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系列学术活动——第34期读书交流会圆满落幕

教育   2024-12-05 10:05   上海  


 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系列学术活动——读书交流会

    2024年11月29日,一场关于传统中国画家生活与工作的读书会活动在谢晋剧场开展。本次读书会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博导、文化部一级美术师李采姣老师作为特邀嘉宾。本次读书会的主题围绕高居翰教授的著作《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展开,深入探讨了17世纪中国画家们的艺术生涯与社会背景。

    高居翰教授是当今国际公认的中国艺术史权威学者,以其对中国绘画的深入研究而广受赞誉,尤其被誉为最了解17世纪中国绘画的美国人。他的著作《画家生涯》不仅为读者揭开了古代中国画家们神秘的面纱,还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独到的分析,还原了那个时代画家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和艺术创作背景。

    读书会伊始,付静同学从中国画家的“业余精神”、传统的画作售卖方式,以及收藏活动、造假文化等视角介绍了《画家生涯》一书的主要内容。随后,李采姣教授分享了她对高居翰学术研究的理解和看法。李教授指出,高居翰的研究不仅在于他对画作的精湛解读,更在于他通过画作去探究画家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和职业身份,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绘画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对于汉学家的观点也不能全盘接受。

    在互动环节,关于书中高居翰对郑板桥的评价,李采姣教授提出质疑;书中高居翰提到郑板桥,一年能挣 1000 多两银子,而当时基层官员一年的俸禄只有 100两,当然,这只是他们的基本收入。按郑板桥自己的标价,中等尺幅的作品是4两银子一幅,这样一算,他一年就要卖 250 幅画,相当于一两天就得画一幅。所以,市场其实也会改变画家的创作方式和内容,即画家想挣得多,就得高产,而画竹子似乎是高产的一种方式。李采姣教授并结合自己的绘画经验,进一步阐释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和价值。她提到,有些写意画虽然看起来绘画的过程非常快,但这并不代表画家可以批量生产,另外从史料记载中,也可以看出郑板桥对于竹子的喜爱之情,并非单纯地将竹子作为绘画题材。

    本次读书会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平台,还激发了大家对艺术史研究的浓厚兴趣。同学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对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高居翰教授的学术贡献以及汉学家的视角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撰稿:付静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前身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担任院长。这里是媒体人、影视人等研究僧的Paradis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