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氨氯吡啶酸登记玉米田防除阔叶杂草的建议

文摘   2024-09-05 20:01   山东  


背景
近年来,由于玉米田除草剂品种单一且大量使用,导致部分杂草对常规玉米田除草剂产生了抗性,同时随着草项的变化,对于常规玉米田除草剂非优势的草项逐渐成为种植户头疼的问题,比如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后期补防甘蔗田除草剂近两年已成常态,但依旧不能解决问题,首先是防效一般,其次部分杂草出土时间较晚,错过了最佳防治时间,玉米一旦封垄施药不便。随着土地流转,机械化作业越来越多,部分爬腕杂草,在玉米田收割期,缠绕在玉米上,对机械化作业造成不便。

近两年针对以上部分问题,笔者推荐施用氨氯吡啶酸,经小范围的实验表明,氨氯吡啶酸对部分抗性阔叶杂草,如灰藜、鳢肠、小飞蓬、苍耳、苣荬菜、刺儿菜、鸭跖草、空心莲子草、田旋花、打碗花、拉拉秧、萝蘑、鹅绒藤、马泡瓜等都有较好的防效,且对玉米安全。安全性优于氯氟吡氧乙酸和三氯吡氧乙酸。


氨氯吡啶酸介绍

氨氯吡啶酸属于吡啶类除草剂,氨氯吡啶酸活性高,不仅对阔叶杂草有优良防效,而且对灌木、乔木等木本植物也有优良防除效果,氨氯吡啶酸施用后可被植物的根、叶吸收并在体内传导,抑制植物线粒体呼吸作用,导致植物体偏上性、木质部导管堵塞,叶变棕色、枯萎、脱叶直至死亡。


开发优势:

1、活性高,用量低:氨氯吡啶酸活性高,在极低的用量下与玉米田常规除草剂复配使用即可对大部分玉米田阔叶杂草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24%的氨氯吡啶酸水剂用量仅为5-10g/亩。

2、杀草谱广:氨氯吡啶酸基本上对所有的双子叶杂草(除十字花科外)有效,而且对灌木、乔木等有效。

3、防治成本低:氨氯吡啶酸在玉米田的使用成本相对较低。

4、选择性高:氨氯吡啶酸仅对双子叶杂草有效,理论上对禾本科杂草无效,或防效很差。推荐时期和用量下对玉米安全性高。

5、封杀双效:氨氯吡啶酸具有较长的土壤残留期,可达到长期控制杂草,减少杂草基数的目的。


存在问题:

1、氨氯吡啶酸具有长残留活性,易对下茬作物产生残留药害,下茬种植敏感作物,要间隔12-18个月。

2、氨氯吡啶酸对豆类、棉花、烟草、向日葵、桑树、槐树、桉树等较为敏感,故不易在靠近这些作物的地块进行弥雾处理,尤其在有风的情况下。

3、氨氯吡啶酸应用后,下茬种植禾本科作物如大麦,小麦,水稻;十字花科如白菜、萝卜、板蓝根;百合科如大蒜、韭菜、大葱;唇形科如黄芩、荆芥、藿香、丹参、薄荷等不受影响。


复配推介

苯唑氟草酮+莠去津+氨氯吡啶酸(3%+25%+4%) OD

烟嘧磺隆+氨氯吡啶酸+莠去津(4%+3%+17%)OD


写在最后

氨氯吡啶酸虽然是比较老的成分,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用作草坪、牧场、小麦、油菜或作为灭生性除草剂使用,经国外的文献查询,氨氯吡啶酸在全球范围内并未查询到有玉米田的相关登记记录。但近几年氨氯吡啶酸确实在实际应用中帮助种植户解决了部分恶性杂草泛滥的问题,根据经验,即使玉米田转基因技术推广,双草对玉米田部分菊科杂草如飞蓬草、刺儿菜、豚草和部分爬腕杂草的防效仍旧较差,仍需要加入氨氯吡啶酸等激素类除草剂。为了使氨氯吡啶酸能在玉米田合规使用,氨氯吡啶酸在玉米田的登记势在必行。此建议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且笔者也缺乏大规模生测的安全性数据,在实际登记和应用过程中仍可能还存在可行性问题。也欢迎有氨氯吡啶酸推广经验的同行交流经验,批评指正。


李祝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