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悟13:还些哪些人间清醒的高手所应具备的思维认知

创业   2024-07-08 08:30   日本  

昨天写到了区分目的与手段,是高手的必备思维之一,《晨悟12:区分目的与手段,是认知高手的核心思维》,那究竟还有哪些思维是高手具备的呢?

开始之前,我先谈谈思维模型这件事。

我认为,真正人间清醒的高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比别人多快好省的解决问题,而是在于面对任何熟悉的或不熟悉的环境与问题,他们总能找到解决办法。而这个的关键,就在于思维模型。

读书也好、学习也好,都只是增量信息,而唯有通过不断思考与实践,才能够让我们的思维大模型变得更加强大,适应性更强。

类似的思维模型有很多,但它们的基础,都是来自于那些基石性的思维认知,比如,除了目的VS.手段外,还有以下这三个:

1. 事实 VS. 观点:事实是指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反复被验证真伪的客观事物,通常是数字、时间、被媒介记录无法篡改的,类似于法庭上的证据。而观点是基于主观感受的描述,比如善恶、好坏、美丑、喜欢厌恶等,这些是无法被验证,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实生活中很多无效的争吵,都是基于观点,而非事实,所以很多教授沟通的书,都是先从区分事实与观点(感受)开始。只有回归到事实,这个可以被验证真伪的客观,我们的讨论、争执才可能有一个沟通的基础。基于这个思维认知,可以衍生出很多相关的思维方法,比如:理性VS.感性,客观VS.主观,行为(论迹)VS.意愿(论心)等等。

2. 能改变的 VS. 不能改变的。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你无法改变的东西,比如客观事实,但也有些你可以改变的东西,比如你的心情,你的认知,通常来讲,属于外部的、客观的规律与事物,或者是属于他的人东西,是不太容易能改变的,而属于内在的、主观的观点与认知,是容易改变的。

所以现在流行的斯多葛主义,就主张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然后有智慧区分二者。很多战略分析、决策分析的框架,都是将影响战略和决策的关键因素识别出来后,判断其是否能改变,采取类似的可控的VS.不可控的方式分析

3. 知道的VS.与做到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与行的辩证思维,知易行难,知难行易,反映的都知道与做到之间的不一致。现实中,其实还有一个逻辑相关的问题,即究竟是因为知道所以才做到,还是因为做到了,所以才知道?

但无论是哪个逻辑,至少说明一点,即知道与做到之间,并不是等价,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也不等于知道,这样就避免对于读书人而言,以为自己知道的多了,就能够做到这些。而对于哪些经验丰富的人,并不是你做到了,就真的懂了,也许换一个环境做同样的事,你未必能够继续成功。

其他的思维认知:

关于类似的辩证法的基石性思维认知还有很多,我会慢慢地梳理,结合职场上的问题,一一讲述。把这些问题,搞明白搞清楚了,对于成长与成功的认知,也就会上一个台阶。

这些思维认知有:喜欢VS.擅长,努力VS.用心,信号VS.噪声,运气VS.实力,必然vs.偶然,确定性vs.不确定性,人品vs.能力,直接vs.间接,过程vs.结果,成长vs.成功,物质vs.精神,多巴胺vs.内啡肽,形式vs.内容,趋势vs.周期,开局vs.终局,本色vs.角色,主观vs.客观,虚拟的vs.实体的,可证伪vs.不可证伪,输入vs.输出,海绵vs.淘金,主动vs.被动,先天vs.后天,过去vs.未来,主要矛盾vs.非主要矛盾,关键因素vs.非关键因素,应该的vs.能够的,有趣vs.有用,真诚vs.真实,Live by Design VS. Live by Default,设计人生VS.随大流人生,本色VS.角色,自在VS.自律,生产VS.消费,增量VS.存量,新VS.老,当下VS.未来,瞄准 VS. 开枪,准备 VS. 行动,绝对与相对,速度与精度,面子VS.里子,表象vs.真相,真实VS.真相,主义VS.生意,模糊VS.精确,问号VS.句号,指南针VS.地图,终点叙事VS.起点叙事,摩擦性VS.结构性。

这些思维认知里,有很多是类似与相同的,只不过在表述方式上略有不同,我整理了一个牛人100+的思维进化模型,未来将逐一和大家好好聊聊。


秋哥谈职场
萤火虫书友会创始人,HRD出身的知识捕手,专注个人成长、职场发展和家庭幸福的图书、课程与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