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藏富於國」,還是「藏富於民」?

文摘   2024-12-13 17:43   江苏  





一個國家對經濟的大原則,究竟要“藏富於民”,還是要“藏富於國”?這是個大問題。不管什麼主義,一個國家究竟要國富民強?還是反過來民富國強呢?

 

你看中國字,那麼簡單四個字——國富民強,是國先富,再是民強;還是民先富,再使國強?藏富於民,先讓老百姓富有,政府自然富有;還是說,一個政府的政治體制,先使政府富有,再分配給老百姓?究竟應該藏富於民還是藏富於國?這就是經濟政治的大問題了。

 

——《南懷瑾講演錄》

 

 

孟子這句名言的意思是,有恆產的人才有恆心。他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假使一個人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而對一件事,一個觀念,或一個中心思想,能夠專心一致地奉行下去,中途並不因窮困而改變他的節操,不見異思遷,不改行跳槽的,只有那些品德好、有修養、有學問的人才做得到。普通的人,一定要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之後,才可能奉公守法,才可能講禮義廉恥。

 

四川朋友有兩句諺語:“最窮無非討飯,不死總會出頭。”一個人既然窮到了討飯,他還有什麼顧慮?這時候名譽根本無所謂了,什麼操守、人格的,更是管他去的。為了填飽肚子,為了活命,什麼都做得出來。一般沒有固定產業的人,既沒有恆心,就沒有中心思想,平日的生活行為,或者是任意妄為,放肆胡搞,或者是稀奇古怪,吊兒郎當,或者走邪門,或者揮霍無度。因為在沒有恆產的心理上,認為反正就是這麼點錢,花了再說,享受了再說。所以沒有錢的,反而捨得花錢。錢花慣了,虛榮心越來越大,總有一天錢不夠用了,於是心存僥倖,動起腦筋作奸犯科,無所不為了。等他們犯了罪以後,你齊宣王用法令,又把他們抓來,再處罰他們,這是一定的道理,一定的過程。現在,你看見他們犯了罪以後,只曉得去處罰他們,而不改善你的政策,使他們不至於走上犯罪的路,這就等於你設下犯罪的陷阱引他們跳下去,結果又來責罰他們,這就是陷他們於不義。一個真正行仁政的領導人,是不會如此對待老百姓的。

 

看完了這一段孟子的談話,我們就可以作幾點研究了。

 

第一,我們讀了《戰國策》中蘇秦描寫齊國,尤其描寫齊國首都臨淄的情形,是那麼繁華,那麼奢靡,而這種社會形態的內在精神又是什麼呢?所表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心理呢?就是孟子這裡所講的:“放、辟、邪、侈,無不為已。”而終於“陷於罪”的一種社會心理和時代精神,是病態的,而不是健康的。以現代的理論去衡量齊宣王時代的社會,是沒有真正實行民生主義,使每一個國民,每一個家庭,都得到富足、安樂、和睦、健康的生活,而只是表面的繁華而已,只是一個所謂“浮華”的社會,並不是踏實的安和康樂。

 

第二,孟子的這段話,雖然是對齊宣王說的,可並不一定齊國才如此。戰國時代,各國的情況,也都是如此,尤以強國為然。所以孟子的話,也可以說是針對整個時代而說的。

 

第三,在任何時代,任何政權下,政治不上軌道,社會形成病態,都會產生這類現象。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強國富民的均富政治,建立安和康樂的社會?孟子繼續說出了他的意見,在現代來說,他指出了民生主義的重要性。他主張先要使每個人經濟安定,每個家庭經濟充裕,然後達到社會的富裕,國家的富強,仁政一定要以經濟安定,安和康樂的社會為基礎。在當時,是沒有現代這些分門別類的術語來表達這種政治的境界,孟子只有以具體的事實狀況作說明。所以他說,一位英明的政治領導者,實行建設安和康樂社會的政策,必須要使得每個國民,對上能夠養得起父母,對下能夠娶得起妻子,生兒育女後,要有撫養孩子的能力。更重要的,到年成好、豐收的時候,大家都可以吃飽;即使遇到歉收的凶年,大家也不會有餓死、流亡的痛苦。假如社會建設到這個地步,每個國民都可以安居樂業,然後再施以教化,教百姓都向好的一面去努力,往好的方面去求進步。這些也都做到了,你有事下一道命令出去,老百姓們很自然地都樂於聽從了。

 

現在你齊宣王在民生問題上的措施,究竟如何呢?你走軍國主義的路線,武力第一,只求國家的強大,實施專制的、獨裁的、集權統治的政治,拼命榨取人民,擴充國家的武力軍備,結果弄得老百姓養不起父母妻兒,家庭破碎。即使年成好,農產豐收,也被集權統治的政權征斂去充實軍備了,老百姓還是吃不飽。假如是遇到年歲不好,糧食歉收,那就更慘了,只有餓死。到了這個地步,活都活不下去了,還談什麼教育,講什麼禮義。所以齊宣王你,如果想行仁政,使全國國民都很樂於服從你,然後以王道領導天下,那麼你就應該一反今日的做法,回到根本原則上去檢討,有所改變才行。

 

我們看到孟子這項主張,就知道儒家的孔孟之道,並不是像後儒所說的那樣,坐在那裡空談、講道,鑽研心性微言,講授孔孟理學,靜坐終日,眼觀鼻,鼻觀心,觀到後來,只有“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那才真是誤了道,造了孽了。所以孔孟之道是救世濟民的,正如管子政治哲學的名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都是先要個人的經濟充裕了,才有安和康樂的社會,然後才能談文化教育,談禮樂。孟子也是如此,大家可不要冤枉了孟子,以為他們是坐在那裡眼觀鼻,鼻觀心的,只講養浩然之氣,講盡心修道而已!

 

——《孟子旁通》

 

 

 

在中國的歷史上,到了春秋初期,以齊桓公作標題,管仲作內容來講,管仲的政治哲學和他的政治體制的實施,可以說就是後來兩千年來歷史上帝王政權的大樣板,直到現在,同樣還有它的權威價值。

 

一、他開始用薑太公呂望治齊的方針,發展工商業經濟、整頓財政、改變稅制,先求利民富國。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就是千古不朽的名訓。

 

二、由他手裡,漸漸改變了公有的井田制度,讓人民有合理的私有財產,做到了民富則國強的目的。

 

三、創立全民皆兵、全兵皆農的體制,以治軍的制度,編制民間社會。也可說是為後世鄉鎮、鄰里、保甲、地方自治的創始者。

 

四、民富國強,社會形態轉變後,必然會產生奢侈逸樂的現象。同時,為了招徠國際商賈的需要,大膽開創了公娼制度,以免社會產生負面陰影,破壞善良風俗。

 

五、不但如此,他對於傳統文化的“形而上”道的哲學,猶如曾子著《大學》所說的“明明德”及“正心、誠意”之學,乃至“外用”於實際政治理論之間,都有很高明的深度。如果以我的觀點來看,後世的儒家理學家們,未必能望其項背。無奈後人都把他身後的著作《管子》,只視為政治學的學術,未免太可惜了!

 

——《原本大學微言》

 

 

 

研究企業家,研究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的經濟,社會的經濟,乃至建立國家的體制,乃至你們企業家的做法,你要研究《管子》。

 

管仲的歷史故事很多,我提醒大家注意他的兩句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經濟非常重要,一個國家社會經濟不發展,人民不富有,文化就談不上。

 

這兩句名言的內容很多,大家都知道這個名言,可是大家忘記管仲提倡的是什麼?不是經濟領先,而是政治文化領先。“倉廩實、衣食足”只是手段,好的政治可以自然達到倉廩實、衣食足。

 

再譬如他的名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所謂四維,譬如房子的四個棟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這四個柱子沒有搭好,文化沒有建立好,國家很危險了。禮、義、廉、恥這四個內容太大了!

 

我重複一下他重要的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以及對國家社會乃至個人最重要的四個字“禮義廉恥”,四個方向。你要知道,這個不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他的後輩哦!孔子非常佩服管仲,所以孔子在《論語》上說,我們的國家,以前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後代就都變成野蠻人了,因為文化的建立是管仲。研究管仲要注意“禮義廉恥”,國家的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文化沒有,國家就沒有了。

 

——《漫談中國文化》





四十六日
大度看世界 从容过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