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余杭之西的径山镇,不仅是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也是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热土。近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描绘“共同富裕”蓝图的过程中,径山镇始终将平安法治作为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在“抓源促治、强基固本”行动中,不断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新型治理共同体模式,绘就了一幅幅和谐、稳定、繁荣的乡村治理新画卷。
从“事结”到“心解”
径山镇四岭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共924户2855人。小山村原本很宁静,然而去年以来,原本村里用于农田水利灌溉的鱼鳞坝,在美丽河湖建设下摇身变成了网红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对四岭村来说,原本是件大好事,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了不少商机。然而,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随之浮现,各类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特别是今年夏天,周末日均游客数高达2万人次,进出车辆超过5000辆次,交通压力空前巨大。尽管村委会出动了十多人现场疏导,但拥堵问题依然难以有效缓解。
在议事会上,规划停车位成为了讨论焦点。村民们意见不一,有的担忧自家停车生意受损,有的担心田地被占用,还有的认为单一停车场难解燃眉之急。面对这些分歧,村委会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踏勘,广泛收集各方意见。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妥善方案——将鱼鳞坝西侧的一块闲置空地改造成生态停车场,并与“溪上四岭”集市相连。这样一来,游客停完车后就能直接逛集市,既增加了村民的收益,又实现了闲置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在议事过程中,村委会规范了村民庭院停车收费标准;鱼鳞坝周围的摊位也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了位置,摊主们签订了经营承诺书并缴纳了保证金,为乡村集市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径山镇,“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念深入人心,这也是四岭村刻在骨子里的治理习惯。难事“议一议”、民心“聚一聚”,在每一次“对话”与“碰撞”中,不仅矛盾纠纷没有了,还有效激发了群众的自治热情。
为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径山镇还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打造了“众人议事厅”民主协商议事线上平台,实现了“人人可报料、户户可参与”,让基层治理变得更加民主、高效和和谐。
径山镇党委副书记丁英奇表示,只有始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才能汇聚基层治理、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径山镇将进一步坚持党建引领,优化并提升“两众”品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从“定分”到“止争”
去年6月,湖北籍杜某一纸诉状递到余杭区人民法院,起诉径山镇求是村村民金某。
原来,金某在陕西省某建筑工地管理工程进度,杜某是金某下面从事铺砖的工人,杜某的工程量清单完成后都由金某负责确认。此次工程完工后经结算,金某所在公司仍欠杜某工资1万余元。杜某多次催要无果,便将金某诉至法院。法院将此案流转至求是村,由村党委副书记、社管会成员朱杭辉负责牵头调解。
近年来,径山镇更加重视法治在矛盾调解中的作用,通过以会代训、资深调解员现场示范、经典案例分析研判等多种方式,定期对调解员进行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方法技巧的培训,不断提升基层调解员的专业素养与调解能力。线上异地调解的做法,正是朱杭辉在培训中受到的启发,他也积极在调解业务培训会上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各类新型矛盾纠纷在农村地区不断涌现,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对专业法律服务的需求,径山镇引入了专职律师调解员。
黄江艳就是其中一名专职律师调解员,她在径山镇服务了两年有余,对每个村都了如指掌,已成为了村民的“贴心人”。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她能够更好地向当事人阐明其中的法律关系以及利害关系,引导当事人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大大提高调解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径山镇构建起了村级、镇级(专职律师调解员)、联系法官三级过滤式调解体系。目前,全镇16个村社都聘请专职调解员作为辅助力量,形成了“春华调解工作室”“乐和调解工作室”等特色品牌;在镇级,吸纳老党员、老干部、专业能人充实调整队伍,全镇在册调解员从原先的19名扩展到172名;对于具有调解可能的案件,由联系法官进行兜底,从而切实增强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效能。
从“以德服人”到“以文化人”
在径山镇麻车头村,每当夜幕降临,村委会大楼前的文化广场就会变得热闹非凡。村民们在这里健身锻炼、互动交流。只要没有紧急事情,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张海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到文化广场,和村民们唠唠家常,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前不久,村民王阿婆满脸愁容地找到了张海龙:“张书记,我好心把房子租给外甥,他当时说得好好的,每月给我1500元租金,可这都多久了,一分钱没见着,这可咋办?”张海龙耐心倾听、细致解答:“阿婆,你们之间的聊天记录还有吗?那些是可以作为证据的。”
近年来,径山镇以“余智护杭”基层智治系统为支撑,构建了矛盾纠纷“全量掌控+风险预警+最优化解+源头治理”的闭环体系。张海龙深知,要减少矛盾纠纷,必须从源头抓起。所以,麻车头村积极通过数字赋能,将更多矛盾消除在萌芽。
在村委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余智护杭”实时显示着全村矛盾纠纷总量、预测预警等情况。各类分散的数据汇总而来,一个纠纷苗头在成型之前的轨迹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为了及时发现并化解潜在的矛盾纠纷,张海龙会同村子的调解员一起研判矛盾纠纷类型,将原先以化解为主的调处模式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将更多“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纠纷及时消灭。
在村委会的辛勤付出下,麻车头村的矛盾纠纷数量大幅下降,村民们对村委会的信任与支持也与日俱增。现在,村里有志愿活动,村民们都是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文化礼堂每月有讲课,历史文化课、法治宣传课,台下都坐得满满当当。这也让张海龙很自豪:“村民素质提高了,矛盾纠纷自然就少了!”
刚性约束结合柔性引导,有效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不久前,一村民因为农田排水沟界线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执,几名热心村民在“茶多分”的鼓舞下,积极介入调解。他们仔细测量排水沟边界,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让两个老邻居重归于好。
“光靠村干部埋头苦干是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通过‘茶多分’积分管理制度的推行,‘袖手看’的旁观者现在都成了‘动手干’的参与者。”径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社管会社长俞荣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