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为什么说自古公公好威名
本期作者:马泽平
马泽平,诗人,图书出版人。现居北京。
在被崇祯皇帝下令缢杀之前,魏忠贤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权势排名前三的太监。
魏忠贤风头最盛时,朝野上下,几乎没有敢挑战他权威的人。但凡有人敢对他说个不字,或者质疑他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情,结局都是一定的,非贬即杀。
魏忠贤的权势,这不仅得益于明熹宗朱由校醉心木匠活,根本无心政务,还得益于他懂得舆论的巨大力量,或控制言论,或制造舆论,总之,他能使所有事情都尽可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最巅峰时,庙堂之上、江湖之远,无论是朝廷命官还是贩夫走卒,都得敬畏地称魏忠贤为“九千九百岁”。
九千九百岁是什么概念?九五之尊的皇帝称万岁,魏公公只比皇帝只少一百岁。
翻遍整个古代史,能与魏忠贤比权势的恐怕也就赵高和王振了。
赵高的厉害之处在于可以指鹿为马,赵公公一句话,达官贵人也得跟着他颠倒黑白。
而王振则就更威武了,他能够说动皇帝亲征,且为了给家乡人民展示一把衣锦还乡,硬生生把大明数十万精锐坑到几乎全军覆没。
最要命的是,皇帝因为他丢掉了皇位,变成了阶下囚。
正是因为公公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刀郎才在熟读《聊斋志异》后,写出了那首振聋发聩的新歌——《罗刹海市》。
而这首歌之所以能够爆火,原因无非是主旨: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勾栏扮高雅,公公好威名。这句话不难理解,简单说一下就是越缺乏什么,就越爱彰显什么。
抛开勾栏不谈,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后半句,自古公公好威名。
自古这个词不难理解,秦朝的赵高,汉朝的石显,明朝的王振、魏忠贤,清末的李莲英,无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监。自秦至清,绵延几千年,从来不缺太监,这当然是自古了。
公公是太监的别称,别看在当下语境中,公公是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可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能被称一声公公,那可是无上荣耀。
如果能做到魏忠贤那样的权监,只怕得是凤毛麟角的人中龙凤了。
好这个字,在这句话中是钦慕、仰慕、喜好的意思。
威名,威严、显赫的声名。
那么问题来了,太监为什么会比一般人更钦慕权势呢?
这恰恰是因为太监缺乏自信的表现。众所周知,想要成为一名公公,得先净身。说得再通俗一些,得阉割。而在我们老家,还有一个更加形象、生动的词,叫去势。
雄性生物的生殖器,往往意味着传宗接代的能力。而人口又是推动一个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现在积极倡导大家生二胎,就是这个原因。
在生产力和人口数量相对较低的古代,人口更意味着一切。简而言之,人就是人的势,命根子就是雄性生物的势。
命根子被切掉了,当然就没势了,或者说没有创造势的能力了。
老祖宗聪慧,形象地把这称之为去势。
套用前面那句话,越是缺乏什么的人,越爱在人前彰显什么。没有文化的人,往往爱附庸风雅,喜欢咬文嚼字;没有多少素质的人,则张口闭口以道德圣人自居,动辄就指责他人素质低下。当然,不怎么懂法的人,则通常喜欢以法律条款吓唬他人。
从人性角度讲,被去过势的人,往往对势有着更为强烈的渴盼和追求。
刀郎早年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吃了很多苦头才取得一定成绩。他比普通人更理解娱乐圈里的各种权利倾轧,他也更清楚那些表面光鲜的人,究竟有几斤几两。
因此,他才会在时隔多年以后,写出这句:自古公公好威名。
很多博主在解读刀郎的歌曲指向时都在推测刀郎是就娱乐圈的一些恩怨做出某种回应,这其实是一种误读。随着生命体验逐步增多,刀郎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他的感慨绝不会仅仅针对某一个特定的行业或者领域,也绝无可能是所谓的个人恩怨。
他说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说得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这恰恰也是这首歌一经推出,就迅速火遍全网,引发无数人共鸣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娱乐圈还是文学圈,亦或是其他领域。那些真正的佼佼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攻讦和质疑。而公公则因为对势的渴求,更容易丢弃底线和原则,以谄媚姿态向“势”靠拢。
当然,趋利避害或许是人性中永远也无法规避的本能反应。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无论在多久的将来,“公公”这一特殊群体也不可能完全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消失。
单凭此一点,我断定刀郎的这首歌还会继续火下去,且会成为刀郎的传世名作之一。
这倒不是因为这首歌歌词有多么优美、雅致,也未必因为这首歌有多高的艺术价值。而是因为,这首歌披露了一个所有人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没有办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自古公公好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