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新老号都关注,加微信防失联
将本号“设为星标”,不错过更新
01
我现在基本能够确定,是否懂得如何教导孩子,和你有没有孩子、有几个孩子,是没有关系的。
这个事情,只与认知、见识、能力有关。
我见了不少家庭,成功把自己的两个三个子女,全部培养成不成器的阿斗、凉薄冷漠之人、啃老且抱怨连天的肥宅男女,等等等等。
这些父母,在子女从小到大的每一件点滴小事上,都成功地选择了错误的那一条。
成功地避开了所有的正确答案。
以后有机会,我讲讲这些家庭,是如何一步步“路径依赖”、越来越无力,导致最后的这个结果。
#453 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们不是在骗人,我们是根据智商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今天先讲小事。看看小事里,是不是藏着大智慧。
教师节早上,星友发现她和孩子为老师准备的小礼物找不到了,就只能临时在学校门口买了四张贺卡。
她叮嘱二年级的女儿,在四张贺卡上写上祝福语,然后送给四个老师。
结果晚上回来,才知道,女儿把三张贺卡送给了同学,自己写了其中一张贺卡,送给了一位老师。
星友就胖揍了孩子,内心感到很无力,觉得怎么这么蠢。
因为平时尽发生这种的“一让孩子执行,她就打折扣、还满不在乎”的事。
星友困惑,为什么孩子不能执行到位?为什么自己这么累?除了打还有什么办法?
02
答:
1、七八岁的孩子,是完全能做到“有逻辑”地理解一件事的。
核心在于,家长是否完整地给孩子讲了做这件事的缘由,也就是why。
读者里不少人,已经让自己七八岁的孩子,开始朗读和摘抄我的文章了。
我的文章,是出了名的认知很高、但输出又很通俗易懂。
用最朴素的大白话,讲着最高端的认知。
甚至“的、地、得”的用法、顿号逗号的用法,你能找出第二个像我一样如此规范使用的作者吗?
就是说,七八岁的孩子,绝对能看懂,且看了绝对有好处!
这就是为啥,总有人带着孩子,千里迢迢到西安、到北京与我碰面。
这些年来,每年都有朋友说,说长安姐,你要不弄个小孩子的集训营,我把孩子带过来,跟着你待几天,肯定不一样。
今年暑假,我接待过到西安研学的八岁小姑娘和她的家人。
一路逛的时候,看到的任何事物,我都给她顺便讲讲原理、讲人情世故、讲利害利弊、讲成本效益。
而不是只是让她盲目地跟在后面走。
她回到家后,她的家人反馈,这孩子变化非常非常大,变得果断、清晰、不再动不动哭闹。
变得很有规划与主意。
比如主动在晚上八点前完成作业,谁打断她都不行。
家里人打断她时,她会说,先别打扰我,八点我就差不多写完了,一会儿再说。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以前写作业总是在饭后磨蹭好久才开始,写到晚上九点十点是常事。
就是说,孩子变得自主了!变成了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变得有自己的追求和计划。
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家长的四肢。
很多孩子,没有独立的思想,父母的思想才是她的思想,她自己只是父母的思想的四肢。
她只能被家长在后面推着,推一把,走两步,再推一把,再走两步。
家长不催不打的话,根本就不会动,也不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做怎么。
这就是我常说的,先解决了她思想里why的问题,也就是驱动力,之后她自己会解决how,会自己想办法。
如果她不想做一件事,你给她教三个办法,她会去用吗?不会的。
且在做的过程中,照猫画虎、丢三拉四.
你给孩子四张贺卡,让她怎么怎么做。这就是在教how,而没有教why。
我曾经教过一个外国朋友写中文,我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后,才发现,他是像在画画一样地写中文,照着画。
而不是如同我们小时候学写字,是利用偏旁部首、表音表意的方式,来写字。
我就一下子懂了,如果这个外国人,真要学会写中国字,肯定是要从偏旁部首、最简单的象形字来开始学。
如果我随便扔给他一本书,让照着描,那他始终就是在照猫画虎,再给他十年都很难写好的。
因为缺失层层递进的逻辑。
我公众号写过,搬桌子、死刑犯考过四六级就放了他这两个例子,你都还记得吗?
#182 当问题由信不信,变成服不服时,就不用再关注这个问题了
总之,就是要先讲明白why。
教师节这件事,你如果提前与孩子讨论商议:
问她语文老师教会了你什么呀,数学老师是什么样的风格,英语老师最想听你对她说什么,你最想对科学老师说什么呢?
然后把讨论的结果,让孩子在每张贺卡上写一句话,写最想对这个老师说的一句话,以表达自己的真心。
注意,让她表达自己的真心、找到对这个老师的感恩之点,就是写贺卡这件事的底层缘由,也就是why。
如果这个why讲明白了,她断不会把三张贺卡送给别人。
她自己可能都觉得不够用。甚至会想多买两张,给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都写一句话。
当然我说这么多,可能还是白说。
你们买的教师节礼物都已经找不到了,只能临时在学校门口买贺卡。
那么,哪里有时间去提前梳理出来“最想对这个老师说的一句话”呢?
所以,送贺卡这件事,最后没有按你想象的来,是大概率事件。
只有极少数的那种非常成熟的孩子,能够瞬间调整自己,明确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抓住核心本质。
不打折扣地将每张贺卡写好,再送到每个老师的讲台或办公室。
这样的孩子,不是凭空长成的,一定得益于家庭平时对他的教育和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