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观澜|英国 · 大英博物馆(下)

文摘   摄影   2024-07-31 21:33   江苏  



英国 ·  大英博物馆(下)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五大综合性博物馆之首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众多文物珍品、孤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手稿,拥有藏品800多万件,藏品之丰、种类之全、等级之高,实为罕见。由于空间限制,仅有1%的藏品能公开展出,每年入馆参观人数600人左右

进入大英博物馆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00年12月建成开放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Great Court,如题头图)。大中庭中央圆柱体建筑是大英博物馆原图书馆阅览室的旧址书馆书籍已搬迁到了大英图书馆新馆。大中庭占地两英亩,顶部用3312块三角形玻璃片组成,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宽敞明亮,很有气势,具有鲜明的标识度。大中庭是游客中心,从这里可以方便进出场馆和通往各个展厅。

大中庭大英博物馆原图书馆的阅览室旧址内(见下图),巨大的穹顶,环绕的书架,仍然基本保持着原貌。这里最为我们熟知的是马克思收集资料和写作资本论》的主要场所。马克思人生的最后30年是在伦敦度过的,当时他每天的重要工作就是来此查阅文献资料并完成《资本论》写作,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此阅读了2000多册经济学有关著作、4000多种报刊杂志,记录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为此花费了毕生精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整部《资本论》巨著在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第一卷(1867年)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了第二卷(1885年)、第三卷(1894年)。《资本论》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批判,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传世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许多参观者来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和留下的脚印。大英博物馆管理人员经常需要耐心地解释,当年马克思喜欢方便取放文献书籍的位子,并不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存在留下很深脚印痕迹的问题。这或许是大家出于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而广为传颂的佳话吧。

此外,还有我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印度圣雄甘地、系列推理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作者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等,也曾是阅览室常客,在此读书和写作。

半天3个多小时的中文专业讲解,我们仅仅重点看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埃及馆、希腊馆、罗马馆里不足二百件镇馆之宝和重要文物。因为内容和美图太多,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古代中国文物,下篇为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文物。


 埃 及 

古埃及馆是大英博物馆中最大的陈列馆,展陈着10万多件各种类、各时期的古埃及文物,包括大型人兽石雕、庙宇建筑、大量木乃伊、碑文壁画、镌石器皿及金饰品等,展品年代可上溯到5000多年以前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人留给现代文明最著名的三大文物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

进入4号展厅古埃及馆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玻璃展柜四周围满了观众。因玻璃反光和游客太多,照片拍摄效果不太理想(见下图)。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碑上刻有用古埃及象形文、埃及草书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书写的时任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诏书。近代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三种文字版本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了千余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石碑是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于1799年在埃及罗塞塔获得并因此而得名,在英法战争中又易手英国。

古埃及第12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公元前1878-1839)石雕像(见下图)。古埃及在第6-12王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至12王朝时国家重归统一。

古埃及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前1303-前1213)石雕像(见下图),高2.6米,重7.2顿,不知为何石雕像右侧胸前有一个贯穿前后的圆洞?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执政67年,这位活了91岁法老的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最后的强盛年代,兴建了大量宏伟建筑如著名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等。

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约前1386年-1353年在位)石雕像(见 下图),原为一尊带有上下埃及双冠的巨型全身雕像,从图中他的一只左臂就能想见其雕像的巨大 。但不知为何石雕像头部没有雕刻左耳?也不象是破损了。他的统治时期被视为古埃及新王朝巅峰时期,大力发展外交,巩固国际地位,还建设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如位于卢克索的阿蒙神庙和他自己的“万寿庙”。

四个长着狮头人身的赛克迈特女神像(见下图),与狮身人面像正好相反。赛克迈特是古埃及的战争和破坏女神。几位小学生正在听博物馆专业老师上课。

巨大的阿蒙神是太阳神,前面端立着一尊渺小的法老,象征着王权神授。

这只线条优美、光滑发光的“猫女神”青铜像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粉丝,它是猫,更是神。传说古埃及王朝有一位守护家庭的美丽女神贝斯特,当夜色降临、月亮升起时,她便会化作猫在人间游走,舒展着身躯,敏捷地跳跃,眼睛犹如或圆或缺的月亮闪闪发光。古埃及人把猫奉为贝斯特女神的化身,这尊大约公元前七世纪至四世纪的青铜像,出土于埃及古代大型墓地萨卡拉(见下图)。显得格外尊贵和与众不同的是,这只“女神”佩戴着金耳环和鼻环,脖子上挂着银项圈和护身符(护身符上是乌加特之眼,用于祈求保护和治愈),头顶上和护身符下各有一个圣甲虫(用于祈求助佑新生),设计精美,极尽奢华。

不仅在“猫女神”身上有精致的青铜圣甲虫,还有巨大的石质圣甲虫。这只圣甲虫石雕制作于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的托勒密时期,圣甲虫即凯普里神,被看作太阳神黎明时的形象。

在埃及馆中,还陈列着一些巨大的石雕,似乎是和古埃及文明有一些关联的古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

下面这两对大型人面兽身雕塑为什么都长着五条腿呢?是古人当时还不知道绘画的立体透视效果,还是另有什么其它的考虑呢?

走出埃及馆展陈巨大雕塑展品的展区,来到另一个存放大量的埃及法老棺材、木乃伊以及陪葬品等的展区。这个展区温度有点低,感觉阴森森、凉飕飕的。一座刻满象形文字的墓室大门:

法老木乃伊、动物木乃伊、人形棺材以及各种陪葬品:

色彩丰富鲜艳的埃及壁画,人物绘画多为侧脸侧身、平面化的表现手法,一般在神庙、墓穴中可以见到它们,通常描绘了生活日常、祭祀场面、战争……

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亚尼的死者之书》,是距今3200年前画在莎草纸上的画。这幅画作为陪葬品放在亚尼的墓中,全长24公尺,用长达60章的篇幅,描绘死者在来世获得永生所需的咒文和约定事项。收藏家佛里斯班士于1887年在尼罗河中卢克索西岸的墓室中发现,是众多以草纸记录的《死者之书》中保存最好、最出色的,堪称古埃及美术中的极致作品。

使用莎草描绘的图案和象形文字:

还有大量镌刻着象形文字、地图的石片石块,如同放在书架上的一本本石书:

我曾于2005年参观过吉萨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卢克索神庙、帝王谷等古迹,为埃及国家博物馆内拥挤不堪、简单码堆的海量文物,无法科学布局、陈列展示而感到惋惜,已知埃及国家博物馆建成了新馆,一定会让珍贵文物得到更好展示和科学保管。

最近,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重磅开幕,近800件来自埃及国家和地方博物馆的文物将在此展陈15个月,这是一次与古埃及文物近距离欣赏的极好机会,加上是全中文介绍展品,一定会让观众观展感受更直接、更准确。抓紧订票吧!

古 希 腊 馆

今年初在希腊雅典卫城参观时,看着断壁残垣、空空荡荡、只剩下46根多立克式列柱的帕特农神庙(见下图),不禁发问:神庙里的雕塑和浮雕都去哪儿啦?导游答曰:大部分在大英博物馆,小部分在卫城博物馆。这次来大英博物馆,特别想看著名的帕特农神庙里的雕塑和浮雕到底长啥样?

进入古希腊馆,首先遇见的是大英博物馆里的最美神庙——海仙女神庙(Nereid Monument),一座完整的、小巧的希腊神庙。这座海仙女神庙其实是一座希腊时期的贵族古墓,神庙上放有数尊希腊神话中海神尼利亚的女儿海仙女的雕像而得名,建于公元前390-380年代,位于古希腊Arbinas时期利西亚的都城桑索斯,现在地中海沿岸土耳其西南境内。

这座古墓一直不为人知,直到1838年被英国人查尔斯·费罗旅行时发现了这座已坍塌的古墓遗址土耳其当局同意发掘后才为世人所知。1843-1844年冬天,费罗和团队将这些文物带回了大英博物馆。

看见这座精致的希腊神庙,不由地想起了1945年成立、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标识,一座由三层底座、六根立柱支撑着三角形屋顶的抽象的希腊式神庙

帕特农神庙修建于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间,坐西向东屹立在雅典卫城山上核心建筑群的中心,用于奉城市守护神智慧女神雅典娜。建筑群规模之宏大,装饰之奢华,展现了这座城市在其鼎盛时期的实力和财富。1687年的一次战火,帕特农神庙因遭遇炸弹爆炸而毁坏严重。

当时希腊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正与拿破伦打仗,根本无意无力保护这些古物,并急于希望获得英国财力支持。于是,英国艾尔金家族第七世伯爵花费约7万英镑,购买了战火严重毁坏的帕特农神庙的部分残存构件从1801年7月31日起到1812年,陆续将帕特农神庙的长160米爱奥尼亚风格浮雕中的约75米、92个柱间浮雕墙中的15个、56块中楣、17个真人大小的大理石雕塑、6个女像柱的1个、13个头部大理石雕像以及其他碎件,装船运回英国。


1816年,英国议会同意以总价3.5英镑价格购买这批艺术品,命名为"尔金大理石",在大英博物馆以杜维恩勋爵命名的新展厅中向公众展示。


在这个巨大而空旷的杜维恩勋爵展厅,终于见到了帕特农神庙的大部分雕塑和浮雕残件。

《命运三女神》是菲迪亚斯设计的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拉克西斯和克洛斯的一组精美雕塑,原在帕特农神庙东侧的三角形门楣上。

三位女神穿着质地轻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繁复,人体曲线优美,让人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几乎忘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

另一组雕塑以酒神狄奥尼索斯为中心,他斜靠在岩石上,消失的右手可能端着一只酒杯,身下应该垫着某种动物皮毛。酒神身后坐着的女神是冥后珀尔塞福涅、农神得墨忒尔,站着的女神是司掌青春的赫柏。

这是月亮女神塞琳娜战车上的一具马头,这匹战马或许已经厌倦了一夜的劳作,眼睛凸出,鼻孔张开,嘴巴张大,皮肤紧绷在大颧骨上。

相信很多疲惫和超卷的当下人,会和这匹战马产生共鸣。

原在帕特农神庙南侧横楣上的一组浮雕:描绘的是雅典每四年举行一次的“泛雅典娜节”游行庆祝活动盛况在游行队伍里,可以看见把编织的精美衣袍献给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老百姓,可以看见希腊众神、祭司、骑士等,还有赫拉、宙斯和驾着马车飞驰的胜利女神。

这是帕特农神庙柱间壁上的浮雕,描绘了人马族 (人首马身)与拉庇泰人(来自神话中希腊北部部落) 的战斗场景人马族布满皱纹的鼻子和露出的牙齿,展现出痛苦和暴怒的表情。

希腊政府一再要求归还这批珍贵的帕特农神庙的古代大理石雕塑和浮雕,但遭到历届英国政府的拒绝。2024年2月17日,大英博物馆在陈列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展厅举办了一场具有希腊元素的时装秀,希腊有关政府部门批评大英博物馆展览环境日益恶化,不仅毫不尊重古希腊文物,还无视这些文物所传递的文化艺术价值,并再次希望帕特农神庙石雕早日回归希腊。


 罗 马 馆


荣耀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这句话绝佳地概括了两个文明的精髓与风格。


这是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古罗马雕像,称为Lely 的维纳斯(见下图)。她身材高大健硕,姿态和谐优美,富有舞乐动感,充满艺术魅力。我目测她的身高在2米以上。


爱神在希腊神话中称为阿芙罗狄蒂,在罗马神话中称为维纳斯,在希腊、罗马各处都有爱神雕像。巴黎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断臂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维纳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大理石雕像,就出自古希腊雕刻家亚历山德罗斯之手,创作于公元前150年左右。1820年2月,《断臂维纳斯》在爱琴海米洛斯岛上被一位农夫挖到,雕像在中世纪捣毁偶像运动中被埋入地下,发现时已断成上、下两截。


23号展厅古罗马雕像馆,是一个开放式的过厅,连通亚述、埃及、希腊各展馆,真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意味着古罗马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心。


展厅中央是爱神阿芙罗狄蒂的半蹲雕像,因为是罗马复刻版(最初原版来自希腊),因此也叫半蹲的爱神维纳斯这尊一米多高的爱神维纳斯,正半在水缸边洗浴。


23号展厅还有一件重量级展品是阿波罗持琴雕像(见 下图)。阿波罗是在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唯一同名的太阳神,也是艺术之神,掌管音乐、歌曲、舞蹈和诗歌,是弦乐的发明者。这尊雕像是英国考古队在北非利比亞阿波罗神殿发现的,发现时是100多块散落的碎片,手臂最后也没找到。


罗马神话源于希腊神话,在传承基础上也有创新。本着言简意赅、实用好记的原则,罗马人给众神都改了名,如维纳斯对应希腊神话的阿芙罗狄蒂,丘比特对应希腊神话的厄洛斯。从11-22号展厅古希腊馆这一路上,没有见过全裸女性雕像,古希腊全裸雕像都是男性,到了罗马馆逐渐流行雕刻裸女,意味着古罗马文化更开放、更平等。相比之下,古希腊雕塑更追求理想主义的完美,古罗马雕塑更注重实用主义的写实,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持续影响着欧洲乃至世界艺术。


我们穿过几个展厅,最后来到南太平洋上的智利复活节岛的巨型摩艾石像前。


不知不觉间,三个小时的预约参观时间已大大超时,手机相机里已收进了上千张美图。免费参观,随意拍照,个别文物甚至还可以无障碍接触抚摸。历史的沧桑感,文物的残缺美,文化的影响力,我们在此上了一堂十分厚重的历史、人文、艺术的实景大课。


最后,中文专业讲解员给大家出了一个思考题:文物的占有和文物的保存,哪一个更重要?





        关于作者

  眭平,女,1961年8月生,江苏丹阳人。江苏省督学,江苏省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原二级巡视员。

八月桂花香2021
平心一言 乐游山水 文博观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