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看懂丁元英身上的故事,就知道格局大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该如何处理

文摘   2024-11-18 18:01   山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大家好,我是赵大椿,每天晚上六点半,我们一起观影说剧。

现在很多短视频平台都在解读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的《天道》。

虽然这部剧在当年只在电视上播出过一次,并且还是部冷门作品,但是依旧掩盖不了他的经典。

在剧情中,王志文所扮演的主人公丁元英,被形容为一位非凡的“奇才”。

他洞察时局,曾在金融市场上如鱼得水,短短一年内便赚取了高达两亿的财富;

他精心策划,以扶弱济贫为己任,助力王庙村走出贫困,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致富传奇。

有人这样评价他:

“丁元英仿佛已经超脱尘世,如同神祇般俯瞰着世间。”

他那不拘一格的行为方式,反传统的价值取向,以及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每次都能给我带来深刻的触动。

最近,我也在重温这部剧,特别是丁元英与几位小角色之间的互动,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

初次遭遇是唱片店老板对他的精心算计。

丁元英归国后,由于资金被冻结,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一番努力后,他决定出售自己珍贵的唱片收藏。

他踏入了古城的一家唱片店,店主刘冰立刻意识到这些唱片的价值。

然而,刘冰心中暗自盘算,认为一个沦落到要出售心爱之物的人,必定是陷入了绝境。

他先是故意挑剔,声称唱片因年代久远和收藏印记而价值大减。

接着,他提出以每张50元的低价收购,远低于90年代这些进口唱片150元的市场价,差价高达三倍。

面对这样的压价,普通人可能会争论一番。

但丁元英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价格,迅速数完钱,便准备离开。

占了大便宜的刘冰,还想进一步占便宜。

他叫住丁元英,暗示如果将来还有唱片要卖,可以继续找他。

站在店门口的丁元英没有明确回应,只是微笑着点头,然后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唱片店。

丁元英在古城内过着一种避世的恬淡日子。

他择了一处价格适中的简陋居所栖身,既不涉足职场,也不与外界有过多的交集。

他的日常活动简单而富有情调,或是在屋内沉浸在书卷的世界中,或是细品香茗,聆听悠扬的音乐,同时深入探索文化的精髓。

每当饥饿感袭来,他便穿着轻便的拖鞋,悠然自得地下楼去那家常去的面馆享用一碗热腾腾的面条,餐后,他又会默默返回自己的小窝。

由于他总是频繁光顾同一家面馆,且总是以一身休闲装扮和拖鞋的形象出现,面馆老板渐渐对他产生了误解,认为他是个没有稳定职业的人。

有一回,老板特意上前打听他的工作情况。

丁元英坦然相告,自己目前并无工作。

老板听后,非但没有表示同情,反而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说道,瞧他这副模样,还以为是个大生意人呢。

丁元英开玩笑地说:“您要是不嫌弃,我到您这儿打工。”

一旦确信了自己的推测,老板便毫不掩饰地在他面前嘲讽说:

“这么大年纪,说话不着调,光吃饭不干活,也不嫌丢人。”

这番轻蔑的言辞并未在丁元英心中激起任何涟漪,他依旧专注于自己的面条,表情平静如初。

接下来是第三次,他被馄饨摊的女老板误解。

某日清晨,丁元英前往一家早点摊享用馄饨,点单时已经提前支付了费用。

然而,当他用餐完毕准备离开时,老板娘急忙追上前,拦住了他,说道:

“你还没给钱呢。”

丁元英初时显得有些惊讶,两人的目光短暂交汇了片刻。

紧接着,他没有多言,直接从口袋中掏出钞票,再次支付了费用,然后悠然自得地穿着拖鞋返回住处,没有进行任何辩驳。

当时馄饨摊上有许多顾客,要证明自己已经支付过并不困难。

但丁元英选择再次支付,也不愿意多费唇舌。

后来,与丁元英几乎同时点餐的一位民警回忆说:

“我刚来的时候,看到人家已经给了钱,你怎么还找人要钱呢?”

老板娘勉强挤出一丝笑意,轻声道了句:

“哎,我给忘了。”

究竟是基于何种考量,让他甘愿在交易中略处下风,也要与刘冰达成那笔买卖?

为何面对面馆老板的误解与奚落,他始终泰然自若,未曾试图澄清误会?

又为何他甘愿重复支付费用,也不愿向馄饨摊的老板娘解释个明白?

这一切,皆因丁元英心中明镜高悬——他深知,有的人,沟通的壁垒难以逾越,沟通本身亦无多大意义。

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

“我现在已经不和别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他没有与刘冰过多争执,因为他们的世界观迥异。

丁元英曾在柏林创立一家私募基金,仅用一年时间便赚取了数千万的分红。

但他主动终止了这个项目。

原因是这种资本运作模式,本质上是从海外筹集资金,投入中国市场,赚取的是国内小投资者的财富。

即便收益丰厚,他也不愿为之。

而刘冰则完全相反,从他那落井下石、黑心压价的行为中,丁元英早已洞察到他贪婪的本性。

与这样的人争夺利益,何其困难?

他没有向面馆老板辩解,因为存在认知上的差异。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在面馆老板的世界观中,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不投身于工作便是游手好闲。

然而,在丁元英的宇宙里,深思熟虑比单纯的生存更为关键,精神层面的弱者才是真正的弱者。

心理学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即“隧道视野效应”。

这反映了一种普遍现象:人们一旦对某事物形成了主观认知,往往会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思维定式之中。

那些深植于心的偏见,仿佛一道坚固的壁垒,任何试图改变其观念的解释,都会被视作狡辩与推诿,真相变得难以触及,再多言辞的辩解也显得苍白无力。

正因如此,他选择了一种更为超脱的生活方式,宁愿被外界误解为一位终日无所事事、只知享受安逸的人,也不愿与那些未曾真正走进他内心世界的人,进行无休止的辩解与争执。

不反击,并不意味着软弱,正如古语所云: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大,而其志甚远也。”

真正的勇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侮辱与无端的指责,能够保持冷静与克制,不为一时之气所动,因为他们心怀更大的目标与更远的志向。

面对侵犯时,立刻拔剑而起,奋起反击,这样的行为未必能被定义为真正的勇气。

真正的大勇,是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即便受到无理的侮辱也能保持平和,不轻易动怒。

那些境界较高的人,在面对讥讽时选择不辩解,在面对纠缠时选择不争执,表面上看似退让,实则是对对方行为的不屑一顾。

丁元英的前妻曾给出一个非常贴切的评价:

“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他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于跟你讲道理,麻木得可怕。”

面对蓄意的打压、恶意的中伤和无理的纠缠,丁元英并非无力辩驳、无法争辩或无法取胜。

他深知,即便在辩论中分出胜负,所获得的不过是微薄的收益和少数人的认可。

这完全是对精力的浪费,对他而言,时间和内心的宁静才是最宝贵的。

这正是处理事务的至高境界。

正如王阳明所言:“持志如心痛,一心只在痛上,哪有闲暇去说闲话、管闲事?”

无论是流言蜚语还是侮辱,对他们来说都是小事。

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宏大的事业。

对他们来说,不在琐碎的事情上耗费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在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遇到那些试图伤害你、打压你、甚至对你非议不休的人。

面对这些不公与伤害,有人或许难以释怀,心生怨怼,想要以同样的方式反击,用伤害去回应伤害,企图以此来抚平心中的不平。

有人则因愤懑难平,难以咽下这口恶气,于是变得张牙舞爪,不惜一切代价与对方陷入一场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

还有人因不愿退让半步,选择以一种强硬的态度,飞扬跋扈地与对方硬碰硬,誓要争个输赢。

然而,须知与恶龙长久缠斗,最终自己也难免染上恶龙的习性;若长时间凝视深渊,深渊亦会以同样的目光回望于你。

人生最大的悲哀与愚蠢,莫过于让自己深陷于泥潭之中,与之周旋不休,最终只落得一身污浊,失去了原本的纯净与自我。

我深以为然的一句话是:

对于那些只会消耗你精力的人和事,任何多余的关注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勿需理会、无需过问、更不必为之泛起任何涟漪。

面对品行低劣之人,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宽容之心予以忍让;对于琐碎繁杂之事,应视若无睹,避免与之有任何纠葛。

忽视,是最高境界的回应;沉默,则是最强有力的反击。

正如棋圣聂卫平在下棋时,手中常握一把折扇,扇面题有“八风不动”四字,寓意着无论面对何种境遇——无论是利益、衰败、诋毁、赞誉、称赞、讥讽、苦难还是欢乐,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当你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急于解释,不再热衷于争论时,这恰恰表明你的视野、你的胸怀正在不断地拓宽与升华。

正如古人云:“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大椿趣谈
喜欢看好书,看好剧的普通女青年,在公众号里记录自己的生活,努力提升自己,希望把快乐和美好分享给所有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