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记者走基层】滨江区:微治理守护“国际滨”的大平安

政务   2025-01-14 17:39   浙江  



“抓源促治·强基固本”——政法记者走基层栏目持续展风采本期走进滨江区,让我们一起看看“国际滨”的魅力。敬请关注!



    滨江,杭州高新产业的代表和浙江省人均GDP“第一区”,享有“国际滨”美誉。这里,商圈、产业园、居民区和高校等多元业态交织在一起,覆盖了72.2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如何将大平安这一复杂巨系统化整为零,细化成一个个微循环体系?杭州市高新区(滨江)摸索出办法,整合治理资源、创新治理方式,用社区“微治理”构筑大平安。

  浦沿街道滨文社区内有6所高校、3个学生生活园区、3个住宅小区。“校际之间的学生矛盾,往往难以由某个学校出面协调解决。”社区负责人蔡华玲回忆起多年前的一起校际篮球比赛纠纷,最终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纠纷得以解决。这件事“催生”了高教园区社会治理微中心。

  微中心设立在浦沿派出所中心警务站,紧挨学生生活园区。蔡华玲介绍,“我们专门设立了学生专属的调解通道,他们可以在这里‘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微中心协同公安、社区、高校、园区物业等多方力量,推动矛盾高效化解。

  高校资源同时反哺平安建设。滨文社区通过与辖区6所高校党建联建、阵地共建、信息共享,共同推进“文聚核”平安治理建设。高校的领导班子担任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兼职委员,为街道和社区的治理与发展出谋划策;学生自发成立平安志愿队,参与社会服务和平安宣传……校地联动,激发出更大潜能。

  不同区块存在差异性,所面临的社会治理情况也各不相同。滨江宝龙城日均客流量达6万余人次,商铺众多,汇聚了大量外卖业,浦沿街道信诚社区55%警源都来自这个综合体。为此,街道联合属地社区成立商业城微治理中心,建立“一中心二岗亭三队伍”工作机制,分类分流处置警情,实现“商场吹哨、条线报到”。自微中心成立以来,辖区内警情等矛盾率下降16%。

  千年长河老街所在的天官社区是一个新老长河人混居、新老业态共存、居业共生的融合性社区。社区工作人员以一棵百年老槐树为“情报站”,鼓励居民成为“情报员”,打造“槐树里议事会”,让群众积极加入、参与社区事务。自议事会成立以来,成功化解群众纠纷近百起。

  滨江的微治理中心,让矛盾化解从“最后一公里”走向“最后一米”,让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前进一大步。




END



信息来源:浙江法治报

杭州政法
致力于平安杭州创建,让平安幸福普惠人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