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党建】三合镇:易地搬迁安置区“社区化”管理模式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4-10-17 17:01   青海  


2017年,乘着国家脱贫攻坚的东风,三合镇窑洞、邦业隆、索尔干、翻身四个村迎来了重大机遇,593户1682名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踏上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征程。这不仅仅是一次物理空间上的迁移,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和勇敢追求。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建设,一幢幢现代风格的居民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脚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清澈甘甜的自来水、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让昔日贫困的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已蜕变成为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自搬迁以来,三合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创新扶持路径,围绕“筑堡垒、抓治理、强民生、增收入”,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实现“社区化”管理,让搬迁户不仅能搬得出,更能稳得住、能致富、获幸福。


围绕“一站式”

着力完善易地搬迁“社区化”治理体系

坚持以配优配强搬迁点党支部委员,做好党员群众“一站式”服务为目标,选举产生安置区联合党支部,选派7名区、镇两级优秀干部驻村任职。探索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结合“主题党日”、党纪学习教育等活动载体,持续深化搬迁党员日常管理与党性教育,有效增强了搬迁群众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夯实党群阵地。建成集“一站式”便民服务、协商议事、基层治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满足群众各类需求,实现了群众家门口的“党群服务圈”。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安装覆盖所有公共区域的治安管理摄像头28个,筑牢了安置区的治安屏障。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坚持把推动党的理论政策群众化作为宣传教育的有效抓手,着力打造了安置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安置区积分超市”等功能室和活动室,组建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围绕“过得好”

着力提升易地搬迁“社区化”生活质量


坚持统筹规划,区政府每年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易地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特别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由住建部门每年对房屋安全质量进行检测,所有房屋均达到房屋安全B级以上标准。实施三合镇安置区人饮维修改造项目,有序推进亚行贷款项目海东城乡供水安全与保障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和保障了搬迁群众饮水安全。充分发挥卫生室作用,定期开展巡诊活动,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医保缴纳率100%,义务教育率100%。依托集镇建设,一体规划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新建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并使用心理辅导室、儿童乐园、红色电影院等7个综合服务功能室,幸福家园集中安置区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最美农家书屋。依托办事大厅,着重聚焦老年和特殊困难群体,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和村级代办服务。通过定期开展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引导搬迁群众改变农村生活习惯,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入学、看病、养老”,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围绕“可持续”

着力创新易地搬迁“社区化”增收致富

认真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持续帮扶助力增收,整合资金配套建成占地45亩的乡村产业园一处,由园区入驻企业统一承包经营并每年向搬迁村分红。壮大村集体惠农增收,将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注入到平安区光伏扶贫项目,投资实施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项目,通过资产租赁等形式,每年获得产业收益分红。同时,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并积极培养一批食用菌种植技术人员,不仅实现家门口务工增收,也让农户学到了种植技术。探索发展村企融合党建联盟,为企业提供“点对点”提供劳务服务,稳定就业带动增收,先后吸纳60人次搬迁群众到产业园长期务工,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建设实施乡村产业示范园车间扩建项目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项目,运营后为搬迁群众提供40个务工岗位,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的易地搬迁安置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这里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共同绘制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携手前行,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



监制 | 蒋友谊

审核 | 祁晓翠

编辑 | 段振韬

来源 | 三合镇 仁措卓玛

平安组工
发布各类党建信息、干部工作动态、党员教育动态,宣传党建知识,交流党建经验,展示先进风采,教育党员干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