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春节故事:岁月中的温暖传承

文摘   2025-01-30 12:04   安徽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羁绊,历经无数次的历史变迁,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升华,宛如一颗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档案,宛如一位沉默却忠实的史官,静静地将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镌刻其中,为我们留存下了众多关于春节的动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翻开这些泛黄的档案,穿越时空,回溯古人春节的温馨时刻,感受那些别具一格的春节风情。

汉代:燃竹驱祟,新年祈愿


时光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那时春节期间,民间流行着一种特别的习俗——燃竹。在火药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为了驱赶传说中凶猛的“年”兽,会将竹子投入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竹子受热后迅速膨胀,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在寂静的冬日里显得格外清脆。

班固作为东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曾在兰台担任兰台令史一职,著有《汉书》。《汉书》记载在汉代春节时燃竹驱祟的习俗已然盛行,人们相信燃烧竹子发出的噼里啪啦声响,能够驱散邪祟,为新的一年带来平安顺遂。班固在兰台的辛勤耕耘,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更让春节的文化记忆得以更加精准、完整地传承下来。

唐代:宫廷盛宴,诗韵春节


唐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春节的庆祝活动在宫廷中达到了极致的奢华。据史料记载,每至春节,皇帝都会在宏伟壮丽的宫殿中举办盛大的宴会,邀请王公贵族、朝廷重臣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一盛大节日。宴会上,珍馐美馔摆满了一桌,精致的菜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与此同时,精彩绝伦的歌舞表演轮番上演,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令人陶醉;乐师们弹奏着悠扬的乐曲,为宴会增添了浓厚的欢乐氛围。


不仅如此,唐代的文人墨客们也热衷于在春节期间以诗会友。他们围坐在一起,饮酒赋诗,用笔墨抒发自己对新春的美好祝愿。在唐代,春节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节日庆典,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盛会,诗韵与年味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春节画卷。



宋代:守岁迎新,市井繁华


宋代的春节,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宛如一幅生动的市井风俗画。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炉火旁,共享丰盛的年夜饭。饭桌上,摆满了象征团圆的饺子、寓意吉祥的年糕等美食,亲人们一边品尝着美味,一边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玩耍,满心期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


正月初一,大街小巷热闹非凡,人们纷纷穿上崭新的衣裳,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集市上人头攒动,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精美的糕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色彩鲜艳的年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还有各种新奇有趣的玩具,让孩子们爱不释手。除此之外,宋代的春节还有舞龙舞狮、放烟花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舞龙舞狮的队伍穿梭在大街小巷,表演者们动作娴熟,将龙和狮子的神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如同一朵朵绚丽的花朵,照亮了整个城市,为春节增添了无尽的喜庆氛围。


清代:压岁钱的温情传递

清代的春节,压岁钱成为了孩子们最盼望的礼物。档案记载,压岁钱最初的寓意是压邪驱鬼,保佑孩子平安健康。除夕之夜,长辈们会将用红线精心串好的铜钱,轻轻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希望这些铜钱能够为孩子抵挡邪祟,带来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岁钱的形式和意义逐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辟邪的物品,更成为了长辈对晚辈关爱与祝福的象征。


在许多家庭中,长辈们在给孩子压岁钱时,还会送上几句温暖的祝福话语。他们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伴随着压岁钱,成为了孩子们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也让压岁钱承载了更多的情感价值。


结束语

这些春节故事,宛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古人丰富多彩的春节生活。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从这些珍贵的档案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幸福,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推荐阅读:


· 档案的年味!探秘档案的“年”
· 辞旧迎新!档案春联送给兰台人!
· 档案工作者:那些不为人知的多面日常
· 档案工作久了会有强迫症……
· 综合档案室建设必备的文档材料!
· 文汇 | 档案务实技能集合


兰台驿站
传播兰台动态信息,交流档案业务工作经验,保护档案,共同提高,促进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