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暴发与流行波】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之年,战火虽止,灾难却并未离去。这次流感大流行,首先发生在美国的堪萨斯州,迅速扩散到美国费城、纽约等大城市,然后搭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军舰播散到全球各大洲。短短几个月后,这次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就演变成了席卷全球、最终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大流感。由于西班牙马德里首次对外报道了本国的流感暴发疫情,因此得名“西班牙流感”。
1918年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瘟疫”。“西班牙流感”共经历了3个流行波:1918年春季、1918年秋冬季和1919年春季,其中以在1918年秋季暴发的第2波疫情最为严重,发病数和病死率均有显著升高。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5亿以上,发病率约40%。目前认为比较准确的死亡数据是造成了4000万-5000万人死亡,且大多数死亡发生在第2波疫情期间。此外,本次大流行的另一大特点是死亡病例中青壮年比例较高,1918年西班牙流感导致了当时8%-10%的青年人死亡。
【疫情应对与防控措施】
回顾1918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本次大流行是人类现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疾病灾难。当时,科技水平远未达到现今的高度,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尚未问世,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导致大量人群发病和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场流感大流行不仅是流感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深刻地提醒了全社会亟需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公共卫生的发展以及全球合作交流,为更好地应对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奠定了基础。
【流感暴发与流行波】
1957年2月,在我国云南地区发生了甲型H2N2流感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4月迅速传至东南亚地区和日本,5月传至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6月传至巴基斯坦、欧洲、北美洲和中东地区,7月传至南非、南美洲、新西兰,8月遍布中非、西非、东欧和加勒比海地区,短短6个月时间,又引发了全球流感大流行。本次疫情因起源地被称为“亚洲流感”。
如同1918年西班牙流感一样,1957年的流感也有2至3个高峰期。大多数国家在 1958-1959年出现了第2或第3个高峰。以我国为例,这次流感在我国有两个高峰期。第一 次在1957年2-5月间,致病范围集中在城市,3月达到峰值,4月开始下降,5月告终。不同年龄的人群发病率大致相当,只是死亡率较低,约为0.01%。第2个高峰发生于1957年12月至1958年4月,发病区域发生了改变,以农村为主,而且发病率较高,症状严重。有的地区流感病死率较高,如陕西、吉林某些地区病死率为0.6%-1.0%。本次疫情估计最高病死率为0.67%,造成了全球100-200万人死亡。死亡病例多为儿童和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病死率也较高。
【疫情应对与防控措施】
回顾1957-1958年甲型H2N2流感病毒引起的“亚洲流感”大流行:本次大流行的严重程度相对降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较小。然而,它再次提醒人们,流感病毒引发全球大流行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1957年,全球初步建立了流感监测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显著提升,人们对流感病毒的认识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相比,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这也为开展流感疫苗在免疫空白人群中的应答效果评价研究提供了机会。
【流感暴发与流行波】
1968年7月,中国香港地区报告发生流感疫情,8月传至美国和日本,越战美军返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疫情的扩散和传播,9月传至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2月传至加拿大,1969年1月传至法国,继而传至南美和南非。由于最早在中国香港地区发现此次疫情,随后向全球传播,因此得名“香港流感”。相比前2次大流行,本次疫情在地域上的传播速度稍显缓慢。
“香港流感”经历了1968/1969年和1969/1970年两个冬春季流行波,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流行波的疫情严重程度不同,第1个流行波期间的死亡病例主要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分别占该国总死亡人数的70%和54%;而第2个流行波的死亡病例主要来自欧洲和亚洲或地区,约占总死亡人数的70%。“香港流感”的总死亡人数约在50万-100万人之间,全球超额死亡率仅为0.169%。其严重程度远低于1918年和1957年流感大流行。
【疫情应对与防控措施】
回顾1968年甲型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香港流感”大流行:本次大流行期间,流感疫苗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广泛应用。尽管大部分国家是在疫情高峰之后才研制出疫苗,但评估结果显示,本次大流行中疫苗的保护效果良好。此外,多数患者在本次大流行期间病情较轻,病死率也较低。此外,学校停课、病例隔离等非药物隔离措施被认为是非必需的防控手段。
【流感暴发与流行波】
2009年3-4月,墨西哥和美国几乎同时出现流感暴发,病原体为一种全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几周的时间内,疫情迅速从墨西哥和美国传至3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该流感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阶段。据WHO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0月4日,疫情已波及全球几乎所有地区。2010年8月,WHO宣布本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疫情结束。一项2012年发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提出,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可能造成了15.17-57.54万人死亡。
与20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类似,2009年大流行也呈现出多个流行波,但不同地区流行波出现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墨西哥分别在2009年的春季、夏季和秋季发生了3个明显的流行波;北美其他地区则主要呈现为春夏季和秋季2个流行波;欧洲2009年春季出现了1个较温和的流行波,并在夏季到来时疫情逐渐消失,之后在9月学校开学后,迎来了更为严重的第2个流行波;印度分别在2009年9月、12月和2010年8月出现了3个流行高峰;我国则只出现了1个流行高峰,自2009年5月11日报告了首例输入性病例以后,5-8月中旬疫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呈低水平流行,8月之后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并在国内广泛传播,以学校为主的流感暴发疫情大幅度增加,11月初至12月初达到疫情流行高峰,之后疫情呈下降趋势,至2010年1月,流感的活动接近往年同期水平。
【疫情应对与防控措施】
回顾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本次流感大流行造成的社会影响相对较小,是迄今为止最为温和的一次大流行。应对措施相比之前也更为成熟,主要采取了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疫苗接种方面,对2009年甲型H1N1疫苗保护效果的评估研究认为,佐剂疫苗和非佐剂疫苗的保护效果均较好,且佐剂疫苗对儿童的保护效果要优于成年人。在抗病毒药物应用方面,随着对医务人员的宣传和培训逐渐增多,直到2009年9月之后,抗病毒药物才被普遍使用。在之前几次大流行中被证明有效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在本次大流行应对中也得到了运用,主要包括个人手卫生及有症状患者的自愿隔离。此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还实行了学校停课措施。
回首百年流感流行史,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传染病不懈斗争的史诗。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我们对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意识及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才逐步提升。自1918年以来,全球至少经历了四次流感大流行, 每一次都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引发了严重的社会恐慌。
尽管全球科学家已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流感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我们仍需正视一个事实:在流感的科学防控方面,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对流感病毒的认识仍然有限, 对其生态分布、进化变异规律、跨种传播机制以及感染致病机制等关键领域尚缺乏足够的了解,。此外,我们对于流感的流行和传播预测手段也不够准确。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监测能力, 积极开展各种科学研究, 研发新型疫苗和药物, 以实现流感的精准防控, 从而更加从容、科学地应对下一次流感大流行。
值此“防范流行病国际日”之际,我们更应深思:流行病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熟知的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像猴痘、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病、SARS、黄热病、登革热等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流行病,同样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发生全球大流行的风险或许有增无减,新发、再发流行病的威胁仍然持续存在。面对这些挑战,人类对流行病的防控任务依然艰巨而紧迫。
1.郝风节.从甲型H1N1流感看流行病的社会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2.从1918到2018:回望百年大流感!小编读过的最全面的流感历史!https://www.soh u.com/a/228745353_386893.
3.热点|全球化趋势下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通力合作,科学抗疫.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7856070667820895&wfr=spider&for=pc
4.任瑞琦等.全球流感大流行概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8,39(8):1021-1027.
5.王大燕等.流感大流行的历史及思考.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8,48(12):1247-1250.
供稿:随海田
审核:刘小琴
复审:苏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