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
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地方
其民俗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走进卓尼
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隧道
古老的民俗传统在这里得以完好地保存和传承
色彩斑斓的服饰,绣满精美图案
展现着卓尼人民的精湛手艺和对生活的热爱
巴郎鼓舞(莎目)
巴郎鼓舞是流行在卓尼县境东部藏巴哇、洮砚两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在卓尼当地藏语统称为“莎目 ” ,在2008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巴郎鼓舞,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卓尼县乃至整个甘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它的每一次亮相都在向世人展示着份来自古老羌族和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追溯“巴郎鼓 ” 舞蹈的渊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关。古羌族在祭祀神灵时,有“披发跣足,敲击枯木兽皮作舞 ” 的习俗。当地的藏族先民,在沿袭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又继承了吐蕃宗教法舞击乐的样式,创造了带长把的双面羊皮鼓,作为他们每年祭祀五方神灵、庆贺五谷丰登,载歌载舞的伴奏道具。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巴郎鼓舞正逐渐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桥梁,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南木特藏戏
正月初三至初七,卓尼县车巴沟江车村民间南木特藏戏演出协会在江车村文化广场进行南木特藏戏演出。江车村全体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携儿带女,到文化广场观看演出。
南木特藏戏的演出,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传承了中华美德,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春节期间的各位群众奉献了一场文化大餐。演出现场,观众观看的津津有味,舞台上的草根演员表演的一丝不苟,不时获得群众的阵阵掌声。
喀尔钦镇的磊族村正月初八跑马射箭
正月初七,坐落于卓尼县喀尔钦镇西南处的磊族村人潮涌动,人们手拿柏香、烟酒、腊肉、年馍、青稞炒面等祭祀品,聚集在村子大场的白塔前煨桑、放飞隆达,浓浓的桑烟夹杂着龙达飘向远方,放飞祈福的心愿。
祭祀结束后,村里的汉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射箭比赛。射箭先从本村神事活动的6个领头人开始射,分别是:尼布区西(本村山神替身)、阿尼尼干(达子多山神替身)、阿迦曼巴(装扮的神医)、代那囊(草岔沟庙龙神的替身)、郭热卜(草岔沟龙神的警卫员)、郭给卜(草岔沟龙神的警卫员)、当年的新郎,最后是曼子(跟随装扮反穿皮袄的神医中的一群士兵)射。射中者唱善巴集(意为高兴、求吉祥、求平安,求儿女)。
磊族村每年正月初七、初八举行“跑马射箭”活动,内容包括祭祀、跑马射箭、阿迦善巴、曼巴打拜热(曼巴看病)等,反映了古老的藏族民风习俗,具有很强的观赏和研究价值。近年来,在县文化馆的挖掘研究和努力申报下,该项目于2017年10月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正月十三瞻佛节(晒佛节)
晒佛是甘南藏传佛教寺院流传已久的传统法事活动,所晒佛像是每个寺庙的镇寺之宝。每到一年的“晒佛节”,寺里的僧人都会将宽达几十米的大佛唐卡铺展在专门的晒佛台上,供人瞻仰,晒佛这一天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法器齐鸣,诵经声响彻云霄,场面蔚为壮观。
正月十三,是贡巴寺晒佛的日子。在这一天,寺里的僧人们要早早起床,洒扫庭除,煮饭烹茶、添香续油,安静的早饭后,便聚集在经堂里诵经。
正式的晒佛仪式开始以后,寺中的僧人们从寺院的楼阁中,将释迦牟尼佛像抬出来,虔诚而恭敬地抬向晒佛台。当巨幅的彩绣大佛像,在晒佛台上展开之后,在阳光下显得无比辉煌,随后僧众开始颂赞佛陀功德,念沐浴经,这一刻万众肃然,心中默念,祈求未来的幸福吉祥。
赛马
晒佛仪式过后,是每年一次的传统民俗赛马大会,车巴沟离每个村参加的人家挑选最好的马来参加比赛,由尼巴乡和刀告乡轮流举办。
作为卓尼人最为热爱的运动之一,赛马的获胜者将会获得殊荣,人们会往跑在第一名的马身上悬挂黄色的哈达,以示荣耀。
金刚法舞
农历正月十四,刀告乡贡巴寺金刚法舞在寺院大经堂前隆重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身着节日的盛装,井然有序的来到贡巴寺大经堂前,整齐坐在法舞佛事活动场地外,用虔诚的心情期待这场盛会的开始。
上午十一点,法舞在佛乐声中准时开始,头戴面具的舞蹈者在鼓号声中随着节奏起舞,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藏传佛教信徒。金刚法舞是贡巴寺院一年一度的重要宗教活动,也是信教群众的重要节日。
酥油花灯会
正月十五这天,卓尼禅定寺、贡巴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酥油花展。人们白天会到寺院进香朝佛转经,入夜后则在寺院周围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放着彩色酥油捏成风采各异的神仙人物、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无不色彩绚丽、活灵活现,也有精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惟妙惟肖的花草树木,营造出喜乐吉祥、庄严灿烂的宗教氛围。
随着黄昏的临近,大经堂前华灯绽放,制作精美的酥油花在这里集中展示,大经堂外,在四周灯光的照射下,酥油花竞相“怒放”。人们点烧酥油灯进行祝福。花架下,人们赏花观灯,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三格毛娘娘”的婚礼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比如,下面的“三格毛娘娘”的婚礼就有其独特的一面。
婚礼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大礼,只有结婚才能“上以祀祖庙,下以继后世”。卓尼的藏族人民把结婚的礼与俗有机结合,通过喜庆繁复的过程来保障婚姻,使这一事关家庭存续的重大礼仪隆重而热闹,具有传统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宗教色彩。
卓尼洮河沿岸和东部洮砚藏巴哇地区的藏族妇女都把头发梳成三根粗大的辫子,当地汉语方言中把辫子称为“格毛儿”,所以把上述地区的藏族妇女又称为“三格毛”,也将其衣着服饰统称为“三格毛”服饰。
“三格毛”服饰通常在藏族妇女的发辫上佩挂一串圆形钱币状银制品,其上阴刻着十二生肖像或藏八宝图案,不但有装饰的作用,还有护身符的意义,意为一年十二个月平安和佛祖保佑。银钱从发根到发梢依次串联,一般有20块之多。亦有在辫子中部坠一直径约8-10厘米的圆形银环,或缀碗口大小的葫芦式银制贯钱的,其上镶嵌珠玑,称“阿珑银钱”。耳朵上佩戴半圆形银柄上坠有宝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层宝石叠成的耳环,制作极为精巧美观,优雅奇特。身着大襟两边开叉的鲜蓝、鲜红或鲜绿色长衫,外罩对比色彩强烈的镶锦边的短夹,腰系锦绣宽腰带,下身着红色裤子,脚穿绣花鞋。头戴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球冠“沙茹帽”,帽子前额稍上处平开10个半圆形花边,每个花边缀一颗珊瑚珠,帽子后脑处有长燕尾服饰,亦缀了3颗小珊瑚珠。也有戴用小珊瑚珠编串而成的“斑玛帽子”的,另外还有戴黑、红、蓝相间的锥型帽(俗称“烟筒帽”),四耳简状的“窝窝帽”“毡帽”等的。手上佩戴银制手镯和嵌有珠宝的金银戒指,浑身上下披金挂银,整个装束显得十分雍容华贵。
卓尼藏族是一支来自西藏的藏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卓尼这块富饶美丽的地方,其生活习俗丰富多彩,“三格毛”服饰更具迷人魅力。在服饰文化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卓尼藏族妇女的“三格毛”服饰还保留着吐蕃时代西藏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是西藏农区宫廷服饰保留最完整的地方,这种服饰文化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是全藏区古代服饰及礼仪的“活化石”。
卓尼县民俗文化
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心灵的寄托
让我们一起走进卓尼
感受这份独特的民俗魅力
共同传承这千年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