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CareerChoice公众号为你认真访谈的
第26位职场典型人士。
主页君说:本期约稿,是一位在四大辛勤耕耘数年的姑娘,向我们娓娓道来她的事务所从业路的各种经历。闲话略过,正文开始——
芝麻君的开篇陈词:
我的职场故事,就是一条在四大的坎坷成长路。
曾经在四大做的顺风顺水,拿着top pay做自己想做的项目;
曾经被大家看好, 认为我性格适合审计,可以一直做到par;
曾经拿到别人眼里光鲜亮丽的offer离开,曾遇坑后怀念四大的成长性再次回归,此时回到四大的围城心境已经颇为不同。
听过我故事的人,总是难免感慨一句:时运不济点儿太背。
哈哈,想在此文里看看热闹的读者们,没准说的就是你,欲听故事如何,且听我细说端详:
主页君:作为在京211财经院校的会计专业硕士,毕业时候选择应该说不少,当时如何选定了四大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
芝麻君:当年我所在的学校,大家还是热衷于去大型金融机构、国企、机关事业单位。虽然我们都会参加四大的网申和面试,但坦白说,不少人是为了拿一个保底offer,原因是四大性价比偏低。所以当我决定去四大的时候,还是震惊了一下周围的同学。
在我看来,去四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这里能让我在职场上的市场价值保值增值,至少专业上有所精进和积累,起薪虽低但成长性不错。
第二,万一以后想去别的赛道也方便转换,也很适合刚毕业时候,对未来具体发展方向尚不明确的同学。这点相较于选择了国企财务、内审等的同学确实是一个优势,你可以往你想要延展的很多方向努力,且市场能给予机会。
主页君:每年四大都是一大波新人一起入职,怎么在项目上被你的senior同事、经理看到和肯定,从而脱颖而出呢?
芝麻君:一句话总结,一定是你干活儿靠谱、且超出期待。
少数同事一入职就自带“光环”,比如CPA大神、已经在该项目多次实习过,被认可的人儿、智商情商颜值三高的人儿。
我当时入职之前,虽然实习过,但并不是跟着同一个项目组,所以基本也是从零开始争取信任。入职培训后,我被分配去项目上出差,由于项目当时工作繁重、人手少(这也算是事务所工作的常态吧),我跟比我前一年、甚至两年入职的同事做的工作是一样的,只是数量上略有差别。但是我没有做过,第一次摸索着上手很慢,心里也很着急。
第一天和第二天我的产出是零,时间都花在了熟悉材料、所有的信息、搞清楚工作目的和产出逻辑。项目负责人提前发了不少资料,包括培训材料、相关监管规定、往期底稿、客户的集团总部指引、工作底稿模板等,客户提供的材料也很多。客户的具体每笔业务都有专门的档案,涉及各项合同和报告。看完档案以后,需整理出需要跟客户业务人员访谈的问题,然后电话与其业务人员直接沟通。开始的话需要先消化各种材料,摸清楚才能下手。
第三天开始,当我已经可以像比我年长一级的同事一样,给项目负责人交付工作成果,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出了对方期待的时候,我知道,我得到认可了。项目结束后,老大跟总部团队大概也提及了我的表现不错,回到总部团队后,我就被分配了比较重要的工作。
主页君:第一次经历人仰马翻的年审,你作为小朋友,是否也会手忙脚乱?
芝麻君:年审的时候,大家都很忙碌,没有人有义务手把手教你。大家都是同事,愿意指导你的同事,得之,珍惜。
我的第一年年审,接手了一摊正要离职的senior的工作,可以说是不幸,也可以理解为幸运。虽然马上要离开的TA,对我说有什么不懂的这两天都可以问。但是打开那堆底稿,每个excel恨不得有40页sheet……数据关系凌乱没头没尾的时候,实在不知道一时从何问起。
我的底稿基本上是一个个晚上自己琢磨出来的,过程非常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一上来就是高难度Hard模式,我心想以后就不怕研究其他复杂的底稿了——当然了,也很希望在当初能有人系统的给我讲讲思路、数据关系。
也是这段经历,让我特别注意留给“后人”的底稿要能让人容易看懂。我会尽量把我的底稿整理的直观易懂,多多总结,多写注释。之后高级经理审阅底稿的时候,看到我做的部分,观感很好——尤其是总结和归纳部分。领导后来还让大家参考这个底稿模板,整理各自的部分——这是我第一次被“看到”很开心。
主页君:这个例子很有普适性呀。之前我接触过一位四大非审计部门的同事,学历等背景应该说不算特别突出。但是实习过程中,TA留意到团队招聘新实习生时,都得重新口头培训,很麻烦。于是自己写了一个简要的流程介绍,在合适的时机发给了项目负责人供参考。就是这么一个很微小的举动,让TA拿稳了全职offer,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了。
芝麻君:被看到有很多种方式,只要你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被周围人及直系领导看到你是认真、有用心,并不是太难。后来的经历告诉我,难的可能是怎么被更大的领导看到,怎么在关键时刻被更多的其他领导看到,怎么在短时间内让领导觉得你ok,怎么发挥相对优势被看到。
主页君:在事务所期间,不少人在如雷贯耳的大项目上几年如一日耕耘某一小块;也有人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项目堆里积攒经验值。对于审计师可能面对的不同量级的大小项目,你怎么看?
芝麻君:如果有选择的话,大项目和小项目的选择就像是一个围城。
可惜大部分人并没有多少选择。刚进来公司的时候,被分配到哪个组,被分配到哪个项目,都不由得自己愿望,一切都是“组织安排”。
就我现在来看,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内卷的局势下,大项目好过小项目。
大项目的优点:项目有名气,简历光鲜,老板重视,容易升职,预算相对充足,人员相对充裕。
大项目的缺点:容易只做一小块略重复,缺乏全局观,客户往往比较强势,但也相对规范和专业,能不能做In-charge看时运和团队内人员结构,可能团队人多关系也相对复杂。
我刚入职的时候,那会经济还比较景气,四大升职也很顺畅。大项目做久的同事,总觉得自己在大项目老做一块熟门熟路了,会有人想去小项目锻炼锻炼,学习项目管理、全流程的审计工作,接触到更多的科目等等。
我也受到了这种想法的影响,在组里的大项目做了好几期,已经把我能做的底稿全部都做了一遍,心里对一次一次的轮回和重复产生了一些抵触心理。我开始寻找能去小项目的机会,想想带我的经理手里的其他项目我能不能去。纠结再三,内心认为现有工作重复单调的抗拒心理,让我感到再继续下去会挫伤我的工作热情,鼓起勇气跟我的领导提出了正式的申请,为此还惊动了老板。
领导虽然不希望我离开大项目重新编排人员,但看我那时候那么顽固,也就同意了。因为做的项目规模较小,除了固定的年审,其他时间我有机会接触到其他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咨询项目。当时的我觉得,这样的决定对自己的成长而言还是挺好的。
事后,站在已经工作五六年的角度看,我虽然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更加平稳的晋升的路径(尤其是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大项目的升职机会更有保障)、失去了与大型项目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机会(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去客户工作,客户伙伴的推荐无疑是最有效的)、失去了长期大项目完整的履行(虽然项目经历丰富,但如想要去同样的大型机构他们的偏好还是大型机构的经验)。
主页君:我觉得大小项目的选择,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审计师对于自己出了四大之后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比如同样是去到金融机构,如果你的目标是财务、内控、内审、合规等相关岗位,那么毋庸置疑还是大项目更好。
但如果你是想转型到投行承做岗位、或者业务风控岗位(比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等),那么实际招聘过程中,我们发现金融组的审计同事并不一定是最优选,反而制造业组做过多个行业、做过一些小项目的同事们更灵活、更好用一些。
芝麻君:不管大项目还是小项目,无论如何都要撑到做InCharge(现场负责人)。
总有那么几个工作让你窒息的瞬间,特别想逃避:可能是要求奇葩的客户,可能是某个繁琐的工作流程,可能是要计算千百遍的模型……这个时候,我总会记得给自己下的必须完成的目标——一定要做到、熬到现场负责人。
还记得刚入职的时候,觉得我的现场负责人真是好厉害:搞得定客户,搞得定我这个啥也不知道的小盆友,搞得定team里干活儿磨磨蹭蹭的老油条,搞得定经理的Q,搞得定时间表把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能hold住这些每一个都不轻松的任务,在我眼里真是老厉害了。
我心里暗暗下决心,如果我能像这样就好了,我一定要做到现场负责人。
幸运的是,这个机会来的很快。工作第二年的时候,经理带着我做一个全新的项目,任务量比较大,会计处理也和以往不同,既需要研读会计准则和技术部沟通,也需要处理大量的细节工作。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
忽然有一天我意识到,虽然经理没有明说,但是我已经做起来了现场负责人的事儿,让我去book人,去draft资料需求清单,自己设计和摸索整个工作流程,跟客户沟通工作细节。
后来这个项目因为工作量很大,人员需求不停增长,最多的时候有20个人参与,好在工作的内容相对明确。这个项目给了我很好的起步锻炼,我知道了要怎么安排工作,怎么及时的给工作反馈,使得大家尽量对工作要求在同一个理解线上,怎么跟客户沟通且不是一味的答应客户,会对客户提出的过于紧张的不合理不公平时间安排争取通融空间,怎么把相对重复的工作梳理出相对标准化的流程等等。因为同类工作后面还会再有,很喜欢复盘的我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模板。
我也观察到,乙方工作的一大好处是:可以让你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去锻炼领导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而这些机会在甲方,往往需要更多年的资历,或有领导职位的时候才能拥有。所以在事务所工作的盆友千万要争取现场负责人的锻炼,如果要离开,最好也在离开之前把这项能力锻炼到。
2.如果你想通过线上方式,随时随地开始学习泛金融职业发展课程(在职人士或在校生均适用),请查看以下链接,即可根据目录顺序,方便快捷地开始线上独家轻课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