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父母,见不得孩子快乐?

健康   情感   2024-10-30 18:01   浙江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一位来访者向我倾诉:快乐,在我家是很大的罪过。

放假玩手机,被妈妈看到,就会被斥责不思进取;

发工资了,想请妈妈吃一顿好的,她说我‘堕落’;

哪天我心情好话比较多,妈妈会说,看到我这样就来气。

好像我必须愁眉苦脸、死气沉沉她才满意。

我观察发现,挺多父母都有这个特点:

看到孩子高高兴兴、活力四射,心里就焦虑,忍不住想斥责打压孩子;

看到孩子废寝忘食、熬夜学习,就感到安心,觉得这才是最上进的状态。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病”。

这些不希望孩子快乐的父母,内心都揣着同一种焦虑。

01

超我焦虑:‍‍‍‍‍‍‍‍
‍‍‍‍‍‍‍‍‍‍‍‍‍‍‍‍‍‍‍‍‍‍‍‍‍‍‍‍

快乐=堕落‍‍‍‍‍‍‍‍‍‍‍‍‍‍‍‍‍‍‍‍‍‍‍‍‍‍‍‍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孩子被父母“监视”得很紧。

就像我这位来访者,小时候做作业,妈妈要求她:必须在晚上10点之前做完。

“我要上早班,太晚做完作业我会睡不够觉。”

她很乖巧地听进心里,每天一回到家就开始写作业。

妈妈就坐在她旁边,眼睛像雷达一样扫射:

“你手放哪里?拿出来放桌子上!”

“不要咬指甲!不要看手指!”

“你在看哪里?墙上有字吗?”


一旦快到10点作业还没做完,妈妈就会非常焦躁:

“你能不能快一点?这道题你不是做过吗?怎么做得这么慢?快一点快一点!”

整个小学阶段,妈妈的“雷达”都牢牢控制着她。

她觉得窒息、苦闷、紧张、没有活力。

到了寄宿高中,才稍微有了一些喘息的自由。

可周末回到家,踏进家门那一刻她就感到:

浑身的皮都绷紧,“窒息感”重新涌上心头,一想到要面对妈妈,心情简直像上刑。

但凡她在家发呆玩手机被妈妈看到,就会挨训:

“我不想看到你做学习无关的事,哪怕你拿本书装装样子,我心里也会好受些。”

图源:pexels

她有什么好难受的?

来访者特别不理解,特别愤怒,也特别想质问妈妈,但不敢。

毕业后工作了,来访者逃离妈妈,买房自己住,偶尔和妈妈联系一下,也是“报忧不报喜”:

“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回来”、“天天加班,哪顾得上找男朋友”、“我最近又报了一个培训班”……

别人家的孩子,生怕诉苦会让妈妈担心;

可对她来说,潜意识里,她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得很忙、很苦、很累,妈妈才会满意。

因为妈妈一直以来的伤害,来访者在咨询中哭了很多次。

“我已经足够努力了,为什么在她眼里我永远不够好?”

来访者从妈妈身上,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焦虑”。

不希望看到孩子轻松快乐,更希望看到孩子学到废寝忘食,否则就会感到不安。

这种焦虑,叫做“超我焦虑”

图源:pexels

超我,在弗洛伊德的概念里,是理想的我。

它来源于权威和环境,是一些规则和要求。就像是内心的“教导主任”,对人的言行起到规训约束的作用。

然而,超我的力量太强,会让人恐惧被“教导主任”惩罚。

这种恐惧时常是不理性的,比如来访者妈妈曾对她说过:“如果我不管着你,你就会飘。”

可来访者从来没有飘过,她不知道妈妈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

直到接触了心理咨询,她才明白:

妈妈施加在她身上的很多伤害,都是为了缓解自己严重的超我焦虑。

02

超我焦虑,‍‍‍‍‍‍‍‍‍‍‍‍‍‍‍

如何影响我们?‍‍‍‍‍‍‍‍‍‍‍‍‍‍


生活中“教导主任”一般的父母,见不得孩子快乐。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不希望孩子幸福。

而是因为,他们自己就处于受难者的位置:

过于强大的“超我”,变成了“加害者”,管制着个体。

而努力追求超我认同的个体,会因为得不到超我认同,感到羞耻、恐惧、自责。

比如,来访者妈妈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爸妈要求她很小就分担家务、照顾弟弟。

她不做,会被父母辱骂;做好了,会得到一些夸奖。

爸妈严苛的要求,随着成长慢慢内化,变成她内在的严苛父母。

这个内在严苛父母,就是她的“超我”。

他们管制着她,迫使她为了得到认同,不断自我牺牲、自我苛求;

他们刺激着她,驱使她对“不被认同”感到焦虑,一直活在阴影下。

哪怕她长大成人、结婚生子,“超我”还是不断灌输着焦虑。

这会给她身边人,尤其是她的孩子,带来两种影响:

图源:pexels

第一,孩子成长为习惯回避的人。

一位网友说,自己一面对父母就会感到不耐烦。

就好像身体本能地开启了一种机制,让他和父母拉开情感上的距离。

这种机制,叫做“回避”。

当孩子承受不住父母的“超我焦虑”,觉得那太沉、太痛、太窒息了,

就会关掉情感开关,把情绪从父母那里“抽离”出来,保持一种冷酷麻木的状态。

这种状态能让孩子少受“超我焦虑”的影响,但也让他们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因为面对父母感到不耐烦的人,面对自己的伴侣、孩子和朋友,时常也会不耐烦。

第二,奉行“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方式。

面对父母的超我焦虑,有的孩子“回避”,有的孩子则全盘接受。

他们把父母的话当成信条,认为自己需要对父母的焦虑负责。

为此,他们保持一种“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态度:

对自己要求高到不切实际,比如一定要考全市第一。

为此废寝忘食、全情投入,但过程一点也不快乐,只觉得不这样做,自己活着就没什么价值。

图源:pexels

来访者日常生活中,她的内心也隐隐有一股感觉:

不敢笑得太开心,开心到一定程度,就会感到焦虑,隐隐觉得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不好的事。

这让来访者不敢创造更多的快乐,因为潜意识里,她觉得快乐=惩罚。

我们在新闻里,有时也会看到一些人:

明明很有钱,却过着极度简朴抠搜,甚至脏乱差的生活。

他们似乎完全不在乎内心的感受,只在乎自己是不是足够“苦”。

对这类人来说,“苦”不等于快乐。

但只有受苦,才能感到一种不被惩罚的安心。

03

如何调整心态‍‍‍‍‍‍
告别超我焦虑?


焦虑是由恐惧驱动的,因此你必须采取的第一步就是直面它们,否则它们将一直主导你的生活。

直面恐惧,便是意识到自己有着过度的“超我焦虑”,不回避这个事实。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做一些缓解焦虑、调适内在的努力。

首先,检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1)我是不是无意识选择一种更辛苦、不喜欢、但父母喜欢的职业?

2)我的生活是不是有太多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内耗不安的部分?

3)我是不是绕开了更爱我、更让我感到快乐的伴侣,选择了带来苦难的伴侣?

4)我有没有厌恶自己、觉得自己的一些缺点很致命,并且经常因此怪罪自己?

5)我有没有把“幸福快乐”当成人生最大目标,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越来越幸福,而不是为了让别人满意?

这5个问题,或许能帮助你做一些判断。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受到“超我焦虑”的影响。

别着急,改变奉行了几十年的生活方式,或许有点难,但我们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支点。

比如,学习一些缓解焦虑的方式技巧:

经常练习正念、冥想,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对身体的感觉,唤醒麻木的情感,重新链接内在;

与积极、健康、投缘的人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能帮助我们找回被爱的感觉,重拾活力;

深度投入一项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可以产生“心流”,强化我们对愉悦感受的敏锐度。

这些方式技巧,都可以让我们从“超我焦虑”里放松下来,重新认识到“爱自己”这件事。

最后,平衡好“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

生活中有些事受“超我”指挥,是我们应该做的,比如管住嘴、迈开腿;

有些事跳出“超我”指挥,是我们想做的,比如深夜吃宵夜。

有时,我们需要管住嘴;但有时,我们也可以享受一下宵夜的愉悦。

生活中的幸福感,就是这两者平衡后的产物。

如果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好该做的,感到累了,就去做一些想做的事,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内在舒适度。

就可以比较少受到焦虑影响,有力量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写在最后

关于“超我焦虑”,百年前,弗洛伊德就指出了一条明路:

无论超我有多强,自我足够强大,人就不会受超我太多负面影响。

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深远影响,生活中必然蒙着焦虑阴影。

但人是具有成长型的。

一个稳定、强韧、善于自爱的内核,能让焦虑无限接近于零。

当我们能够向内强大自己,自然就有力量对幸福和快乐负责。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END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

壹点灵心理
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提供在线/门店咨询,已入驻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累计向4500万名用户提供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婚姻情感咨询、心理倾诉、心理测试、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培训等心理健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