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专题报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走进中电光谷(II)

企业   2024-11-05 17:00   湖北  

11月4-5日,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头条推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湖北篇”,报道组深入荆楚大地,了解和反映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情况。在武汉调研期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中电光谷园区,走访调研达梦数据库、依迅北斗、西门子赋能中心、零度资本等产业链生态链企业,见证“荆”彩“聚”变、要素向“新”的探索与实践。报道分上下两篇,本篇为《“荆”彩“聚”变》报道全文

古往今来,这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演绎了无数传奇故事。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吹拂荆楚大地,摆在湖北人面前的挑战依然很多。如何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新高地、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绕不开的时代命题。
湖北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分类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精彩展现。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来到湖北调研采访,见证了这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  

01
新质生产力脱颖而出
九月的荆楚大地,沃野流金,五谷飘香,丰收在望。本报湖北调研组一行深入基层一线,马不停蹄地走访园区、调研企业,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交流,看到湖北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
创新潮涌,“荆”彩纷呈。近年来,湖北创造了多项全国乃至全球纪录,包括首套国产化数控激光切割机、全球首款通导遥多功能融合芯片、全球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全球首台数智融合脑出血智能微创手术机器人、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全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2.0”问世……这些成就不仅显示了湖北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汽车、冶金、化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支撑起湖北工业的脊梁。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湖北也勇立潮头、不甘落后。调研组了解到,虽然湖北产业门类齐全,但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并存,低端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困扰着当地发展。
但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湖北产业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逐渐脱颖而出。
以“中国车谷”为例,近年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中国车谷”中心目标,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突破性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打造出岚图汽车、猛士科技、东风奕派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已试运行,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展现,“中国车谷”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高地之一。
2015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曾到东风汽车调研,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还缺乏技术上过硬的产品,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才一二百公里,猛士科技也还没有诞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次,当记者再次走进“中国车谷”,有耳目一新之感。猛士科技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王国进告诉本报湖北调研组,纯电版“猛士917”一次充电可以行驶505公里,增程版续航里程可达到1026公里,拥有450项发明专利。这款产品不仅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在智能化等性能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中国高端越野车的空白。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光谷”也是湖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到“中国光谷”考察。2022年6月28日,他第三次来到光谷。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光谷人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近年来,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如今,“中国光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形成了以“光芯屏端网”为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全速迈向“世界光谷”。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湖北在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焕新蝶变的同时,算力与大数据、卫星导航等新兴产业也加速成长。据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介绍,目前,湖北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和北斗五大优势产业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的六成以上。而在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10个新兴特色产业方面,已培育出集成电路芯片等重要成果。
今年前三季度,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1%,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5.6%,高于全国35.1个百分点。其中,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迸发的新质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钢铁产业转向高端化、化工产业转向精细化、汽车产业转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等。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02
如何转化资源优势
楚天辽阔,新风激荡。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北享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这里不仅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立规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考察湖北并参加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审议,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重大使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强调,全省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湖北省省长王忠林也下了动员令,要加快把湖北建成科技强国重要战略支点,全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新兴产业创新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靠无中生有,更不能盲目发展。在孝感市调研采访时,该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孝感制造业占比较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才能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基于这样的考虑,孝感市提出了加快构建华中地区重要商贸物流基地、武汉都市圈科技转化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武汉都市圈休闲旅游康养基地、华中地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定位,奋力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制造业是湖北传统优势产业,如何将传统制造业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带着这样的问题,调研组在孝感高新区和谷城县找到了答案。在新型工业化理念的指引下、工业强市和工业强县政策的推动下,当地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设备、技术、工艺更新,以及数字化、低碳化改造等方式,让制造业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企业效率、效益得到提高。
数年前,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曾走进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这是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旗下的一家高科技国有企业,其研发的国际领先的大型装载运输设备是在扎实的国防工业技术基础上厚积薄发形成的创新成果。通过“军转民”“军民融合”,依托当地国防工业优势资源促进成果转化,也是湖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之一。
从全省来看,湖北选择了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及十七个千亿级产业为基础和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高位推进机制,狠抓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链群协同发展。
湖北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首个专门针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省级方案。《意见》强调,要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擦亮新质生产力鲜明底色。近年来,湖北狠抓“长江大保护”不放松,关停了不少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意见》提出,以“用”为导向,搭建科创供应链平台,以需定研、以研促产,加速科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激活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同时,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
如何进一步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也是湖北面临的新课题。作为科教大省,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有“两院”院士80多位,高等院校100多所、在校大学生200万人,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人,有8个大科学装置、477家新型研发机构,科创平台矩阵、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条件居全国第一方阵,初步形成了全链条融合创新、多要素协同配合、全方位开放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这为湖北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较强的技术人才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据库领域,IBM、甲骨文等国外巨头曾“一统天下”。从华中理工大学达梦数据库与多媒体研究所走出的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通过40多年披荆斩棘,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拥有核心技术并走向世界的国产数据库和大数据企业之一。
“目前,国内数据库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达梦副总经理刘志红对本报湖北调研组介绍说,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无论是金融、能源,还是交通,每个行业的发展都建立在庞大复杂的数据基础之上,基础数据库软件属于核心关键技术,其安全性、重要性不亚于芯片,必须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晓白认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具有数量较多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实验室。这些年,湖北十分重视将科技资源和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这也成为湖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掌握核心技术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湖北产业基础好、工业门类齐全,而达梦的实践,则为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很好的示范与启示。  

03
打造万亿级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撑,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湖北省省会的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史上口口相传:“货到汉口活。”人聚财兴,人去财散。有人才有消费,有人气才好经商,有人发展动力才足。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2017年,武汉在全国率先提出留下百万大学生,力争扭转人才外流的局面。7年间,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已超过200万人。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潮起正是扬帆时。湖北人才济济,并且还在大力吸引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当前,湖北各地正通过持续激活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等方式,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分类施策的策略,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在传统产业方面,在医药、汽车、化工等产业上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实施技改提能,推动产业链延伸和完善,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在新兴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在未来产业方面,主要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包括数字制造技术、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6G、新型计算、虚拟现实、氢能、新型储能、空天与低空利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细分领域。
根据《湖北省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26年,湖北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产业总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到2035年,未来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总体规模达到万亿级。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发展起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组在演示现场看到,通过依迅北斗高精度农机自动驾驶终端,作业精度每百米误差仅2厘米,可以实现耕、种、管、收、储全环节“无人化”作业。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农业、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不仅成本降低,而且更精准高效。公司凭借技术研发优势驶入发展“快车道”,成长为东湖高新区北斗产业的“链主”企业,助力培育北斗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湖北,像依迅北斗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而中电光谷作为湖北成长起来的产业园区运营商,不仅引入和培育了依迅北斗这样的企业,还探索出了一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中电光谷秉承“一城一法”和“多元共生”理念,践行“系统规划”“综合运营”和“敏捷定制”等园区方法论,通过整合资源和引入耐心资本,探索新时代产业组织“平台赋能”机制,打造产业经济增长极,已从武汉走向全国,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速打造新质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就像核聚变可以释放巨大能量一样,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一个聚变的过程,需要企业、政府和产业园区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支持,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政产学研金用服”协同融合,集聚各种优质资源,做优发展生态。

(调研组成员:周雪松、郭锦辉、魏昊星,本文执笔:周雪松)


来源 / 中国经济时报
责编 / 张漫锐

中电光谷
中电光谷(股份代码00798.HK)是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产业园区运营集团。第一大股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骨干企业)。代表项目: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武汉创意天地、光谷生物城、未来科技城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