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葛兰素史克(GSK)中国宣布,前礼来中国跨生化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傅祁越将加入GSK中国特药事业部,担任副总裁及抗感染负责人。傅祁越将直接向GSK中国特药业务负责人张宁汇报工作。
傅祁越拥有丰富的跨国药企工作经验。在加入GSK之前,她曾在默沙东、拜耳等多家跨国药企任职,并在礼来中国担任多个高管职位。加入GSK后,傅祁越将全面负责抗感染领域艾滋病和肝炎产品组的业务运营,并推动新品长效HIV暴露前预防药物艾普特的加速上市。傅祁越的加入,是跨国药企在华人事变动的缩影。近年来,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人事变动频繁,也反映了其在华业务策略的不断调整。据“思齐圈”观察,跨国药企在华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动,往往伴随着业务架构的调整和战略方向的微调。例如,赛诺菲将多款产品在中国的销售转移给本土药企上药控股;罗氏将部分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与分销业务委托给了国内医药分销商国药集团,并据此进行了销售团队的精简与优化;辉瑞中国疫苗线解散;山德士中国整体打包出售给爱施健。这些变化表明,跨国药企正在重塑中国战略,通过人事变动和业务架构调整更高效地适应中国市场。与高管离职潮相伴的是业务架构调整和战略转型。近年来,多家药企进行了业务架构调整,包括拆分事业部、成立新部门、整合内部资源等。“思齐圈”了解到,阿斯利康中国在近年来进行了多次业务架构调整,2022年,阿斯利康中国将呼吸及自体免疫事业部、消化与呼吸雾化事业部合并,成立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2023年,阿斯利康中国又将该事业部拆分为两大事业部,以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此外,辉瑞中国也进行了业务架构调整和成本调整计划。2023年底,辉瑞中国解散了疫苗业务部门,将其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疫苗)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进口、分销和推广工作交由上海医药旗下的科园贸易代理。这些调整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反映了其在不同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和资源配置。跨国药企在华业务架构的调整,不仅是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更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据“思齐圈”观察,部分跨国药企通过“收缩”战略,优化在华业务线。例如,辉瑞等跨国药企通过调整商业化策略,与本土企业展开更广泛的合作,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也有跨国药企选择“扩张”战略,持续增加在华投入;阿斯利康在青岛投资7亿美元建厂,推动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项目落地,并在无锡增资近4亿美元建设小分子药物新工厂;诺华则在中国设立核药基地,并收购信瑞诺医药,强化肾病布局。跨国药企的业务架构调整,体现了企业在风险规避与机会导向之间的博弈。在疫情前,多数跨国药企采取“机会导向型”思维,积极加码中国市场;而疫情后,一些企业开始采取“风险规避型”思维,更加注重评估潜在的风险和影响。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也影响了跨国药企在华的业务布局和战略选择。
点击下面,关注新康界,获取更多热点分析/行研报告/蓝皮书。◆新康界广泛征集投稿,内容可涉及医药政策、研发动向、资本市场等产业相关话题,投稿请发送至(hejing@sinohealth.cn),请注明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转载开白,请联系18823242014(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