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大学孔院意方院长、汉学家马西尼:
“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是学中文”
(孔子学院二十年)
本报记者 周姝芸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6日第11版)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24世界中文大会期间,意大利汉学家、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费德里科·马西尼接受媒体采访。
意大利著名汉学家、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费德里科·马西尼日前飞赴北京,参加了2024世界中文大会。在和记者交谈时,马西尼说着字正腔圆的中文,对中国历史典故如数家珍。
(一)
马西尼十几岁时便学习中文,深爱中国文化。因在中意语言文化交流和汉语推广方面的杰出贡献,马西尼曾荣获中国政府颁发的“中意友好贡献奖”。回忆起自己与中文的缘分,马西尼讲了件有趣的故事。
“我从小就对中国有兴趣,不过当时在意大利学习中文的机会并不多。高中时,我开始在当地的意中友好协会上汉语课,老师、同学都是意大利人,我很想和中国人说中文。于是,我特意跑到中国大使馆门口‘蹲守’,见到出来的中国人就上前说‘你好’,追着跟人家打招呼。”说到这里,马西尼哈哈大笑起来。
“1983年,我得到机会来中国学习。”马西尼说,“当时没有直飞的航班,我从罗马到莫斯科转机到达了北京,对即将展开的生活感到很兴奋。”
初到北京,马西尼说,他感到这里安静朴素,生活节奏慢。如今却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线、高楼林立的街道……这是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马西尼在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进修,在获悉北京大学开设了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后,他开始在北大旁听。半年后,马西尼从北京语言学院转学到北京大学,作为班上唯一的外国学生,师从语言学家朱德熙,专攻词汇研究。
“每次提到‘北京’,我就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马西尼感慨道,“在这里度过的日子让我难以忘怀。”
(二)
回到意大利之后,马西尼完成了博士学业,之后在罗马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中文。2006年,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成立,马西尼担任孔院意方院长。在他的努力下,一批批中文学习者人才辈出。
“不同年代的意大利学生对中文的兴趣点不一样。”马西尼说,“过去,许多意大利学生对汉字感兴趣。近年来,不仅中意交流增多,网络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中国文学、电影、文化活动等内容感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马西尼的带领下,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创办了一系列中国文化活动,以“中文+文化体验”的互动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走进中文世界。例如,在“国际中文日”书法体验活动中,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们以墨会友,手握毛笔,共同感受中国书法的铁画银钩。在中文课堂上,中国电影、小说常常被老师们作为赏析对象,介绍中国文化,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针对意大利人学习汉语的特点,马西尼与同事一起编撰了《意大利人学汉语》系列丛书。马西尼说:“这套教材汇集了三类人的智慧,包括学过汉语的意大利人、在意大利的中国老师,以及从事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教材能够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我们还和意大利教育部合作,颁布了相关汉语教学大纲,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在意大利,许多学生已经把汉语当作必修课。”
(三)
“‘百闻不如一见’。对学习中文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来中国看看。”马西尼说,“未来,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会继续和中方推进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跨文化学习经历。联合培养就是一段时间在意大利,一段时间在中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互通有无,是学习上的交流,也是中意两国间长久的文化交流。”
谈到罗马大学孔子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马西尼提到了罗马大学孔子学院首创的“中意教师合作授课1+1模式”。马西尼介绍道:“我们上课有一个意大利母语老师,还有一个来自中国的老师。意大利母语教师负责语法、汉字和解释性教学任务,中国教师负责口语等语言技能类教学任务,这样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协同教学。为了帮助国际中文教师的成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与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共建了海外实习基地,设立中文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罗马中心等。”
“语言是一个民族核心的文化表达方式。”马西尼说,“要了解中国,最好的途径是学中文。希望孔子学院能够继续为加强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文明互鉴作出贡献。”
海外中文教育展现蓬勃活力
袁 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06日第11版)
中文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近年来,海外中文教育坚持语言交流与文化传播结合、情境式课堂与数字化空间双轨并行,为不同年龄学习者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与平台。
海外中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和深化,在多语世界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涉及中文的规范教学、文化的体验实践以及华裔子弟的祖语传承等多个方面。
学术严谨与教学创新的相辅相成,共同绘就中文课堂互动促学的新篇章。中国外派中文教师遵循教育标准,参与研制教学大纲,提供中文学习指南,系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中文知识;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课堂充满青春活力,如泰国某学校中文课堂上,学习小组围绕中国高铁等热门话题展开的中文讨论不仅营造了学习氛围,还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保加利亚鲁塞大学中文教学点将课堂搬到了“竹园”中餐厅,探索“从做开始学”“做中学”。可以说,海外中文教育通过知识讲解、小组讨论、文化体验等形式,在实际情境中传播中文逻辑与语言魅力,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创造力。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文明互鉴在各地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文化间对话教学的创新范式。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时,中文爱好者们不仅学习祝福语和习俗,还亲手制作灯笼、品尝月饼等,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人的思乡情绪。本土中文教师注重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元素带进课堂,与中文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们比较研究文化异同。例如,首尔梨花女子外国语高中课堂上中韩传统服饰的对比赏析,内罗毕大学礼堂中非洲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交织交融,不仅展现了海外中文教育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印证了“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哲理;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堪培拉“国家多元文化节”,将教学成果分享给当地民众,既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也提升了中文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专用语言与专门技能的教学课程加和、学术内容结合与学习成效化合,积累了海外中文教育关联学习者职业发展的全新经验。面向生产一线,海外中文教育为实现跨学科发展、产教融合而提供“小而美”的“中文+”学习课堂,不仅优化配置与整合了教育资源,增强了学习服务品质,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确保专门用途中文的通用性和可理解性,有效提升了技能培训质量与效率。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中文工坊将职业技能融入中文教学,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既满足了企业需求,又发挥了中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的作用。
数字化技术无疑为海外中文教育创造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机会、更加充实的学术内容、更加柔性高效的学习评价。如学习者可以借助中文联盟云服务平台,随时随地接触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多样的中文资源,享受个性化的灵活学习方式及测试服务等。由此,数字化和情景式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可以跨越时空、跨越文化距离,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进而拓展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这些宝贵的经历也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海外中文教育不断传承创新,展现出蓬勃活力,规模持续扩大。语言服务支撑文化交流。未来,海外中文教育将继续促进人民心与心的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作者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