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索家村,如诗如画,高原剧烈的温差,让“墩苗”的我积累了更多的“养分”。胸怀社稷,脚踏黄土,2022年,作为一名学农学的农村学生,我来到巴藏沟乡索家村,成为一名“新村民”。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在乡村的沃野中播种下梦想的“种子”,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努力“向阳生长”,最终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融入村民朋友圈
初来索家村,我跟随书记的脚步,走街串巷,入户认门,得益于驻村书记的帮带,我也逐渐成为了“村里人”。秋收时帮忙抬麻袋,晒场时帮忙递瓶水,一起搭伙做饭,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驻村干部的使命与责任,也让我与村民的关系越来越近。驻村不是田园隐居式的生活,积极融入村民的生活、理解他们的需求,成为了我最重要的工作。我想,机械的工作并不能真正解决村民们的困惑与需求,我开始主动走访村民,倾听他们的心声,聆听他们每一家的故事,听他们讲述家庭的琐事,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这种融入既让我能完成走访入户和国情调研的任务,又让我在与群众的沟通中建立了信任,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向村民朋友学习
“农学研究生”、“乡村振兴局干部”,带着这样的标签来到索家村,却发现这个标签只是进入农村的“敲门砖”,并不能成为我做好驻村工作的“通行证”。农业生产技术要点、乡村振兴政策、基层沟通交流方式,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磨练着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选调生,要干好群众工作,就要脚踏实地,多学多问,只有读懂农村,才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应多读无字之书,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提升实践本领,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行稳致远。学习农业农村知识、乡村振兴政策,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向村干部和群众学习,了解村情民意,熟悉村务工作,学习如何解决矛盾纠纷。在基层的学习中,我这棵“青苗”得到了“炼苗”的机会,让我能深深扎根在乡村,在未来蓬勃生长。
替村民朋友分忧
相处日久,了解了群众的困难和诉求,便能为群众分忧,为群众谋利,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为老人申请高龄补贴、帮助务工群众报销交通费、为困难学生落实补助让他们安心上学、给小学生购买台灯改善学习环境、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增加群众收入、联系志愿者开展“义剪”“义演”......这些日常普通工作中的小事,却是群众“急难愁盼”和增加幸福感的大事。驻村的工作虽然艰辛,但也让我收获了无数感动。看到村民因我的帮助而舒展眉头,展露笑容,心中便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我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双向的互动,不仅让我积累了实践经验,更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
作者简介
高永臣
青海省海东市2022届选调生
选调至海东市乡村振兴局
现任平安区巴藏沟回族乡索家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监制 | 蒋友谊
审核 | 祁晓翠
编辑 | 段振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