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系列学术活动(专博系列)
——经典电影作品分析
9月6日下午三点,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系列学术活动暨专博系列第一期经典电影作品分析会于第三教学楼二楼谢晋剧场顺利召开。本期经典电影作品分析会由2024级专业博士研究生陈睿菁主讲,主题为《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在电影剧作中的运用——以<寄生虫>为例》,特邀王艳云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以及2024级专业博士研究生侯竺沅作为与谈人,共同引领电影剧作探讨,为本次活动增添了更多思想碰撞与灵感交流的机会。
本次经典电影作品分析会主讲人首先运用悉德·菲尔德的长篇电影“三幕式结构”进行了引入,指出“结构”对于长篇电影剧本尤为重要,好的结构如同剧本的脊柱、基础和无形的凝合剂,与情节和人物紧密交织血肉相连。其次主讲人指出了布莱克·斯奈德的“十五节拍”正是基于“三幕式”,在剧作结构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拆解。随后针对“十五节拍”在《寄生虫》中所对应的剧本巧思展开对于该片剧作的详尽分析。主讲人聚焦了该片“开场画面”如何有效地奠定故事的基调、情绪、类型和规模,同时高效地在五分钟内描述故事环境、背景、人物入场等。“阐明主题”部分如何通过“带来财运的石头”巧妙地暗示出主人公渴望跨越阶级的决心。第二幕中的“B故事”如何通过设置基宇与多蕙的“爱情故事”缓和主线剧情转幕所带来的突兀感,并最终与主线故事融合,让基宇被多蕙“启发”,进而推动基宇作为主人公做出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决定。主讲人还重点强调了“中点”处编剧呈现的基宇一家好像成为了富人其实是一种“伪胜利”,意在通过剧本后续反派的逼近,最终一步步将主人公推向深渊(地下室被淹没),从而营造出强烈的反差感,影片后半部分用荒诞而悲情的故事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最后主讲人通过分析对比该片“开场画面”与“终场画面”的异同,指出这一对比往往表明了剧本中包含的情绪波动是否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变化。
与谈人侯竺沅同学也从该片主题与社会意义的角度展开了讨论,指出奉俊昊导演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展现了无法消弭的贫富差距与阶层问题,认为这一社会问题的全球性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并延展了该导演其他作品进行了整体性探讨。
特邀嘉宾王艳云副教授对于这次学术活动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与总结:首先肯定了主讲人运用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分析《寄生虫》剧作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分析了《寄生虫》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成功的原因,同时辩证看待该片剧作中被过分放大的穷人的“恶”可能导致的社会反响。王艳云副教授还在剧作层面对比了《寄生虫》与《小偷家族》两部金棕榈奖作品在对于社会底层人民呈现手法上的差异性,运用“恶”与“强悍”两个关键词总结《寄生虫》对于穷人的描绘,进而引发了同学们对于创作中如何把握道德观与价值观问题的思考。在老师与同学们热烈的交流与探讨中,本次学术活动圆满结束。
撰稿:陈睿菁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