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很简单,天天挂在嘴边的问题,却又有很多人说不清,之前我也结合国家标准,针对低压系统的接地型式写了多篇文章,包括低压系统接地型式分类、各接地形式的选择及应用场景、中性点接地和壳体接地的区别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接地型式“阅读之前的文章,本篇文章对于之前内容不再重复赘述,而是着重写一下”地下“!这样基于我们箱变、成套角度的应用来说,整个关于接地的知识就比较系统了。
关于地下我们主要说接地的定义和组成以及为何大地不是零电位。
一、接地定义和组成
1.定义:
根据《GB 50169-201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接地: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电气装置、设施、过电压保护装置用接地线与接地极连接。
正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大地相当于一个几乎无限大的电容,将地面及整个地球的电势视为“零电势”,这样当我们将导体与地面相连时,电荷会流向大地,使电势趋近于零。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大地的电阻率可以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因素产生很大的差异。也因此,“正确的接地设计”对于电气设备或可导电设备的安全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我们在接地时会有接地电阻10Ω,4Ω,1Ω的要求,不要不重视这个要求,它对于我们设备运行和人员安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接地电阻的组成:
接地电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土壤电阻
不同类型的土壤电阻率差异较大,例如砂土的电阻率相对较高,而黏土的电阻率相对较低。因为水的导电性较好,土壤的含水量越高,其电阻率越小。包括温度也对土壤电阻率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土壤温度越低,电阻率越高。在寒冷地区,冬季土壤冻结时,电阻率会显著增大。所以一般换土也是降低土壤电阻的方法。因为土壤对电阻有一定影响,所以在实际施工中一定保证好土壤和接地体的接触面积。如下图右图为新换土壤:
(2)接地体电阻
如上截图,接地体有垂直接地体、水平接地体、复合接地体等,不同方式的接地体涉及到的电阻计算公式也不同,在这里就不多说,对我们实际意义不大,了解即可。还有当多个接地体之间的距离较小时,它们之间的电流分布会相互影响,从而导致接地电阻的变化。一般来说,接地体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接地体长度的两倍,以减小相互影响,实际应用中如果需要临时接地一般也是满足此要求。
二、 为何大地不是零电位?
我们平常都说大地是零电位,但实际上从来都不是。所以才有了我们上面介绍的第一部分。
一般电流会以接地体为中心向周围土壤扩散。由于土壤有一定的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在电流流动路径上会产生电压降。比如,对于垂直接地极,接地极注入大地的电流会在周围土壤中形成一个半球形的等电位面,越靠近接地极,电位越高,离接地极越远,电位越低。这也是跨步电压的原理,也是大地不是零电位的原因:一句话,如第一部分介绍的:土壤有电阻导致的。只是有的电流随着大地消散,有的要找途径形成回路;当然距离大地足够远,电位就是零。
就分享到这里,写的比较匆忙,不到位的地方,还请留言指正。
PS:有对电力系统接地故障保护感兴趣或工作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图片链接看详情介绍,确认是否所需,如需要可以报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