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刘老实第四次撰写关于每日优鲜的文章了!作为即时零售行业的的先驱,它的贡献不可磨灭,同时,它的问题也值得每一个从业者反思和警醒!
每日优鲜,曾是即时零售行业一颗耀眼的明星。它以创新的前置仓模式为刃,资本为帆,迅速在市场中开辟出一片天地,承载着消费者对生鲜便捷购买的期待和资本对新商业模式盈利的热望。
然而,如今它却如流星般陨落,在商业舞台上留下一道黯淡的轨迹,而这一悲剧的根源之一,正是那批被诟病的“伪高管”。
管理届有一句名句,刘老实觉得很有意思,这句话是“问题出在前三排,根源就在主席台”!
每日优鲜创立初期,前置仓模式无疑是其最锋利的武器。它将商品提前布局在贴近消费者的位置,如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埋下生鲜宝藏,一旦下单,快速配送上门,完美契合了现代消费者对生鲜即时性的迫切需求。
这一模式的成功,让每日优鲜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也让资本如潮水般涌来,推动着它一路狂奔。但就在这看似一帆风顺的发展背后,隐患却悄然滋生,而高管团队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谓“伪高管”,就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瓶。他们看似有着光鲜亮丽的履历和高高在上的职位,却在实际的商业运作中暴露出致命的缺陷。
这些人对生鲜行业的理解浮于表面,他们或许知晓一些商业理论,或者在其他不相关领域有过经验,但这些远远不足以应对生鲜电商这一复杂且特殊的行业挑战。
生鲜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既要有传统零售业对商品品质和供应链的严格把控,又要具备互联网电商的高效运营和创新能力,而“伪高管”们恰恰在这两方面都未能交上合格的答卷。
从战略决策维度审视,每日优鲜高管们的失误堪称灾难。前置仓模式初战告捷后,他们被短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深耕细作这一核心模式,反而急于多元化扩张。
以“每日拼拼”社区团购项目为例,这一决策看似是顺应市场潮流,实则是盲目跟风。高管们没有深入研究社区团购与前置仓模式的融合点,没有考虑两者在供应链、运营成本和用户群体等方面的差异。在没有建立起独立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导致成本失控。
这种缺乏深度市场调研和战略规划的决策,让公司陷入了多线作战的泥沼,资金和资源被大量分散,前置仓这一核心业务的优势也在无暇顾及中逐渐丧失。
供应链管理本应是生鲜电商的生命线,而每日优鲜的高管们却在这里失守。生鲜商品的特性决定了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准无误。
在采购环节,没有严格的供应商筛选机制,就如同为商品质量问题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一些供应商为了追求利润,提供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而高管们对此缺乏有效监管,使得问题商品流入市场,损害了用户体验和品牌声誉。
在仓储环节,对温度、湿度等关键环境因素的控制不力,导致生鲜损耗率居高不下。这不仅是对成本的巨大浪费,更是对资源的亵渎。
配送环节同样问题重重,不合理的配送路线规划和配送时间安排,使得配送效率低下,原本承诺的快速配送优势大打折扣,用户的满意度直线下降。
团队管理的混乱也是“伪高管”们的“杰作”。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宛如一团乱麻,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各自为政又相互冲突。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这种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作,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断失真和延误,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的荒谬情况。
更糟糕的是,对员工的激励机制犹如一潭死水,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员工就像失去动力的齿轮,在低效的运转中逐渐磨损。
在公司发展后期,大量员工离职,这不仅是人员的流失,更是公司灵魂的抽离,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摇摇欲坠。
财务管理则是压垮每日优鲜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高管们难辞其咎。前置仓模式本身是资本密集型的商业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转。然而,高管们在扩张过程中,完全没有成本控制的意识。
他们就像失控的舵手,任由开支不断膨胀,仓库建设成本、设备采购成本、人员成本等如脱缰之马,一发不可收拾。
同时,公司在融资策略上存在严重问题,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却忽视了自身盈利能力的建设。当资本寒冬来临,外部资金断流,公司的资金链瞬间断裂,曾经的辉煌大厦轰然倒塌。
每日优鲜的没落是一部深刻的商业悲剧,它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企业管理中“伪高管”问题的严重性。这些“伪高管”就像蛀虫,从内部侵蚀着企业的根基。
他们的存在警示着其他企业,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不能被表面的光环所迷惑,要建立起真正专业、有能力、有担当的高管团队。
这样的团队要深入了解行业本质,要有清晰而长远的战略眼光,要在供应链、团队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关键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避免重蹈每日优鲜的覆辙,在商业的长河中稳健前行。
否则,无论多么创新的模式,多么雄厚的资本,都可能在“伪高管”们的折腾下化为泡影,成为商业史上的一声叹息。
撰文:刘老实
排版:柯不楠
校对:十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