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阴极阳复始,养护身心正当时

时事   2024-12-21 09:18   浙江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同时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的开始。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夜晚最长,因而得名“冬至”。此后,气温逐渐走低,寒风凛冽,白雪皑皑,大自然呈现出一片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人体的阳气也内藏于体内以抵御寒冬。

冬至不仅是一个天文现象,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团聚一堂,共享美食,如北方必吃的饺子,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而南方则偏爱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幸福。此外,还有祭祖、祈福等习俗,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古人将冬至划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味着蚯蚓蜷缩着身体,麋鹿的角开始脱落,而山中的泉水则开始流动,预示着自然界的万物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季节变化。



冬至养生要点:全方位调养身心


1.起居有常,保暖防寒


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随着冬季昼短夜长,人体也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晚起能护人体阴气,待日出后再起床活动,可躲避严寒,涵养阳气。

同时,要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头部、下肢和背部。头部是诸阳之会,受寒易引发头痛等不适;小腿和脚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小腿肌肉群通过收缩和舒展,将心脏输送来的血液再传送回心脏,故得名“人体的第二心脏”。而脚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保暖不当易导致寒从脚起,因此在冬日,下肢保暖显得尤为重要;背部为阳气汇聚之所,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就走行于背部,当寒邪通过背部侵入人体时,极易损伤阳气。

外出时应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穿上保暖的鞋袜和厚棉衣等。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法调节湿度,避免因空气过于干燥而引发呼吸道疾病等问题。



2.饮食调养,温热滋补


饮食上,宜温热滋补以养护阳气,但也要注意营养均衡。可适当多吃些羊肉、牛肉、核桃、栗子、桂圆等温热性食物,这些食物能补肾助阳、温中暖胃,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例如,羊肉性温热,能补气养血、温中暖肾,可在冬至时节适量食用羊肉汤等菜肴。

同时,搭配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萝卜、白菜、苹果、橙子等,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防止因饮食过于滋补而出现便秘等问题。冬季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饮食不宜过饱,七八分饱即可,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此外,冬至时节也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机。膏方作为中医传统滋补佳品,具有滋补强身、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在冬至时节,适量服用膏方,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提醒的是,不管是食物还是膏方进补,都要以适合自身的体质为前提,盲目进补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建议请专业医生判断体质后再进行适量进补。



3.适度运动,激发阳气


冬至时节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可选择一些相对缓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上午阳光充足时进行,此时气温相对较高,人体的阳气也较为旺盛,运动能更好地激发阳气,增强体质。

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避免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运动损伤。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否则会使阳气外泄太过,不利于养生保健。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的衣物,注意保暖。



冬至防病:警惕高发疾病侵袭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冬至期间要特别注意保暖,按时服用药物,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如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呼吸系统疾病在冬至时也较为高发。寒冷干燥的空气易刺激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从而引发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平时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外出时尽量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和病菌的吸入。可通过按摩鼻旁迎香穴等方法改善鼻部血液循环,预防呼吸道疾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是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

冬至时节,胃肠道疾病也不容忽视。寒冷天气会造成胃肠道收缩痉挛,影响胃肠血液循环,易导致胃痛、胃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饮食上要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注意胃部保暖,可适当增添衣物或使用热水袋热敷腹部。


冬至养生中医保健方法


01

艾灸温阳散寒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保健方法,冬至时节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等穴位,可起到温阳散寒、补肾健脾、益气养血的作用。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神阙穴即肚脐中央。

艾灸时可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等方法,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但需注意,艾灸时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烫伤皮肤。



02

泡脚促进循环


泡脚也是冬季养生的良策。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可促进血液循环,温暖全身,消除疲劳,还能改善睡眠质量。

泡脚时水温以40—45℃为宜,时间15—20分钟即可。可在水中加入艾叶、花椒、生姜等中药材,增强温阳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例如,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用艾叶泡脚可有效缓解痛经、手脚冰凉等症状。但泡脚后要及时擦干双脚,穿上袜子保暖。



03

按摩穴位保健


按摩保健同样能助力冬至养生。可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涌泉穴等穴位。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按摩此穴位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三阴交穴在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能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安神助眠;涌泉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具有滋阴益肾、平肝熄风、醒脑开窍、调二便的功效。

按摩时可采用点按、揉按等手法,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冬至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时节,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从起居、饮食、运动、中医保健等多方面入手,精心调养身心,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健康浙江

健康绍兴
绍兴市卫生健康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