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系列学术活动——第36期读书交流会圆满落幕

教育   2024-12-18 14:26   上海  


 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系列学术活动——专题学术报告

    2024年12月13日,在谢晋剧场开展了第36期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系列学术活动,由李嘉忆同学作为汇报人,汇报题目为《细读克拉考尓——从历史还原到电影印证社会心理》,探讨了德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经典著作《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这本书不仅是电影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更是洞察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社会心理的一面镜子。

首先,汇报人简要介绍了本书的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他不仅是德国著名的批评家和社会学家,还是一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因持续撰文对纳粹进行批评,于1933年被迫流亡巴黎,后于1941年辗转到达纽约,成为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特聘研究员,并在多个研究所从事社会学研究。他的代表作《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通过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的分析,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汇报人把文学批评中的方法“细读”(close reading)作为阅读这部电影史-文化批评著作的方法,作为区别于“文本细读”的“文献细读”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以对文献的感知、学习和思考展开,汇报分为四个部分:克拉考尔的著作年表和研究经历;克拉考尔写作本书的契机和他的工作过程;阅读本书的方法论和思路;细读《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

     汇报人提到,克拉考尔在书中追踪到一些反复出现的视觉和叙事母题,认为这些母题暴露了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甘愿臣服于威权统治。同时汇报人分析了克拉考尔关于电影美学、民族心理状况以及同时期社会、政治现实之间关联的观点的得出,认为电影为人们洞察一个民族的无意识动机和幻想提供了可能。汇报中提出,从对本书的阅读中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理解,一个是对德国电影史的了解,历史还原的方法支撑;另一个是如何通过历史叙述写电影史。

    与谈人艺术史论马教授发表了自己的评价,她认为细读,在文学批评中,是对文本段落的仔细、持续的解释。细读,透过仔细关注个别的单字、句法、句子在形式结构上展开想法的顺序,比起文本整体更专注其单一部分。细读,意味着既要思考文章中所说的内容(内容),又要思考它是如何说的(形式),借此寻找观察和洞见。汇报人选择克拉考尔对德国二三十年代的历史研究为文本进行细读,仔细考察了克拉考尔电影史的书写和历史经验的意义的生成,揭示出克拉考尔结论的得出是过程性的。细读显然是一个良好地分析文献的方法,从文献书写的构成出发,既学习了文献的写作方法,又有效地对理论进行了批评。最后,汇报人得出自己细读克拉考尔的结论,并认为通过细读《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此次读书会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这本书,也激励着我们去发现更多艺术表象下的本质。





撰稿:李嘉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前身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担任院长。这里是媒体人、影视人等研究僧的Paradis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