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展览丨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展(三)红日映峰巅:赵望云

文摘   2024-11-23 10:02   陕西  

展览名称:

时代长安——陕西当代中国山水画研究展

主办单位: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支持单位: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总策展、学术主持:王  潇


策       展:

马海欧

特邀策展:

张西昌   郑伟斌

策展助理:

郝   伊


展览时间:

2024年11月16日-12月15日

展览场地: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负一、一楼、二楼、三楼展廊、三楼第一、二、三、四展厅


Exhibition Title:Times of Chang’an—Exhibition of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in Shaanxi

Organized by: Shaanxi Province Art Museum

Supported by: Shaanxi Artists Association


Chief Curator & Academic Chair: Wang Xiao

Curator: Ma Hai’ou

Guest Curator: Zhang Xichang, Zheng Weibin

Assistant Curator: Hao Yi


Date: 16 November to 15 December 2024

Venue: Shaanxi Province Art Museum B1, 1st Floor, 2nd Floor, 3rd Floor Gallery, and the 1st, 2nd, 3rd, and 4th Exhibition Halls on the 3rd Floor








展览展至12月15日



请合理安排时间及时观展

(每逢周一闭馆)




第二版块

红日映峰巅


 









赵望云(1906—1977)






「艺术简介」

Art Introduction

河北辛集人,中国现代美术领域的重要人物,被誉为西北中国画新风的开拓者和“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他出身农家,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投身新国画创作,以农村写生方式表现劳苦大众生活,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拓展了现代中国画的审美领域。

抗日战争时期,他主编《抗战画刊》,以艺术鼓舞抗战军民。1942年定居西安后,赵望云探索新画风,培养了多位著名画家,对西北画坛产生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赵望云负责西北文物行政工作,组织文物古迹的勘察、整修等,主持建立了西北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半坡博物馆、长安美术出版社等,其中许  多遗迹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华古代文化遗产。他坚持“深入生活、弘扬传统”的艺术道路,为中国画艺术的创新和地域特征表现开辟新路。赵望云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多次变革,早年作品表现民间疾苦,中年描绘西北山川,晚年则强化主观情意抒写,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赵望云以开创中国画直面现实的艺术道路,以及对于长安画派的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确立了他在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中开宗立派的地位。
















向上滑动浏览


1906年

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周家庄。


1925年19岁

入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就读,一年后转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国画系預科学习。


1927年21岁

联络李苦禅、侯子步、张伯武等画友,在北京创办“吼虹艺术社”(社址在手帕胡同19号),提倡新国画运动。秋,吼虹艺术社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首次作品联展。《疲劳》《风雨下之民众》《贫与病》《雪地残生》《拓荒者》等作品参展,引起社会关注,被评论为“北方的新流民图”“苍头特起之艺术前锋”。改名“赵望云”作为新事业开始的标记。


1928年22岁

任北京师范美术教员。天津《大公报》刊发赵望云农村写生作品27幅,论文及书信8篇,其中有《国画之传统思想与今后之改造观》《苦闷与艺术》《艺术家从乡下来的信》等。7月,吼虹艺术社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画展,参展作品22幅,有《厂笛》《倦》《郁闷》《幸福梦》《崎岖路途》《荡漾》《雨后》《雪峰》《劫后》《狼狈荒途》《索薪》《战地归来》《叫卖》《担负》《魔之战》等。被誉为“艺术革命的先驱”“中国艺术界的天才”。


1929年23岁

4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贫与病》等作品入选参展。


1930年24岁

创办美术刊物《吼虹》月刊,任主编,并为第1期出资。在天津大华饭店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展出《残烛》《生育后》《秋郊》《红叶》等作品50余幅。报界称“神韵十足,笔致雄健”,赞誉赵望云“为人生而艺术”“替国画杀出了一条血路”。


1931年25岁九一八事变

1月,与杨素芳结婚。赴上海任中华书局插图编辑半年。虹艺术社遭宪兵搜查,终致停刊。出走东北,相继在营口、沈阳、大连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内容多为描写国内军阀混战导致农村荒芜情景,颇受关注,争相购买。


1932年26岁

10月,在天津大华饭店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展出《柴门鸡犬》等50余幅作品。天津《北洋画报》连续发表作品《街头》等30余幅和文章《来自田间》等。并开辟“赵望云画展专页”栏目。应邀任天津《大公报》特约旅行写生记者,年底从北京出发回家乡束鹿县,一路写生。


1933年27岁

足迹踏遍冀中、冀南18个县沿途写生。天津《大公报》开辟“赵望云农村旅行写生”专栏,分15辑连载作品130多幅。在报纸上发表写生通信,以绘画补充新闻的办法,在当时国内还是创举。被天津《大公报》派往陇海铁路沿线写生,《大公报》自6月29日至8月18日,连载作品30幅。天津大公报社出版《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出版五次,印数达几万册,突破当时中国出版界之记录。11月19日,《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出版第二版时,内容增加冯玉祥序言和提画诗130首,诗画相映,珠连璧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通俗性演化。


1934年28岁

4月,受天津大公报社委派,开始塞上旅行写生。历时三个月,作画百余幅。天津《大公报》分16辑,连载《塞上写生》作品64幅。10月,以吼虹艺术社名义,联合李苦禅、侯子步、张柏武等画家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联展。受天津大公报社委派,赴江西省黎川、南城一带写生数月。


1935年29岁

受天津大公报社委派,与名记者萧乾赴苏鲁边境水灾灾区采访,速写水灾严重景象和人民生活惨状。创作了《待援者》《流亡之船》《鲁西流民图》《汪洋一片》《月下残生》等作品,配上萧乾文字通讯,及时在天津《大公报》发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同情,为灾区难民募捐到大量款项。


1936年30岁

在南京举办“赵望云旅行印象画展”。北京《华北日报》开辟“赵望云旅行印象画展”专栏,发表徐悲鸿文章《专写民瘼之赵望云画师》。被上海大公报社派往江浙两省写生,该报连续登载《江南旅行写生》作品。5月,大公报社在上海出版《赵望云旅行印象画选》,收入作品32幅,徐悲鸿题签,作家盛成作序。12月,创作取材于农民生活的长篇连环画《秃子的故事》在上海《宇宙风》杂志刊载,至1937年连载56幅。


1937年31岁抗日战争爆发

4月,作品《鲁西水灾忆写》入选中华民国教育部主办的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11月,与沈钧儒、沙千里、老向等文艺界人士,应冯玉祥将军之邀随军作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32岁

在武汉创办《抗战画刊》(十日刊),任主编兼社长。6月,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本年《抗战画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抗日,于武汉、长沙、桂林共出版了23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939年33岁

3月,《抗战画刊》自24期始在重庆出版。编辑部迁往重庆市郊璧山县,坚持编印出版,并举办抗战画训练班。11月,《抗战画刊》出版第29期时改为月刊。


1940年34岁

自筹资金,编印《抗战画刊》,自第30期起,32开本改为16开本,自撰卷首语,发表文章《送战地写生团》,由重庆华中图书公司继续发行。2月底,重庆举办“劳军美展”,展出美术作品400多幅,其中赵望云百件作品参展。7月,撰写《抗战中国画应有的新进展》一文,发表于1940年《中苏文化》抗战三周年纪念特刊。


1941年35岁

1月,撰写《中国现代画坛的片段观》,发表于《中苏文化·文艺特刊》。1月5日,《抗战画刊》在困境中坚持出版30余期后停刊。与关山月、董寿平、黎雄才、梁仲华等赴灌县青城山一带采风作画。创作《牧马图》《放筏图》《灌县图》等作品。10月,文章《由重庆到成都——蓉郊随笔》,发表于《保安党政》第2期。


1942年36岁

7月,携家眷和学生杨乡生迁居西安,住在甜水井大有巷3号。结识豫剧艺术家樊粹庭、书画家张寒杉、实业家贾若萍。首次赴河西走廊祁连山、嘉峪关一带旅行作画。绘制了表现祁连山雄伟气势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画稿数百幅。

1月,在重庆举办“西北旅行写生画展”,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周恩来亲莅观展,之后委派八路军办事处高参王子沐购《相马图》一幅,并向赵望云发出访问延安的邀请。

7月,东方书社在成都出版《赵望云西北旅行画记》,分五辑收入作品100幅。自撰说明,并作《自序》。8月,与关山月夫妇、张振铎一行四人同赴大西北旅行写生,探古于莫高窟千佛洞,临摹和研究古代壁画。年底,先后在兰州,西安举办“西北风光”画展。


1944年38岁

在宁夏银川市举办画展,展出作品55幅。报刊评论赵望云画作“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别开途径”。1月,子振川生于西安。收黄胄为学生入住家中学画。在西安、平凉从事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活动,并在西安、银川、平凉、开封举办画展。


1945年39岁

联络青年画友马德馨、赵春翔、田学高等十余人在西安组织“平明画会”,经常开展学术研讨与创作活动。组建“青门美术供应社”,先后为徐悲鸿、张大千、黎雄才、李剑晨等名画家举办画展。7月,子季平生于甘肃省平凉。


1946年40岁

收方济众为学生入住家中学画。12月,创办《雍华》图文杂志(月刊),贾若萍出资,赵望云任主编,黄胄任编辑,文艺理论家郑伯奇撰写创刊词。

收徐庶之为学生入住家中学画。《赵望云画选》辑印成册,由《雍华》杂志社出版。5月,上海《寰球》杂志第19期刊载《农村小景》《骡马市》《崆峒山下》等作品。12月,南京《新国民画报》刊载《流亡的哈萨克家庭》《白杨树林》《一个回教徒》等作品。在西安进行国画创作及展览活动。


1948年42岁

1月,《雍华》图文杂志出版第10期后因经费困难停刊。5月,子振武生于西安,夏,由学生黄胄陪同第三次赴西北旅行作画,涉甘肃、青海及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8月,在兰州举办个人画展,应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邀请赴新疆写生,黄胄陪同。冬,携带大量作品返回西安。


1949年4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月6日夜,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西安太阳庙特别拘留所。后经中共地下党人汪锋、国民党张治中将军、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陶峙岳等人极力营救,于5月13日获释。5月20日,西安解放。27日,送黄胄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周后,黄胄随军开赴新疆。陕甘宁边区文协干部李梓盛、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干部陈伯希遵照上级指示,分别到家中商谈团结西安画家事宜。7月,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美协),当选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冬,陕甘宁边区文协西北美术工作委员会成立,任副主任,张明坦任主任。


1950年44岁

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代表文艺界发言。4月1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赵望云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4月3日,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张明坦任副处长,分管西北五省一市(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安市)文物、考古、博物馆等工作。9月,出席在西安召开的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当选为“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会议期间召开“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简称西北美协)主席。在西安筹建“西安国画研究会”。10月,与张明坦率工作组前往甘肃,代表人民政府接管敦煌莫高窟,设立“国立敦煌文物研究所”,建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方针与职责待遇,保障保护、研究工作正常化。12月,子振陆生于西安。


1951年45岁

创作《解放大西北民族大团结》等年画。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创作连环画《一贯道信不得》(40幅),《农村速写》(11幅)由《群众日报》连载。主持建立西北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前身)。


1952年46岁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任民盟西安市文艺支部主任。任甘肃炳灵寺石窟勘察团团长,对炳灵寺进行首次勘察。勘察报告登载于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物参考资料》杂志。10月,子保平生于西安。指导西安地区整修大雁塔、钟鼓楼、卧龙寺、东岳庙等文物古迹11处。


1953年47岁

2月,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任命书,赵望云任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组织保护发掘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主持建立“西安半坡博物馆”。8月,组团考察陕北文物并征集到一批革命历史文物和建国后首次发现的26件东汉画像石。9月23日至10月6日,到北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改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组建“西安国画研究会”,任主任。


1954年48岁

8月,带领工作组对甘肃省兰州、武威、靖西、天水等地的文物进行调查研究,并整理修复了麦积山、炳灵寺石窟以及兰州五泉山等文物。10月,派出工作组对关中地区以唐十八陵为重点进行调查和征集工作。从1953年到1954年间对西北地区一批危险破损的文物古迹进行初步整修。任命为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


1955年49岁

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任主席。同时兼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将“西安国画研究会”亦并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2月,当选为陕西省第一届政协委员。3月,作品《雪天驮运》参加“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刊登于苏联《造型艺术》刊物,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0月,参加陕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并代表文化系统发言。


1956年50岁

2月,作品《万山丛中》参加“西北地区第三届美术作品展览”。美协西安分会从原西安国画研究会将何海霞,康师尧,陈瑶生,叶访樵、郑乃珖等画家调入美协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充实中国画创作力量,专职从事创作研究工作。建议西北美专(西安美术学院前身)设立国画系,并应聘前往授课。12月,补选为陕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51岁

3月,在西安组建长安美术出版社(后改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请郭沫若题写社名。与美协画家赴商洛山区体验生活。创作反映山区农民生活的《集场归来》《养猪图》等作品。


1958年52岁

6月,当选为陕西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陕西省政协委员。12月10日,陕西省委整风领导小组批复:“定为右派,不以右派论处”,保留美协西安分会主席和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务。


1959年53岁

《三门峡写生》(系列)37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为首都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巨幅国画《陕北之春》。10月,作品《林海田山》《黄河春汛》参加陕西省国庆十周年美展。


1960年54岁

本年主要作品有《幽谷新村》《炊烟》《轻车飞过万重山》《山区春忙》《林中伐木》《春日山村》《行行重行行》《渭北山莊》《早春之晨》《剧团为农村演出》《陕南山区即景》等。


1961年55岁

9月,陕西省委统战部选派到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离职学习一年。9月底至10月初,与石鲁、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一起在北京美术馆联合举办“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习作展”。画展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新颖的时代气息,引起全国画界关注,被誉为“长安画派”。


1962年56岁

7月,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结束,返回西安。7月30日在美协干部会议上,美协整风领导小组负责人传达省委决定,宣布赵望云的“右派”问题予以解决。随即恢复正常工作。11月,《陕西日报》开辟专栏分四期刊载《走马归途》《沙山驮运》《祁连山庄》等作品。并发表评论文章。


1963年57岁

春,随陕西省省长李启明视察农田建设,到渭南、澄城农村深入生活,创作《秋实累累》《乡间四月闲人少》等作品。夏,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联读书会第三期学习。7月,当选为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4年58岁

10月,《重林耸翠》《原地新春》《高原春晓》作品,参加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在西安举办的“西北地区美术作品展览”。


1965年59岁

到安康山区有名的植桑育蚕之乡朝天河深入生活,创作《桑山行》系列组画数十幅作品。


1971年辛亥65岁

本年作品有:《陕南五子山写意》《青海路上》《成都近郊》《西万公路》《新疆纪游》《秦岭林区写景》等和册页数本。


1972年66岁

本年作品还有:《夏日之晨》《祁连初雪》《青海湖畔》《高跂天山》《蕉林竹影》《紫竹园内即景》《延河之滨》《山高水长》《晚秋路上》《山林之畔》《春风杨柳》《深山询路》《穿行山路》《祁连牧马》《旅途写意》《秋收之后》《秦岭林区》《陕北生活写景》等。


1973年67岁

夏,应外贸部门请求,带病作画。创作《深夜行》《春到水暖》《平湖秋月》《桃花园忆写》等作品。


1974年68岁

本年创作有:《深山行》《终南山下》《高崖飞瀑》、《天寒红叶稀》《陇南行》《月暗雪崖》等作品。


1975年69岁

本年创作有:《麦积山雄姿》《忆写炳灵寺古迹》《山区火地塘》《竹林人家》《山城秋色》《青春之歌》《西万公路》《汉荫道上》《柳暗花明又一村》《归去来兮》《竹林渡》《祁连之雪》等作品。


1976年70岁

在病榻上坚持作画,进行笔墨探索。本年作品有:《竹林池塘》《海水扬其波》《山高气爽》《清江一曲抱村流》《岭上青松》《松坡长泉》《山色水声》《霜林晓色》《宁静致远》《秋山牧牛图》《松岗飞泉》《清夏》《蜀山农舍》《松风行旅》《山村五月》《终南山居图》《春到人间》《秋山牧羊》《崖树临壑》《祁连鹿苑》等百余幅。


1977年71岁

年初,身体极度虚弱,病情趋于恶化。3月29日,因病重治疗无效,在西安市中心医院逝世。4月20日,《陕西日报》发布赵望云先生逝世消息。







专题专评




人性的光辉 艺术的丰碑

——赵望云及其创作的意义


文 | 吴克军

(美术学博士、美术批评家、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



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历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此后我要以这种神圣的责任,作为终生生命之寄托。

——题记


题记中的这段话,出自赵望云1933年8月5日《赵望云农村写生集》的自序。“到民间去”是他艺术理念的理性宣示和具体化,是他艺术发展的阿基米德点,是他创造意志得以实现的动力与根源。

从此前六年即1927年起,赵望云一直在“十字街头”实践着观察现实,追求艺术本质的理想,进而确立了从事国画改造的志愿。“走向十字街头”和“到民间去”在核心意义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将艺术的关注视角凝聚于表现最广大的底层民众及其生活状况,并以此为艺术之真谛。

赵望云主动地作了“为人生而艺术”的选择,首先在于他同情劳动生活,再则接受了新文化运动先进思想和国外艺术理论的影响,三者他坚信国画改造必由此途。基于此,赵望云确立了新国画艺术的三个维度:题材(主要以农村-农民生活-生活为内容)——画法(以写生-创作转化作为形式基础)——意义(真-美的价值取向),并将之统一起来,终其一生,一以贯之。

赵望云以农村写生为手段切入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努力,尽脱古人窠臼,洗去时人习气,苍头特起,成为最为具有影响力的闯将,乃至于有人以中国的米勒、高更、库尔贝誉之。他在为什么画的前提下选择画什么和解决怎么画的问题,为新中国画的创作模式提供了方法论。因于赵望云所取得的巨大成功、造成的巨大影响,(农村)写生以最具生发性的潜能,在中国画改造中成为折衷中西、全盘西化、传统出新之外的第四条路径,与新中国的艺术道路相契合,甚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的艰难时期,发挥了存续的作用,他的探索对中国画活化发展的重要性一直发酵并越来越富有生命力。

冀中南写生、塞上写生、泰山写生、鲁西-津浦-江浙写生、西北写生,行行复行行,满目疮痍,赵望云对民众的贫困、落后、麻木、苦难以及勤劳感同身受,他的一笔一墨中蕴蓄着画家对吾土吾民深切的同情与悲悯之情。概言之,从1927—1949年期间,他的作品性质整体上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

特别需要强调也向为研究者忽略的是,1938年—1941年,赵望云辗转武汉、长沙、桂林、重庆四地,主编《抗战画刊》,前线的战壕、各城镇的壁报,甚至延安,皆采、摹其中的作品,对于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等抗战宣传发挥了直接的重要的作用。赵望云以“士卒”之心,以笔为枪,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作为爱国主义者不屈的民族意志和历史担当。

1941年1月《抗战画刊》停刊后,赵望云回归职业画家的身份,开始耕耘西北。当时的他应该并不知道这样的抉择与作为对自己及中国国画创造发展意味着什么,他将创造怎样的奇迹。

从1927年于北京中山公园与李苦禅等人合作首展起,赵望云曾先后在营口、沈阳、大连、天津、南京、重庆、嘉定等地举办过展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极强的市场意识,深知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因长期作为《大公报》的记者,他又了解媒体的作用。对于职业画家的前途,他充满了勇气和自信。1942年夏定居西安,开始西北旅行写生,以其强大的创作能力,每至一地便积累若干作品。据其自述,从1941年到1949年期间于成都、重庆、西安、兰州、银川、平凉和开封等地多次举办展览。他的生活完全托赖于展览,每年至少需举办两次展览方得以敷家用,当然,从当时报纸的展讯和展评可以证明均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为了团结画家,帮助艺术家们更好地致力于创作,赵望云创设了“平明画会”、“青门美术供应社”,创办了《雍华》杂志。从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学和艺术传播学的角度,为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史料。

西北写生和定居西安促使他发现了作为文化概念的“西北”和缺失于美术史的“西北”。为表现西北的风情、人物而勤于创作及对传统的深入研习使他的艺术愈趋成熟,他以一己之力使得西安这座沉寂千年的古都一跃而为中国画的重镇,“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作为一种切实的实践渗透于他的艺术生活,为长安画派的确立奠定了学术基础和思想高度。

1949年后,除了统管西北文博工作的那几年分身乏术,赵望云坚持深入生活,走进生产现场,宝成铁路写生、埃及写生、黄河写生、秦岭林区写生、祁连山写生、桑山写生、丹凤写生等等,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直接反映民众现实生产生活的作品,实现了写生与传统笔墨技法的融合,并逐步向山水画转化。直至1966年,他的画面呈现着的都是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气息。人生蹉跌,阅尽沧桑,1970后的赵望云再拾画笔,拾级而上,进入新的艺术境界。

赵望云一生完成了四个意象的建构:1、他以大量农民的具象表现,抽象了农民意象,勾画了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的剪影,完成了一种形式创造;2、他赋予辽远、高旷、荒寒、悲壮的西北以崇高的美学意义,开掘了民族生命力的内涵,增添了中国美术史新的篇章,并延伸至其他艺术表现领域,这一西北意象成为民族审美与精神生命的底色。3、纵贯其作品谱系,树的意象格外显著,在一定意义上,是他个人心境的指代,也是其品性的化身。4、在他生命的晚期,创造了人生彻悟与笔墨自由融为一体的类似蝉蜕的山水“透明”意象。在他的那个时代,赵望云是革新的、先进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以真求美,这种真,既是理念的,也是实践的,更是生命的,无论时代变迁,境遇起伏,心态明晦,身份荣辱,不矫饰、不装饰,一方面护持着艺术的真谛与纯粹,一方面坚守了艺术家的良知和底限。另外,赵望云并非以一二巨作名世而是以类的形式成就艺术高度并持续创新的艺术家,这种奇特的现象,在美术史上具有课题价值。

赵望云发现了农民,扩大了国画的表现界域,并以独特的写生转化法提升了国画的创造活力;他“不画不劳动的人”,情根所种,信仰所系,体现了深沉而伟大的人性光辉;他创造了一种富有弹性的画面构造,即开创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可转换的语言和结构;他以客观性和普遍有效性兼具的全部作品、为历史负责、为时代担当的全部事功以及大义不亏、小节无愧的人格品质使得自己在生前身后为人所敬仰。

关于他的历史和学术定位,著名美术史家李树声“是把高剑父、黄宾虹、齐白石、陈师曾、赵望云这五位并列的赵先生是个开拓者,是一条路子的创建人,一个新的中国画派的创始人。”堪称筚路蓝缕;对于国画创作,李松涛先生认为“他的画在(当今)中国画的革新里面起着一种“酵母”的作用,只要取出一小块这种“酵母”来,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发展”。可谓以启山林。

“超绝的成就”与“无瑕的道德”,赵望云在中国艺术史上矗立为一座丰碑。后来学者,应以更多面向、更深理路、更好方法的学术研究表达对他的景仰。




艺术评论集萃



“大众时代”的艺术,已经不是少数有闲阶级或有钱阶级的消遣品了。现代艺术的价值已经不在于形态的美丽和雕刻的精制,而在于深刻地,赤裸裸地描写现实社会的真相。……无论诗或画,能够真切的写出劳苦大众的实际生活,才是中国当前急需的艺术。赵君望云认清这个迫切的艺术任务,独能勇敢地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深入劳苦大众的群里,描写他们的实际生活。他去年经历冀南十余县,把落后农村的穷相及破产农家的苦状,生动地刻画出来。他这种作为,才算真正尽着“大众时代”艺术的义务。


——冯玉祥(曾任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积极主张抗日):《序》,见《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天津大公报社,1934年。


笔法生动,无八股气味,逐心志之。赵君画格,昔已真切近情,此又亲赴其地,与共生活且盈年累月,寝馈于是之所积,中国执笔能画者,不下三千人,而能为如此工作者,舍望云先生一人而外,未闻有继起者也。


——徐悲鸿(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曾任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见《专写民瘼之赵望云画师》,原载《华北日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十四日第七版,《艺术周刊》第二十三期“赵望云旅行印象画展专号”(上)


每逢看见国画的山水,不由的我就要问:为什么那小桥上,流水旁,秋柳下,与茅屋中,总是那一二宽衣博带,悠悠自得的老头儿呢?难道山间水畔,除了那爱看云石的老翁,就没有别的居民?除了寻诗踏雪的风趣,就没有别种生活吗?……赵先生的山水画本来很有功夫,可是他不喜山水里那些古装的老翁,所以就在乡间细细的观察,深深的揣摸,要把活人活事放在图画里,以求抓住民间的现实生活,使艺术不永远寄存在虚无缥缈之间。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语言大师、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序》,见《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集》,武汉,1938年。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那些年,《大公报》有两个专栏最能吸引读者:一是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一是赵望云的“农村写生”。这两个专栏反映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和苦难生活,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赢得了读者的欢迎。……受新潮流的影响,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旁敲侧击,在社会上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进行自我教育,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切切实实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造型能力和笔墨技法。望云这条自学自创的道路,是“农村写生”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是内容突破了中国画的旧框框,敢于表现现实生活,成为早期革新的闯将。


——叶浅予(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教授,著名国画家):见《中国画闯将赵望云》,原载《光明日报》,1981年5月。


我觉得长安画派最主要的,就是有生活气息,因为赵望云先生作为长安画派的奠基人,赵望云在20年代末就开始把中国画推向“十字街头”,把中国画拉到农村,拉到古代山水画家从来没有去过的、那些很荒凉的、那些边疆地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景象、自然风光。在这点上,

赵望云先生在近代美术史上确实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影响了一大批人,因为他非常早,和他同时的人很少。像赵望云先生那时到河北农村,到塞外,到很多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画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普普通通的景色,这在当时,本身就带有一种革命的性质,是一种绘画的革命。他首先把人们的眼光引向劳动者的生活,引向很普通的自然风光。正是赵望云先生的这个传统,奠定了解放以后产生“长安画派”的基础。所以,叶浅予说:“赵望云才是‘长安画派’最初的创始人。”我觉得这说法是对的。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赵振川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载《赵望云研究文集》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地对赵望云先生有一个重新认识,一致认为他是西北画坛和长安画派的奠基人。奠的什么基?具体到画当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笔和型。他对长安画派影响比较大的,就是造型和用笔。实际上他是从传统和生活中不断总结,逐渐摸索出来的一套方式。他的写生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默写,包括笔法也是用水墨来画速写,但是他同样讲究笔墨的运用。他的笔法和造型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在西部画坛是有影响的,这个影响是能感受得非常清楚,是确实存在的。

……在题材上反映的是黄土高原,是赵望云首先基本奠基了包括笔墨勾划、方式等很多东西。赵望云把传统的点景人物跟反映民间疾苦结合起来,点景其实就是点题,是主题性的,如果把人物拉近,他就是人物画。把人物放远,他就是山水画。这也是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赵望云他那儿已经有了。赵望云先生走的是一条独特的路。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研究员):在中国美术馆“纪念赵望云百年诞辰暨捐赠作品展”和“赵望云诞辰八十六周年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载《赵望云研究文集》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我父亲赵望云最早发表的一幅人物画叫《疲劳》,就描绘了当时民国初年,华北大地民不聊生的这种社会现象,那在当时就受到了一种社会的关注,就认为他这个视角和对待绘画的认知是崭新的,但是他还是用的中国画的技巧。他表现了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

到1933年,当时《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五四以后新时代新闻界的代表人物,邀请他做农村写生,那时候他才27岁。从河北老家坐大车、走路、骑毛驴儿,一直走到燕北、迁西那一带。但是他不是当场写生,他都是用脑子记录,晚上把自己所见所闻画成画,寄给《大公报》社。

我父亲很厉害的就是,用中国画的手法,能够把现实生活变成艺术,变为中国画。这是他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结果。他很年轻时候就认定了一条面向社会现实的艺术道路,他在这条艺术道路上可以这样说,契而不舍的走了一生,而且这条艺术道路就成了一条宽广的大道,为中国画开拓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生活的艺术道路,它不是生活,生活不是艺术,但是艺术离不开生活,如果生吞活剥地把写生就当作创作那就是大错特错了。现实客观转换到笔墨上,笔墨上转换成画,这叫艺术转换。我父亲最大的贡献就是艺术转换,他把笔墨已经是变成描绘自己心灵的一种工具了,笔墨是他自己的语言了,而不是古人的语言,也不是别人的语言,但是生活又被他所消化了,而不是客观的什么对象。

我们的艺术实践和我们的创作实践,和我们对生活的研究的过程,我们是把它们糅合了。画家不是一卯碰一楔的那种思维方法,画家的思维方法是天马行空的思维方法,他才能出大家。如果你是一卯碰一楔、一加一等于二的思维方法,就成就不了画家。画家往往是奇想妙得,往往是挥洒自由的过程中,得了一张好画,这就叫艺术创造,它有好多人性的东西,它有好多是天生不可说的东西。


——赵振川(著名国画家、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人民日报袭古创今栏目专访里的讲话。2020年。


赵望云十分注重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这是他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所决定了的。他很重视绘画技巧的提高和锤炼,他在学习前人笔墨技巧时,善于领会精神,而不是沿用他们的符号和样式。从40年代下半时期开始,他的笔墨趋于成熟,不论随意挥洒,还是精求工致,都能形神兼备。五六十年代作品如《渭滨春雨》《塞上之春》《渭北山庄》《西山松林》《早春之晨》《秦岭林区写生》《风雨牧归》等,充满生活气息,不仅笔墨更加纯粹、自由,显示出深厚的功力,而且格调清新、纯朴,气象朴茂、浑厚,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赵望云的中国画艺术成就卓越,内容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表现形式有鲜明的民族气派,并创造出了既有浓郁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绘画语言。他的作品面向大众,具有平民性而又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他不凡的大家风度和气质。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像赵望云这些不仅是靠自己的才智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和心血培育新艺术的先驱者,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骄傲。赵望云先生的精神和艺术创造,将永远激励和感召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文艺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邵大箴(中央美院教授、博导,美术史学家,曾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见《20世纪绘画新风的开拓者——赵望云对中国画革新的贡献》,载《赵望云研究文集》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赵望云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艺术创作更加开阔,通过回味描绘过的山川、田园,强化主观情怀的表现,作品的意境呈现出诗化、音乐化的特色,艺术表现力也更加强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纵观赵望云先生的人生历程和艺术道路,他的探索步履是坚实的,每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丰厚的,折射出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许多基本特征,因此,他的艺术值得不断研究、不断认识。


——范迪安(中国美协主席、中国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纪念赵望云百年诞辰暨捐赠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致辞,载《中国美术馆馆刊》,2006年9月。


赵先生的画有一股很强的“气场”,在展览会上众多画家的作品中,他的画能“跳出来”,能从远距离中吸引人们的视线,这是一种特殊的笔墨气息在起作用,从绘画本体上说,这是赵先生对中国画的“笔墨”作出的重要贡献。

他的笔是大写意的,一管秃豪,放笔直干,了无迟滞,笔酣墨畅,挥洒自如,以用笔的非凡力度,写出了墨气的逼人韵致,一派大家风度。先生的作品大都是水墨、浅绛,不管是丈逾大幅还是咫尺册页,都是大笔挥洒,运筹自如。淋漓痛快时从不拖泥带水,一挥而就,从一根线、一个点中表现出千钧之力。苍茫浑厚时不厌其烦地层层添加,通体是那样的浑然,局部是那样的丰腴,把皴擦点染的功效发挥到了极限。

雄健的笔力,逼人的墨气,淳朴无华的格调,既是先生艺术修养和笔墨功力的体现,更是先生刚直朴素的人格的写照。赵先生把笔墨的写意性(表现性)和状物性(写实性)这个一般画家很难解决的矛盾统一了起来,这在当代画家中是无人可与比肩的。

他总是对那些“不起眼”的平凡景色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他的大幅山林画,用树的层次烘托出山的气势,其实往往连一块石头也没有画出,显得那样的简洁。八百里秦川,连一点起伏都没有,在先生的笔下,又刻画得那样的丰富。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入画”、“难入画”的平凡景物,在先生笔下,化平凡为神奇了。

先生晚年画了大量小幅。“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还是那类不起眼的平凡景物,但在先生的一支秃毫下又变了,变得那么美妙,那么神奇。既松散又连贯的笔墨,既似又不似的造型,既是点线的形式符号,又是生机盎然的艺术形象。时而静谧,时而飞动。看似下意识的极不经意,而自有法度在其中。赵先生晚年的作品,朴拙、厚重、平淡天真和抽象与具象的统一,“炉火纯青”了,“返璞归真”了。


——崔振宽(著名国画家):见《看赵望云先生作画所想到的》,原载《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国画大师赵望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


美协也评价赵望云是“长安画派”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感到衷心的庆幸和自豪。常老说“希望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可是我们还差得远。赵老师的艺术是成熟的,我们的画一比就觉得还不成熟。老师的生活功底厚,人物、动物、山水、花鸟都可以画,而我们太单一了,我们还要努力。

我们这批学生都是一批失业青年,首先就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温暖和同情。我们认为赵先生是真正的艺术家,非常喜欢他的绘画,所以,以后这些人都是找到赵先生家的,拜他为师。赵先生那个时候就讲真正的艺术家绝不可能诞生在象牙之塔,而是诞生于十字街头。生活的大门是敞开的,不分贫贱富贵,都欢迎你们。他对学生与画友从不要求画得像,而是主张博采众长,自立门户。我们的老师没有门户之见,老师不主张他的学生学得完全像他。老师从不回避自己没有画过的题材,这次展览画梯田、画西北风光,的确在我们老师笔下是成功的,我们老师在新事物面前是勇往直前的,不断地、勤奋地、努力地探索。

赵先生画的这些题材,在古人绘画当中,有的是不敢接触的,他有一个新的美的范畴,值得我们探讨,值得我们研究。中国画是写意的,赵先生老年的这些画,“意”非常肯定、非常明确,他追求的东西一笔一笔都在追求,越看越有味道,这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有责任去研究,有责任去继承,有责任发展民族绘画,赵先生的画一看就知道传统笔墨是很深厚的。

另外我们的老师爱学生胜过爱子女。他很关心学生的进步,也关心生活和家庭。他的学生不仅我们这几位,全国各地学生很多。我们作为学生应该继承老师的这条用中国画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


——黄胄(著名国画家、炎黄艺术馆馆长):在“赵望云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原载《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国画大师赵望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





写生手稿







作品展示



峡江行舟 103.5×40.5cm 1942年


游山观瀑 118.5×43cm 1945年


山水 45×31cm 1976年

祁连风景 101×47cm 1943年

祁连山纪游 82.5×50.5cm 1966年


山水 69×46cm 1975年

巴山春雨 167×83cm 1960年




  展览工作委员会 

主   任:

王   潇



副主任:

马卫民

张   娴


委   员:

马海欧

穆亚威

白林坡

邵欢欢

冯   娟



  展览学术委员会 

(按出生年月排序)


主   任:

程   征



副主任:

王   潇



委   员:

崔振宽

苗重安

张振学

徐义生

赵振川

郭全忠

张之光

刘永杰

万   鼎

陈履生

石   丹

杨晓阳

何加林

王保安



  展览理论委员会 

(按出生年月排序)


主   任:

沈   奇



副主任:

白林坡

张西昌

郑伟斌

委   员:

张晓凌

刘   星

张   渝

穆亚威

蔡亚红

吴克军

屈   健

韦   宾

吴洪亮

马文胜

韩劲松

张荣国

杨   锋

邓   锋

王江鹏

于   洋

王曼利

王   峰

何卫平

刘艳卿

卢   昉

魏祥奇

王   欣



学术统筹:

白林坡

穆亚威

李   波

郝   伊

李腾子

降金晶

冯毅芝



展览统筹:

王海英

王  琳

高  苗

行政统筹:

寇晓燕

强   力

王   竞

田   薇

杨   婷

杨   翠

公教推广:

邵欢欢

武博雯

何   莹

马骄升

杨天宇


文创统筹:

冯   娟

王小艇


展     务:

李朝晖

张少飞

郭怀袆

郭   浩

马伟翔

张毅娟



- THE END -


责任编辑:马海欧

微信制作:马骄升

   审核:马卫民

 

欢迎关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开放时间:9:00-17:00 (周一闭馆)

信号: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微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官网:www.sxpam.com.cn

乘坐地铁2号线至体育场站下车

乘坐公交12 14 26 31 215 216 224 521

 600 603 605 616 701 709 教育专线等

至省体育场站下车

向西走300米到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定期发布展览活动信息,组织艺术爱好者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