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雄才大略,朱元璋为什么不让他当太子?这得说说皇帝的想法

文化   历史   2024-10-20 18:43   湖南  

皇帝在挑选自己的继位人选时,常常会选择与自己特质相同的作为储君,历史上我们知道的朱元璋气质应该是非常明显,一统天下颇具霸气又深谙君臣之术的君主,绝对不优柔寡断唯唯诺诺,与后来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可以说是大相径庭,相比之下他的儿子朱棣(燕王)可以说跟朱元璋就有几分相似,武力几乎已经点满,智力也是一绝,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建文帝,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
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怎么看朱棣都吊打朱允炆,很多朋友也都依此发出了疑问:“朱棣文武双全能力出众,朱元璋为什么不让他做太子,反而选择了平庸软弱的朱允炆呢?”
小岩今天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开国君主挑选储君的时候,反而往往会选上跟自己特质不同的人作为储君。
而且,在清朝秘密立储制度出现之前,皇帝们第一个要维护的要素是立嫡立长的概念。
为什么皇帝们都要立嫡立长呢?如果嫡长子不是诸皇子里面最有才干的,那对国家不是非最佳解吗?
政治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提到能力与才干,但问题是,能力、才干评量的标准是什么?
这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例如说,假想今天皇帝召开一场议政会议,要大臣们评议各个皇子的才干高低。
到时候岂不是各皇子皆有拥趸,最后各自回府纠众打内战?最后“择贤而立”绝对会变成“强者胜出”,而好不容易搞起的国家体制经过一代人的内战,肯定会搞得破破烂烂的。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兄弟阋墙、大动干戈的情况出现,皇帝们在挑选储君的时候往往必须纳入那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选拔标准。而立嫡立长自然是最符合这个逻辑的。只要皇帝早立正室,而正室早生子嗣;正室无子嗣时,生出最长皇子的皇妃便会被提拔上来当皇贵妃。
这样继承序列早定,除非有人违逆这条“成宪/祖宗之法”,不然皇子、群臣根本没有什么话可以多讲。
皇帝们其次考虑的,便是国家体制的稳定与平衡的概念。
在一个越成熟的政治体制里面,皇权的成分愈低,而文官集团的发言权愈高。甚至以明朝为例,皇权毫无发挥的时候,反而是史家评为“清平之治”的时候。例如明孝宗,后世史家都称他是个好皇帝,但是仔细把实录摊开来看,他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内阁说啥他就办啥,橡皮图章而已。而若有那种想找找存在感,想干点什么的皇帝,像明武宗,反而被评为桀骜不驯的昏君。
一个开国君主建立的国家体制越完整,越不希望后人改动它。所以英明神武的开国君主,反而会挑上谨小慎微的第二代来继承。甚至,有时候连“皇孙”都被纳入考量之内,希望这个稳定的状态可以跨代遗传下去。
又,开国君主也往往很清楚自己施政的弱点是什么。例如康熙皇帝的晚年,国内贪腐横行。康熙自己很清楚,如果再给一个像自己这么“仁”的皇帝,说穿了就是雄才大略但是不注意吏治小节的皇帝,那清朝的文治根基势必要动摇。是以会有寄望无背景、无包袱的皇四子(雍正)接班的可能性。
综合上面两个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德川家康。日本深受中国封建制度的影响,德川家康在日本战国三雄里面,算是后嗣最发达的。如不计入罪死的松平信康,结城秀康、松平忠吉,也都被认为是气量不逊于天下大名的佼佼者。但是为什么德川家康会挑上一个没有战争才能的德川秀忠当二代将军呢?
首先德川秀忠是嫡长子。自从德川家康的正室筑山殿因罪被幽禁后,另一个侧室西乡局被视为后宫里的领导。所以她生出来的长子德川秀忠也被立为嫡长子,甚至一出生就被赋予“竹千代”的乳名,等于是被确立为嗣君的地位。相对来说,出身不如德川秀忠的德川秀康,则是早早就被放出丰臣家当人质养子,等于排除了他与德川秀忠竞争地位的可能性。
相对于德川秀康与松平忠吉的勇武,德川秀忠并无打仗的能力,但是德川家康看中德川秀忠与三河家臣团普遍拥有良好的关系,而且在小事情上一丝不苟。
事实上,德川秀忠作为战国大名,战斗力是不怎么样的,但是在政治与法制上面的能力,甚至是超过了德川家康。后来成为武家社会基石的《武家诸法度》、《公家诸法度》也都是德川秀忠亲自参与起草的。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这个平庸、文弱的皇孙为帝,就容易理解了。深谙君臣之术的朱元璋选择的是维护立嫡立长的成宪制度,他考虑的是国家体制的长久与稳定,能力自然不是他优先考虑的,这里除了他想要江山永传的私心之外,他还深刻地知道,好的制度下的君主的能力其实不是那么重要,制度的稳定与平衡才对国家最有帮助,不是每个后代都能有朱棣这样的资质的。
(完)
推荐阅读:乞丐皇帝朱元璋,打破了无良教育机构的起跑线逻辑
朱元璋到底有没有迁都的计划?
曹雪芹用贾敬之死影射雍正?曹家与雍正又有什么仇怨?
考不上科举的人才是人世间的大多数,那这些落榜的人有何出路呢?
明朝失败的总记录——《万历十五年》

红小岩谈古论今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