起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包括 :甲型 H1N1流感病毒、甲型 H3N亚型流感病毒、H7N9 禽流感病毒、H5N1 禽流感病毒。
3[警考]简述流感的传染源与流行季节
答: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流行一般均发生在冬季,而南方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4.[曾考]简述流感的传染源和传染期。
答: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期: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一般来讲,体温恢复正常后即已不带病毒。5.[曾考]简述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 通常表现为急起高热(腋下体温238C )、头痛、头晕、浑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及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但卡他性症状常不明显。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病例也可并发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甚
至会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6.简述流感的主要病原学检测方法
答: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抗原、核酸和抗体检测。病毒分离是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病毒的抗原和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抗体检测可以用于回顾性调查。具体方法包括:1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到流感病毒。2在患者呼吸道标本流感病毒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或检测出特异的抗原。3采集标本经敏感细胞将病毒增殖一代后,流感病毒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或检测出特异的抗原。4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 4 倍或以上。
7.[曾考》简述流感样病例的定义。
答: 流感样病例是指发热(下体温238C),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8.[曾考]简述流感确诊病例的定义。
答:临床诊断病例或流感样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到流感病毒。@患者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高4 倍或以上。@在患者呼吸道标本流感病毒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或检测出特异的抗原。@采集标本经敏感细胞将病毒增殖-代后,流感病毒特异的核酸检测阳性。
9.[曾考]列举出流感主要的抗病毒药物。
答:常见抗流感病毒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和 M2 离子通道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10.[曾考]简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
答: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 3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发生 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 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 2 例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第二十二节|手足口病
1.[曾考]请简述手足口病病原的种类
答: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萨病毒(A组,B 组 ); 肠道病毒 71 型 (EV71 ); 埃可病毒(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2.请简述引起手足口病病原(肠道病毒)的理化特征答: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 56°C 30 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 4°C可存活1年,20C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3.[曾考]简述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方式
答: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 口途径) 呼吸道(飞沫、嗽、打喷嚏等 )和密切接触( 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珍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途径传播。
4.[曾考]简述我国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地区、季节和人群分布等)
特征。
答:1地区分布: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2季节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一般 5~7 月为发病高峰,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3人群分布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 5 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 3 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5.[曾考]哪些人群是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好发人群
答: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 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 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又免疫
6.[曾考]简述手足口病的潜伏期。
答: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 天,平均 3~5天
7.[曾考》简述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
答: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疤疹,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疹性咽峡炎。
8.[曾考]3岁以下手足口病患儿,具有哪些特征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答出4条以上即可(含4条))
答: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 岁以下的手足口病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持续高热不退。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未梢循环不良。5高血压。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
9.[曾考]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应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最终依据什么鉴
别。(答出3 种以上即可(含3 种))
答: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脊髓灰质炎、肺炎、暴发性心肌炎、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最终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10.简述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答出5 条以上即可(含 5
答: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条))施,对患儿所用物品立即消毒处理。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 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 2 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 10天;1周内累计出现 10 例及以上或 3 个班级分别出现 2 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 10 天。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4教室和宿舍等场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 水杯、毛巾等馨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消毒。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第二十三节|埃博拉出血热
1.[曾考]埃博拉病毒可分为哪几型?。哪一型埃博拉病毒致病力最强答:埃博拉病毒可分为五个型别:扎伊尔型、苏型丹型、本迪布焦、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五个型别的埃博拉病毒中,扎伊尔型毒力最强苏丹型次之,塔伊森林型对人的致病力较弱,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
2.2.[曾考]简述埃博拉病毒的抵抗力及灭活条件
答: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C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C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C 5 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V 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3.[曾考]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染源和可能的宿主动物有哪些答: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狐蝠科的果蝠有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
4.[曾考》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据文献报道,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所以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5.[曾考]简述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季节和易感人群。
答 :埃博拉出血热没有特别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是有可能发生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6.[曾考]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是多少天
警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 5~12 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7.[曾考]埃博拉出血热初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
8。埃博拉出血热极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病程 5~7 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
9.[曾考]简述埃博拉出血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答:1血清特异性lgM 抗体检测:多采用gM 捕 ELISA 法检测,gM抗体阳性可确诊。2血清特异性 lgG 抗体: 采用 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双份血清埃博拉病毒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或者以上增高者可确诊。3病毒抗原检测: 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 ELISA 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4核酸检测: 采用 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5病毒分离 : 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 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10.[曾考]埃博拉出血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原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其中的流行病学史包含哪些。
答: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2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惠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3发病前 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11.[曾考]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的定义是什么
答: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或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幅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 @体温238.6°C,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3不明原因猝死。
12.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病例的定义是什么。
答: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RT-PCR 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测阴性,但病程不足 72 小时,应在达 72小时后再次检测。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 Vero. Hela 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4血清特异性 lM 抗体检测阳性 ;双份血清特异性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 倍及以上升高。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
13.[警考]医疗机构内的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是如何判定的。
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未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时,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类便尿液、唾液、精液 ),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14.[警考]家庭或社区的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是如何判定的。答 :1与病例发病后共同生活。2病例发病期间或死亡后( 包括葬礼时)接触过病例的身体,或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3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等污染的衣物、床单等物品。
15.[曾考]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是如何判定的答:1在飞机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2该病人的同行人员( 家人同事、朋友等 。3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人( 含通道另一侧)及前后座位各一人。4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16.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为多少天
答:医学观察期为 21天,即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
17.[曾考]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的条件是什么。答:1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其接触的可疑或疑似病例排除埃博拉出血热诊断,该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2医学观察期满21天时,如未出现急性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关节或肌肉痛呕吐、腹泻、出血等症状,解除医学观察。
18.[曾考]埃博拉出血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转运要求分别是什么。
答: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选用标准负压型救护车转运,均为一车一人隔离转运,患者须戴外科口罩。密切接触者可用普通救护车转运,一车可转运多人,密切接触者转运时宜戴外科口罩
19.简述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解除隔离的条件。
答:1若发热已超过 72 小时,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2若发热不足72 小时,病原学检测阴性,需待发热达 72 小时后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仍阴性者排除诊断,解除隔离。
第二十四节中东呼吸综合征
1.[曾考]简述什么是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答: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是2012年9 月发现的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2.[曾考]简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可能的传染源
答:目前确切的传染源尚不完全明确。中东地区可能为单峰骆驼和患者其他国家患者为传染源。
3.[曾考]简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传播途径
答:1非人际传播: 动物到人类的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明确,但骆驼可能是 MERS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和人类感染的动物来源。人可能通过接触含有病毒的单峰骆驼的分泌物、排泄物(尿、便 ) 未煮熟的乳制品或肉而感染。2人际间传播:具备一定的人传人能力,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传播。
4.[曾考]请回答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潜伏期。
答:潜伏期为2~14 天,常见为 5~6天。
5.[曾考]请简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临床症状。
答:早期出现发热、畏寒、乏力、头痛、肌痛等,随后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症病例进展为重症肺炎,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部分病例可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6.[管考]请简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项目。
答:主要是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核酸检测(PCR。病毒分离为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
7[曾考]请回答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
答:患者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但尚无实验室确认依据。1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病原感染解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体238咳嗽,有胸部影像学改变等。2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14 天内在中东呼综合征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游或居住,或与疑似/临床诊断/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
8.[曾考]请回答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
答:目前,具备下述4 项之一者,可确诊为 MERS 实验室确诊病:1至少双靶标 PCR 检测阳性。2单个靶标 PCR 阳性产物,经基因测序确认。3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 MERS-COV(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4恢复期血清MERS-COV 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阳转或呈4倍及以上升高。
9.[曾考]如何判定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密切接触者
答:1诊疗、护理 MERS 确诊、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的人员。2在确诊、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出现症状期间,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3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判断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
10.[曾考]医疗机构发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的病例后如何报告答:医疗机构发现MERS 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及无症感染者时,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并同时报告本辖区疾控中心;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当于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 电话、传真 )向本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并于2小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辖区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11.[曾考]请简述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出院标准。
答:患者体温基本正常、临床症状好转,病原学检测间隔2~4天,连续两次阴性,可出院或转至其他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第二十五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曾考]请明确新冠肺炎的法定传染病分类
答: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管理。
2.[曾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对哪些消毒剂或物理因素敏感,请列举三种或以上有效灭活病毒的方法。
答: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3.[曾考]冠状病毒中哪些种类可以引起人类发病。
答: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目前已知的第 7 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是由人感染 SARS 冠状病毒( SARS-CoV )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 MERS-CoV )引起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其余四类冠状病毒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在引起普通感冒的病因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鼻病毒。
4.[曾考]新冠肺炎的传染源。
答: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具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5.[曾考]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6.[曾考]新冠肺炎的潜伏期。
答: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潜伏期1~14 天,多为3.不
7.[曾考]新冠肺炎患者在潜伏期是否有传染性
答:新冠肺炎患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 天内传染性较强
8.[曾考]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
答: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以发热、干、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鑫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少数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啊机数字表法
9.[曾考]新冠肺炎的临床分型。答新冠肺炎临床上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一)轻型Y临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二)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三 )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D出现气促,呼吸频率230 次/分 ;1静息状态下 ; 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300mmHg。海拔超过 1000 米的高海拔地区应进行校正;@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 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气促( <2月龄,呼吸频率260 次/分 ;2~12 月龄,呼吸频率250 次/分 ;1~5 岁,呼吸频率240 次/分 ;>5 岁,呼吸频率30次/分 ),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辅助呼吸( 鼻翼扇动、三凹征 );出现嗜睡、惊厥;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四)危重型 :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D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出现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CU 监护治疗。
10.[曾考]新冠肺炎病例一般需要采集哪些标本进行检测
答:每个新冠肺炎病例必须采集急性期呼吸道标本(包括上呼吸道标本或下呼吸道标本),重症病例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标本;根据临床需要可留取便标本、全血标本、血清标本和尿标本。标本种类及采集要求:上呼吸道标本(包括鼻咽拭子、咽子等 ,下呼吸道标本( 深咳痰液、肺泡灌洗液、支气管灌洗液、呼吸道吸取物等 ); 便标本/肛子(留取类便标本约10克花生大小)如果不便于留取便标本,可采集肛子);血液标本(抗凝血,采集量 5ml,建议使用含有 EDTA 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 血清标本(尽量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份血清应当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 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应当在发病后第 3~4 周采集。采集量 5ml,建议使用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不进行核酸检测 );尿标本(留取中段晨尿采集量2~3ml。
11.新冠重症/危重高危人群
答:1大于 65 岁老年人;2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 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度至重度哮喘 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3免疫功能缺陷(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4肥胖(体质指数≥30 );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
12.[曾考]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诊断条件
答:疑似病例的诊断,应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 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 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gM 抗阳性;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的 3 条。(一 )流行病学史:1发病前14天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 14 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 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病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4聚集性发病(2 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 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二)临床表现: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2具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13.[曾考]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诊断,流行病学史中关于聚集性发病的定义。
答聚集性发病是指 14 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 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14.[曾考]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排除标准。
答: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在定点医疗机构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 2 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 ),且发病7 天后新冠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仍为阴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有疫苗接种史者,血清学lgM 和lgG 不作为排除指标
15.[曾考]按照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新冠肺炎疑似病同时具备哪些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可以确诊。
答: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可诊断为确诊病例:1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3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lgM 抗体和IgG 抗体阳性 ;4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 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 倍及以上升高。
16.[曾考]新冠肺炎预后如何
答:新冠肺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17.[曾考]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管理。
答1定点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建议出院后继续进行 14 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3建议在出院后第 2 周、第 4 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18.[曾考]新冠肺炎出院病人还要做哪些复查检查,如果阳性怎么处理。
答:出院病例复诊复检时今应当开展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并在网络直报系统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模块中补充填报实验室检测信息。核酸复检呈阳性,并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当尽快转至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核酸检测呈阳性但无临床表现和CT 影像学进展者,应当继续隔离观察做好个人防护等相关工作。
19.[曾考]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发现后的网报时间、订正时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时,应当于2 小时间。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所有报告病例应填报病例分类”,选择“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疾控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确认审核。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 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后续信息的订正。疑似病确诊或排除后应当及时订正。所有病例根据病情变化 24 小时内订正床严重程度。病例出院后,在 24 小时内填报出院日期。病例死后在 24 小时内填报死亡日期。出院后的确诊病例出现"复阳“情况,可在个案的传染病报告卡中进行备注说明,无需进行重复报告
20.20.人曾考]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
答: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 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 CT 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无症状感染者有两种情形:一是经14 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 二是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状态。
21.[曾考]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上报时限。
答: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在2 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在2 小时内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24 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
22.[曾考]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在进行报告时,发病时间和诊断时间应如何界定。
答: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在进行报告时,发病日期为阳性标本采集时间,诊断日期为阳性检出时间。
23.23,[曾考]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网络报告时限、订正时限和转归填报时限。
答: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当于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在病例类型处选择”阳性检测”,临床严重程度中只能选择“无症状感染者”。如后续出现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在 24 小时内订正为确诊病例,其发病日期订正为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时间。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后,医疗卫生机构需于 24 小时内在网络直报系统传染病报告卡
24.[曾考]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定义。
答:聚集性疫情是指 14 天内在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 5 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25.[曾考]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一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发现。
答: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常规诊疗活动、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审核分析,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重点场所和重点机构人员以及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等途径发现。
26.[曾考]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调查结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网络报告时,应填报的内容。
答: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调查结果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网络报告时,应填报事件的基本信息、初次、进展和结案报告,并将聚集性疫情病例关键信息登记表附在结案报告中。
27.[曾考]出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后,应如何对事件进行网络报告请明确报告时限和事件级别。
24.答:出现聚集性疫情后,辖区疾控机构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在 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事件级别选择“未分级”。根据对事件的调查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告。对 5 例以下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且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聚集性发病事件也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
28.[曾考]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方式和时间。
答: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当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 天,原则上连续两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者( 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 小时)可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仍为阳性且无相关临床表现者需继续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观察期间连续 2 次核酸检测阴性可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应当开展血常规、C影像学检查和抗体检测;符合诊断标准后,及时订正为确诊病例。解“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当继续进行 14 天的居家医学观究并于第 2 周和第 4 周到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诊
29.[曾考]新冠肺炎疑似病人的管理。
答: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在定点医疗机构单人单间隔离治疗,连续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 且发病7天后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 lgM 和lgG 仍为性,可排除疑似病例诊断。有疫苗接种史者,血清学lgM 和lgG 不作为排除指标。
30.[曾考》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如何管理,医学观察期多长时
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由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判定密切接触者,并将其于12 小时内转运至集中隔离场所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对密切接触者采取 14 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4、7 和 14 天分别进行一次核酸检测。解除隔离后开展 7 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做好体温、症状等监测,减少流动,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并在第 2 天和第 7 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密切接者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接触后14 天。
31.[曾考]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期间出现异常症状如何处理。
答: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包括密接的接 ),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健康监测期间,一旦出现任何症状,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 味 )觉减退、腹泻等,需立即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并按规定送定点医疗机构诊治,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如排查结果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应当对其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调查和医学观察。
32.[曾考]新冠肺炎一般接触者的定义和管理方式。
答:新冠肺炎一般接触者是指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乘坐飞机、火车和轮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共同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诊疗过程中有过接触,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场、农贸(集贸)市场、公交车站、地铁内等公共场所的人员,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一旦发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33.[曾考]新冠肺炎病例污染场所在进行终未消毒时应如何进行消毒效果评价?如果此时外环境涂抹实时荧光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结果为阳性,是否说明消毒不合格,请阐述理由。
答:终未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当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消毒效果评价一般以自然菌为指标,必要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用指示菌评价消毒效果,该指示菌抵抗力应等于或大于现有病原体的抵抗力。以自然菌为指标时,消毒后消毒对象上自然菌的杀灭率290%,可判为消毒合格;以指示菌为指标时,消毒后指示菌杀灭率299.9%,可判为消毒合格。终未消毒后核酸阳性不意味着消毒不合格,因为消毒剂杀灭病毒后残留的核酸依然可以被RT-PCR 检测方法检出。
34.[曾考]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的定义。
答:密切接触者是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 2 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35.[曾考]汽车上的确诊新冠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
答:全密封空调客车,与病例同乘一辆汽车的所有人员。通风的普通客车,与病例同车前后三排座位的乘客和驾乘人员。
36.[曾考]铁路列车上的确诊新冠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是什么答:全封闭空调列车,病例所在硬座、硬卧车厢或软卧同包厢的全部乘客和乘务人员。非全封闭的普通列车,病例同间软卧包厢内,或同节榜座(硬卧)车厢内同格及前后邻格的旅客,以及为该区域服务的乘务人员。
37.37.[曾考]飞机上的确诊新冠病例的密切者判定标准是什么答:一般情况下,与病例座位的同排和前后各三排座位的全部旅客以及在上述区域内提供客舱服务的乘务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其他同航班乘客作为一般接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