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俗语:“立冬节气到,民间有三怕”,怕什么呢?老祖宗留下的谚语有答案

文摘   2024-11-07 09:04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今天是11月7日,星期四,按照农历计算,正好是十月初七,标志着立冬的到来。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立冬有“三怕”,那么立冬到底有什么可怕的?
俗语说:“拢了立冬天,火炉烧整天”。
随着立冬的到来,气温显著下降,尤其在古时的农耕社会,寒冷的天气对人们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居住环境较为原始,人们不得不点燃火炉以抵御严寒,防止冻伤的发生。你可知道,在这个节气,流传着一些古老的谚语,提到了人们在立冬时的“三怕”,让我们来探究一下立冬究竟怕什么。
一怕:立冬不结冰
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序幕拉开,它预示着一个寒冷季节的到来,气温的骤降让人感到冬日的严寒。然而,有趣的是,人们有时会担忧立冬时天气不够寒冷。让我们从流传的谚语中寻找答案。
谚语中提到:“立冬若无冰,牲畜冬难存。”这句话蕴含了两层含义:
首先,如果立冬时没有结冰,这可能意味着气候异常温暖,与冬季的寒冷不符,这可能预示着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季即将到来。
其次,谚语中还表达了对牲畜安全的担忧,因为严寒的天气可能会冻伤牲畜,进而影响到春季的耕作和播种,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谚语还说:“冬有几尺雪,人有一年粮”。随着季节的更迭,冬季如期而至,它必须展现出其应有的特征,与二十四节气的规律相吻合。
冬季的到来意味着雪的降临,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因为它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确保了人们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得以保障。
二怕:立冬阴雨连
随着立冬的到来,自然界的降水往往减少,而雪花开始成为这个季节的常客。然而,如果在这个节气里出现了降雨,古人会表现出一定的忧虑。
古时的农谚有云:“立冬有雨会烂冬, 吃得柴尽米粮空”。这句话反映了一个现实:
在农耕社会,人们依赖自然条件生存,立冬时的降雨可能意味着气候偏暖,预示着一个湿润而不够寒冷的冬季,这不仅会导致道路泥泞,出行困难,还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实质性的困扰。
另一句谚语则表达了相反的期待:“立冬晴,年丰盈。”这句话简单直接,如果立冬这一天天气晴朗,那么来年的收成将会是好的,象征着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顺利。
因此,在古代,人们更倾向于立冬时天气晴朗,而不是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
三怕:立冬不下霜
随着霜降的结束,我们迎来了立冬,标志着秋季的终结。霜降节气的到来本应意味着霜冻的降临,但如果立冬时仍未见霜,这通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立冬无霜,春寒伤苗。”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现象:如果立冬时气候依然温和,没有霜冻,这可能意味着整个冬季都会比较温暖。
然而,这种温暖的冬季可能会带来春季的寒潮,即所谓的“倒春寒”,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尤其是对秧苗等作物,容易导致冻害,因此人们对缺少霜冻的立冬节气感到忧虑。
另一句谚语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立冬不见霜,种田一包糠”。如果立冬时没有霜冻,那么来年的农作物收成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粮食减产,作物空壳,影响整体的粮食产量和质量。
因此,农民对立冬节气的霜冻现象特别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来年的收成。
老话说:“立冬晴空万里,来岁丰收可期。”这句话透露出一种乐观的预兆。在立冬这个节气,人们更倾向于晴朗无雨的天气,而非霜冻或冰封。阳光灿烂、无雨的天气,常常被视为来年丰收的吉兆。
对于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记录下来,亲自观察并验证这一传统智慧的准确性。

大椿趣谈
喜欢看好书,看好剧的普通女青年,在公众号里记录自己的生活,努力提升自己,希望把快乐和美好分享给所有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