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约车行业陷入了一片混乱的“价格泥沼”。众多平台为争抢客源,可谓是绞尽脑汁,纷纷祭出各种低价“大招”。它们宣称此举旨在提升单量,进而为司机增收,然而实际情形却远非如此乐观。
先瞧瞧那所谓的“自愿打折”模式,折扣幅度从 95 折一路狂降至 85 折甚至更低。虽说平台表面未强行要求司机打折,可系统却“巧妙”地暗示:折扣越低,接单率便越高,还公然推荐司机采用 8 折优惠。这无疑是在变相引导司机卷入低价竞争的漩涡。
再看那议价模式。以一笔 21 公里的订单来说,乘客初始出价仅 15.9 元,平心而论,每公里 8 毛钱的运价已然处于低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司机接单时系统竟还“贴心”提示:若将价格降至 15.6 元,即再便宜 3 毛钱,会更易被乘客接纳。如此这般,司机们相互压价,你降三毛,我再降两毛,这般恶性竞争究竟何时才会停歇?
更有甚者,某笔订单先是被平台自动打上 9 折的动态折扣,随后平台还要抽取 29%的高额分成,末了再扣去 5 毛钱信息费。众多司机对此怒不可遏,直言这与公然抢劫无异。毕竟遭遇抢劫尚可挣扎反抗,而平台这般行径简直是直接从司机口袋里硬生生地掏钱。当然,平台方却坚称打折是为助力司机获取更多订单与收入。
可现实情况却是,只要司机是肩负家庭重担、上有老下有小之人,无论起初多么硬气,在长时间接不到单的煎熬下,最终都会无奈妥协,选择打折。如此一来,恶性循环便悄然形成。但无论这价格如何“内卷”,平台始终处于稳赚不赔的境地。它们借助司机们的辛勤汗水与微薄收入吸引乘客,以此扩张自身的市场份额,而最终遭受损害的,始终是处于行业底层的司机群体。倘若平台真的有心为司机考虑,那给予乘客动态折扣的费用理应由平台自行承担,而非转嫁到司机身上。
在我看来,行业竞争“内卷”并非洪水猛兽,毕竟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难以避免。但无论如何,竞争必须坚守底线。若司机们一味争抢那几毛钱一公里的低价订单,最终只会落得个辛苦奔波三小时,收入却与他人正常运营一小时再趴窝两小时相差无几的凄惨下场。长此以往,司机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丝毫保障,身体也会在高强度的劳作中被拖垮。这般得不偿失的结果,又何苦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