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最严重致命的疾病是心肌梗塞。为提高公众对心梗严重性与防治重要性的认知,普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流程,2014年我国首次成立了“心梗救治日”,确定每年的11月20日为“心梗救治日”。
每年的11月20日是我国的“心梗救治日",“1120”的寓意有两个:
一是“有胸痛,拨打120”。
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这意味着心肌梗死的救治是有时间限制的,一旦超过黄金救治时间,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肌供血,滋养心脏,如果把心脏比作农田,冠状动脉则是穿梭在田间的水管。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水管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表现出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
如果管道上的斑块表面出现破裂、糜烂、溃疡,里面的脂质与血液接触,便会形成血栓,一旦血栓把水管完全堵住,心肌细胞就得不到血液滋养、发生急性坏死,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这时需要尽快打通管道,否则会导致心肌细胞大量坏死,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意识丧失、猝死。
心肌梗死的发生往往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关系紧密,也就是俗称的“三高”,这三兄弟不仅常常并肩出现,还会引发各类病变。其次高尿酸血症作为另外一“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它与多种疾病脱不了干系,是心梗的独立因素,在三十几岁就可引发心梗。此外,亲属中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人也要注意,遗传因素在心梗中也发挥一定作用。
另外,生活中有不少刺激心梗发生的诱因,例如: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烟、大量饮酒:心梗诱因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上几点,它们像是导火线,不知道哪天就可能把心梗引爆,所以必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心态。
典型症状:
50%-80%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前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急性心梗五大症状:
1、突然剧烈胸痛或胸部憋闷,时间超过20分钟;
2、出现心慌、气短、恶心、呕吐等症状;
3、出现原因不明的胸背疼、肩颈胳膊疼,尤其是出现心前区疼痛向左上肢、颈部等部位放射的现象;
4、患有肥胖、三高而平时又没有上腹部不适的患者,如果出现胃疼要高度警惕;
5、当身体出现牙疼并伴随浑身难受和乏力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患者突发心梗后,患者身边的人需要尽快做到以下几点:
1.立即拨打120,尽可能缩短120到达现场的时间,快速、准确地作出初步判断,予以有效干预,低死亡率。
2.让患者就地平卧,严禁搬动,双脚稍稍抬高。松解衣领,保持安静及良好的空气流通。
3.立即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2至3片,有条件的立即吸氧。无急性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嚼服阿司匹林300mg。患者往往有濒死感,非常焦虑、烦躁,可以口服安定片1至2片。
4.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颈动脉触及不到动脉搏动,应立即予以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接替抢救。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并以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等问题为原则。由于个体差异大,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通常治疗方案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外科搭桥手术。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通常与心肌梗死范围、梗死部位是否建立其他供血途径、治疗是否及时有效有关。在30年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约为20-25%,如今由于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和新型药物的引入,死亡率已降至10%以下。溶栓治疗的病死率约8%,介入治疗病死率约4%。
单纯心肌梗死的患者,若治疗及时有效,可恢复正常生活。若出现并发症,病情好转后并发症可能持续存在时间较长。如既往存在其他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死亡风险相应增加,预后较差。
(1)控制三高:一些中老年人可能因其他疾病而患有心肌梗塞,如许多老年人出现“三高”现象,而三高可诱发其他疾病。
(2)避免过度体力活动。身体处于持续的紧张和疲劳状态,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如冠心病患者处于疲累状态时会导致血管迅速扩张,心肌短时间内缺血,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3)避免暴饮暴食。30%的心肌梗死是在暴饮暴食后发生的,吃进大量的高热量或高脂肪的食物,血糖浓度会暴增,餐后一过性高脂血症导致血液黏度增加和血小板聚集。
(4)保证充足睡眠。死于心梗的年轻人,很大部分原因是以为他们那长期不注意休息而导致猝死,人们应该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太少会影响身体多功能的运作。
(5)戒烟。香烟内含多种有毒物质,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弹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