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眭姓是一个没有列入宋版《百家姓》的少见姓氏,在江苏省主要集中在镇江市辖的丹阳市,据说在山西省晋中市辖的昔阳县、河北省石家庄市辖的藁城区和秦皇岛市辖的卢龙县、山东省泰安市辖的肥城市等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眭姓,但各地眭姓的读音却不尽相同。眭姓在丹阳市念xǔ(许),在其他地方有念xi(西)、cui(崔)的,只有昔阳县念suī(虽),与《新华字典》注音相同。这是为什么呢?
我在《丹阳日报》2021年1月27日的一篇报道续修《眭氏宗谱》的《颁谱仪式上,专家“解密”眭氏》一文中,找到了简明扼要的答案:
眭字读音历来素有争议,从辞典中看眭字也是一个多音字。《辞海》中定为读suī(虽)和guì(桂)两音,《辞源》中定为读huì(惠)和suī(虽)和huì(惠)两音。江苏是眭姓最大的聚集地,比如在镇江市区和丹阳市,两地虽然分属江淮方言和吴方言区,但眭字都读xǔ(许)。1980年代,丹阳籍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现代汉语词典》主编吕叔湘先生在镇江师专举办讲座时,有师生递条子给他,请教眭姓是否一定要按字典注音读suī?吕老当场答复:眭姓是一个古姓,各地读音都不同,在姓氏上完全可以按照约定俗成规则来读,比如在丹阳可念xǔ。从尊重眭姓多数人读音的习惯来看,眭字读为xǔ还是多数的选择。字典、辞典上注音仅为suī是片面的。今后应注明为多音字,作为姓时可念xǔ,也可念suī等等。
我个人理解,眭姓在最初的发源地山西昔阳县,是念suī(虽)的。随着眭姓族人一路向东迁徙进入河北、山东、江苏,因各地方言读音的差别,造成眭姓读音各不相同,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在姓氏上完全可以按照约定俗成规则来读,这也应了一句老话,姓氏读音从方言。
据多年考证眭氏历史的卢政先生介绍,考证眭氏来源,相对其他姓氏来说非常简单,至今只发现两个源头:源头一,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眭,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源头二,以国名为氏。战国时,肥子国国君姓圭,其子孙因怕受倾轧之害累及全族,改作眭姓。据考证,肥子国在今天的山西昔阳县到河北藁城区卢龙县之间建立了系列小国家,进入了部族的辉煌时期。之后,肥子国被晋国所灭,肥族人开始东迁进入山东肥城市、江苏丹阳市,直到在镇江、丹阳一带发展壮大并稳定下来。
丹阳城内燕子巷中有座眭氏宗祠,也是丹阳及周边城市眭氏的总祠堂。祠堂内厅柱上有一副楹联“西汉家声远,南唐世泽长”,这是对眭姓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两位人物西汉符节令眭弘和南唐进奏使眭昭符的褒扬。
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记载,丹阳眭姓始迁之祖是南唐刺史眭昭符,字隆祖,赵州高邑(河北高邑县)人。为南唐进士,先曾徙居金陵,保大年间任常州刺史。他为政宽简,治绩显著。至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中主李璟称藩于周,令昭符为南唐进奏使,置邸大梁(开封市)。后主李煜嗣位,又屡次委昭符为进奏使,斡旋于金陵、大梁之间。作为使节之臣,眭昭符尽忠职守,不卑不亢,周啖之以禄不受,宋施之以威不惧,始终不辱使命,北人甚为敬重。南唐亡后,他怀念故国,耻作宋臣,挈家来到丹阳,卜居城南董庄(横塘镇眭巷村东),开辟了丹阳眭氏一脉,成为江南眭姓的肇基之地。《丹阳县志》南唐常州刺史眭昭符墓在大坟村(丹阳西门外司徒大坟村)。眭氏宗人遂在丹阳繁衍生息,今天仅以“眭”字命名的村庄就多达8个,不带“眭”字而实际上为眭氏族居的村庄更多,主要分布在横塘、延陵、开发区、里庄、吕城、陵口、麦溪、珥陵和云阳等镇。
从以上两个源头及始迁之祖眭昭符可见,眭姓早在2500年之前即已出现,是名副其实的古姓。眭姓在全国范围内分布面广量少,在姓氏排名中位居612位。但在丹阳及周边地区,眭姓却是大姓,总人数近万人,在丹阳姓氏中排名前20位,占到全国眭氏人口的10%左右,是江南最密集的眭氏族居地。
为了让眭姓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我的哥哥们随父亲姓周,户口本上籍贯填的是安徽省滁州市,而让我随母亲姓眭,户口本上籍贯填的是江苏省丹阳市。按中国传统习惯,子女籍贯应随父亲,所以,我应是正宗的滁州籍、户口本上的丹阳籍,算是拥有双重籍贯的人吧,哈哈。
滁州市是一座环滁皆山的省辖城市,公元1045年北宋时期,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他把为政失意、仕途坎坷、内心苦闷,转化为深耕于发展生产造福民众之策、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寄情于闲游山水之间,在琅琊山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不朽之赋《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让这座城、这座山、这座亭一举名扬全国。2018年6月18日父亲节,我们相约来到琅琊山,重温父爱,父爱如山,以此纪念没有父亲的父亲节。父亲节里游琅玡,林壑犹美蔚然秀。醉翁亭上不思酒,潺潺酿泉感父恩。
丹阳市是一座崇文重教的江南小城,近现代以来,先后涌现出五位著名教育家,他们是: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创办人,发出“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呐喊的马相伯先生;著名书画家、艺术教育家和“江苏画派”重要缔造者,职业教育重要发轫者、在家乡创办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身体力行倡导“教师要成为美的表现者,要在美的境界中发现道德境界”教育思想的吕凤子先生;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语文研究所名誉所长吕叔湘先生;中国思想史专家、教育家,吉林大学重要奠基人和校长,两度出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的匡亚明先生;教育家、出版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戴伯韬先生。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一直为丹阳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2008年暑假,我们仨陪着80岁的老母亲到丹阳寻根问祖,到我外公家武巷村和外婆娘家松卜村寻访。老屋墙上的栓马石依旧在,马儿却早已去了远方;老屋旁的小池塘水至清,鱼儿正欢快地觅食忙;农家土灶火正旺,炊烟袅袅饭正香。老母亲望着熟悉又陌生的老家新农村,生机盎然却又物是人非,心情一时难以言表。
我们三代四人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各自均感慨良多。解放前,我的父母从外地到南京读书并在此成家立业,才有了我们这一代儿女;我们这一代出生学习工作在南京,就比父母一代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2006年,女儿从中国到美国读大学,她会比30年前的我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成就更好的人生、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营造家庭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让孩子接受最适合的学校教育,这是留给下一代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想想从小到大,眭姓读音问题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烦恼,给大家带来了诸多不便。遇到不认识此字的朋友,我总要花费一番口舌耐心解释;遇到能准确读音甚至讲出由来的朋友,我总会激动不已佩服有加。
上小学时,大多数老师和所有同学都不认识此字,一般会读成“睦”、“桂”。上初中时,新来的一位语文老师点名让“睦平同学”发言,我低下头默默地不应声不起立,老师只好说:哦,这位同学静悄悄地失踪啦!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十分好玩有趣。上大学时,知道数学系有位丹阳籍的眭秋生老师,但因我在化学系读书而一直未曾认识。
工作后的38年中,我从南京市教育局,到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师资处、财务处(教育财务结算中心)、组织处,加上在职学习和培训,同事群、同学群、朋友圈和工作网络不断扩大,时常需要向新同事新同学新朋友解释眭姓读音和由来,大家也会因此而更容易记住我和这个少见姓氏。因为眭姓人少不易遇见,遇见了便会觉得很亲切,在此回忆、记录和分享几件有趣、温暖和开心的事情。
2017年6月下旬,我们坐高铁到丹阳眼镜城买眼镜,在一家店里看上了一付墨镜,在刷信用卡付款并签字时,旁边一位营业员小伙子“哇”地一声叫了起来,他居然与我同名同姓哎,你说巧不巧啊!估计是因为我穿了件根(Roots)服,才有缘遇见同名同姓的小老乡吧,一激动一开心,不由得就买了三付很优惠的眼镜,感谢故乡亲人啊!
2019年8月下旬,省委决定继2018年对设区市、省直机关开展高质量发展年度综合考核之后,接续对省属高校开展高质量发展年度综合考核。经过三轮征求高校意见、上下反复修改并达成了共识,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最终形成了向省委汇报的考核方案和文件。2019年11月下旬的一天,苏春海副书记和我一起来到省委组织部(省考核办)汇报。时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文奇同志主持会议,多位副部长、相关职能处室和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郭部长开场白说道,今天由春海书记总体介绍方案、眭平处长具体汇报方案,会议之前,我专门学习和查阅了眭姓,了解到这是在我省镇江丹阳一带特有的、全国比较少见的一个姓氏……。郭部长一番亲切温和的话语,让我因面对如此严肃正规场面而带来的紧张情绪,立马放缓放松下来。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方案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正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激发高校发展活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增强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能力的“江苏方案”,很好地发挥了引导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方向标”“助推器”作用。
2020年9月底,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领导到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省属高校宣布和考察领导干部。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我非常高兴地与相识近30年的副院长眭碧霞教授合影留念,她是
2021年底荣休后,我偶尔会给母校南京师范大学和校友会的公众号写些文章,并时常关注和浏览其中的美文。两年多来,很荣幸我个人公众号上有几篇文章《44年前,000001号高考准考证长什么样》《随园有缘,厚生致远,教师永远是教育的第一资源》《44年前,我们有缘相识在随园》《我看江苏教育投入这十年》在母校公众号上转载发表。今年初,我在校友会公众号上发现了一篇好文《我们何以相聚——记79级中文系4班毕业40周年随园聚会》,作者是中文系一位素未谋面的同届同姓同学眭剑平,名字仅比我多了一个字,但文采却比我高了一大截,真不愧是学习中文专业的。之后我通过校友会宋怡老师和他联系上了,加了微信时常在线上交流,得知他老家也在丹阳,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中学教书直至退休。
尽管眭姓是一个小姓,但于我而言,却是个姓了大半生的大姓。行不改名,坐不更姓,物以稀为贵。我会好好珍惜,并拥有眭姓一直走下去,不辱祖训,直到永远。
水流千里,不舍其源。
树高万丈,不离其根。
眭平,女,1961年8月生,江苏丹阳人。江苏省督学,江苏省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原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