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档案管理的领域中,“年”不仅是时间的计量单位,更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与重要价值。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档案管理中各类 “年”的神秘面纱。
一、“年度”的“年”
2025年!2024年!2023年!
二、“期限”的“年”
永久!30年!10年!
30年是多少年?
为什么这些档案只能定为10年?
新手档案员遇到保管期限鉴定无从下手,资深档案员不见得划分的就对,不知所措,晕头转向!
档案的保管期限有两种,即永久和定期。定期,又分为30年、10年等。一些专业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其价值的重要程度,时间上有增有减,如婚姻登记档案为100年,诉讼档案有60年和20年。
“永久”,就是要一直保管下去。
“××年”,就是说这个档案至少要保管××年,到了××年根据再次鉴定结果,判断是继续保管还是进行销毁。
因此,保管期限也就是档案保管的时间长度。
三、“移交”的“年”
档案从何处来?
来自群众,来自工作,来自日常。
档案室、档案馆本身不产生档案,靠“收”来丰富档案资源。
“收”的依据,就是“移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应当归档的材料要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拒绝归档或者据为己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档案馆不得拒绝接收。
一般,档案以年度为单位移交。“年”,是以公元纪年的年,一整年的档案应当同时移交。移交档案,不能今儿交前几个月的,明儿交后几个月的;也不能今儿交一部分,明儿再交另一部分。
有的档案,以项目为单位,则项目结束后再移交。
档案移交,还要注意“年”的时间节点。
一般,上一年度的档案,在下一年的上半年6月底前要完成移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还规定,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移交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二十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移交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十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四、“归档”的“年”
归档,办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经过系统整理交档案室或档案馆保存的过程。
归档是动作,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归档是有条件的动作,要办理完毕,要具有保存价值,要经过系统整理;归档,实现了文件向档案的转换。
归档章、归档文件是每个档案工作者都熟悉的工具和对象,这俩和“年”密切相关。
档案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判断这份文件属于哪一年,是看文号,看日期,还是题名和内容信息?
正式公文,看发文的日期。
合同协议,看签署的日期。
会议记录,看记录的日期。
上报材料,看填报的日期。
介绍信,看填写的日期。
证书,看颁发的日期。
没有日期的,要鉴定日期!最起码要鉴定个年度,要不然归到哪一年呢?
五、“鉴定”的“年”
鉴定,鉴别审定,并给出结论。
档案鉴定,就是对档案的鉴别审定,从而确定某方面的特征。
档案鉴定包括保管期限鉴定、开放鉴定、销毁鉴定、解密鉴定,都是和“年”有关的,以“年”为单位开展相应的鉴定工作。
保管期限鉴定,鉴定档案的价值,永久还是定期。
开放鉴定,年满25年的档案,开放还是控制。
销毁鉴定,保管期限到期的,是继续保管还是销毁。
解密鉴定,保密期限到期的,是解密还是续密。
六、“分类”的“年”
即使是没有接触过档案工作的人,也知道对一摞摞的文件材料按“年”分类便于管理和查找。
按“年”分类,是档案分类的基本方法,是常选项,适用于各种类型档案。有些档案虽然以项目、课题、系统为单位进行分类,但是在实际整理过程中,仍然需要按照年度、时间先后有机排序。
文书档案,按全宗、年度、期限、机构(问题)分类。
科技档案,按全宗、类别、年度、期限分类。
会计档案,按全宗、类别、年度、期限分类。
专业档案,按全宗、类别、年度、期限分类。
七、“档号”的“年”
档号是档案的身份标识代码,一档一号,一档一案。
档案的整理讲究遵循形成规律,档案的分类讲究有机联系,档号则更好的体现这种规律性、关联性。
档号是“节”构性的,一般分为若干节,第一节通常为全宗号,第二节为类别号,第三节为卷(件)号。
“年度”“保管期限”,是档号的类别号中常用的分类字段,和档案分类方案一一对应。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档号中的“年度”,就是“2025”“2024”,后面不加“年”字;档号中的“保管期限”,就是“Y”“D30”“D10”,不用汉字。
· 档案谈档号
结束语
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