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被定为“人日”,象征着人类的诞辰。依据古籍《占书》中的记载,自初一起始,天地间创造万物的顺序依次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至七则为人,八为谷”,故而初七被赋予了人日的含义。
在香港,市民们习惯于在这一天品尝及第粥,其中“及第”寓意着对科举高中状元的美好期盼。
在人日这一天,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这一传统甚至影响到法律与家庭规范——官府不得在此日执行死刑,家长们也避免对孩子进行责罚。
正月初七的习俗多种多样,寓意深远。
戴人胜:
这一习俗源自古代,人们用彩纸、丝帛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等处,以此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赠花胜:
也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人们制作各种花朵形状的花胜,相互馈赠,传递着友谊和祝福。
吃七宝羹:
吃七宝羹是正月初七的另一大习俗。这一天,人们会用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寓意着新年的丰收和富足。
不同地区的七宝羹所用果菜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出游登高:
出游登高则是正月初七的另一项传统活动。在这一天,无论是仕女还是文人墨客,都会外出游玩或登高赋诗,欣赏冬末春初的美景,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此外,称体重、捞鱼生、占卦吉祥等习俗也在正月初七这一天流传。
人们通过称量体重来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通过捞鱼生来祈求步步高升和财源广进,通过占卦吉祥来判断新年的吉凶祸福。
吃面条:
吃面条也是正月初七的重要习俗之一。人们认为,吃面条可以缠住岁月的双腿,寓意着长寿和幸福。
而在一些地方,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分别代表着小孩、大人和老人的生日,这一天吃面条更是不可或缺。
祀神:
祀神保平安也是正月初七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通过祀神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平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禁忌:
值得注意的是,正月初七还有一些特别的禁忌。
比如,家长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以示对人的尊重和爱护;有的地方还会在土地庙送灯,祈求家庭平安和子孙繁衍。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