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在心意六合拳中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心意六合拳中的阴阳是根据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和传统医学中的阴阳而定的。拳中的阴阳是整体的主要法则。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心意六合拳中,要求:“阴阳交合,能成其一块”,聚集丹田之气,养成千日之宝,精神旺盛,方为得道。
我们人本身是赖气而生存、运气而活动的。人体有形无气则死。可见气在人体的作用力之巨大。只有气的循环运动,才能促使血液去滋润营养全身,“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就是这个意思。
心意六合拳非常强调调和气血,气为阳,血为阴,气血阴阳调和,人体才能百病不生。这也是任何练内家拳的基础。人身体不好那是本身没有战斗力的表现,动作再快也无济于事,因抓而不紧等于没抓,也就是打人不得力之意。要强身健体就必须调和阴阳,调和气血。
如何才能真正调和阴阳,调和气血呢?在练功之时,一定要按功法的要求和标准去刻苦地锻炼,练就上下、左右两边贯通熟,没有曲直、参差之病,内先动而外即随,产生内外沟通,又练内脏又练四体百骸。只有这样,一枝动而百枝摇,才能调和阴阳、调和气血。 以上仅为心意六合拳功法上要求的一点。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心意六合拳也明确指出: “会其理於一本,通其形于万殊………”这一点充分说明了阴阳离合论贯穿在心意六合拳的实践与理论之中。并起到了主要的指导作用。
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阴阳。阴阳本身有着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等四个基本法则。心意六合拳中的阴阳关系就是依照这四大法则来具体指导练功行拳的。《心意六合拳谱论》 中曰:“阴阳之法,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天地阴阳交合能以下雨,而 拳上阴阳交合,能以成其一块,皆为阴阳交合之气,成其阴阳。”“左为先锋,右为元帅,手足相顾,准备一切,护上下相连……前六势觔硬,后六势觔软”等等都是拳上根据阴阳四大法则的论述。
“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是指练习心意六合拳者,要以头和臀部为轴承,以身躯为转轴,使本体之身好似木工的钻一样,左右不断地拧转前后方位,产生“浑身动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的作用,也就是“肩打一阴反一阳”。但这里的左右就是阴阳的具体表现形式,左在前即为阳,右在后则为阴,反之即右为阳,左为阴。这是心意六合拳中阴阳对立、互根的关系。
《谱论》中“好钢而多折,能柔且成锋,知进者必胜,知退者不辱”等等论述,均是根据阴阳的消长、转化来指导技击的。在技击之时,要避其锋芒,拧转闪进,不得楞头楞脑地蛮打死缠,可进取即速进,一时胜不了即进行迂回战术,看准时机,突击取胜。还有就是重点突破,截中虎 扑,“是势定于咽喉”,这是心意六合拳中的技击秘法,是轻易不传之宝。以上均是阴阳消长、转化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锻炼意图和实战之效用。
阴阳在心意六合拳中有着无限的可分性与和合性。它们始终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心意六合拳非常强调在练功行拳中的阴阳相对平衡,因为只有这样,锻炼者才会有利于健康,有利于克敌制胜。
《谱论》中曰:“论身法, 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往前前一直而起,往后后一直而落! ”这就是对锻炼者在练功行 拳时阴阳平衡的高度要求和标准, 但锻炼者却很难做好这一点。只有刻苦认真地锻炼好了这关键性的一点,才能把握好整个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有效的“左右明拨任意行”。所以在练心意六合拳的锻炼者,一定要把每个动作左右两边均贯通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阴阳消长转化的优势于拳中,立于不败之地。
阴阳是心意六合拳中的主导,没有掌握好阴阳的四大法则练功行拳 是练不好心意六合拳的。故《谱论》 中曰:“难知如阴阳。”
综上所述,阴阳在心意六合拳中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基本是人体内外的:气血、手足、腹背、上下、左右、起落、进退、刚柔、强弱、反侧、收纵、动静等等。心意六合拳是功拳并练的拳种,练功行拳双管齐下,习者收益颇大。因练功可调和阴阳、气 血、强身健体,不为病害,同时行拳 又可灵活腰身手足,不为敌害。这种调和阴阳的双重效益,只有掌握好了心意六合拳中的阴阳关系,刻苦认真地锻炼才可得到。(唐毓堃)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