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我一直保存着这两本书

文摘   2024-10-02 10:56   江苏  


我们中国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等于是国民道德须知,也是中国古代阐述人伦道德的一本书,成为中华民族人人须知的手册,至少百年来是如此。其中有一句重要的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与福是没有主宰的,也不是神祇。不是说吃了供养的猪头他就保佑你,没有供养的话,鬼就找你,那是空话。“祸福无门”,鬼神也做不了你的主,上帝菩萨都做不了你的主,只有人自己的心念,所谓“惟人自召”,是你自己召的。所以我们人生一切的遭遇,严格地反省下来,痛苦、幸福、烦恼等等,都是自己召来的。天道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过去每个读书人案头都有一本《太上感应篇》。换句话说,我们以前念这些书,好比你们现在念的公民道德的课,都是必须读的。我跟几位老朋友、老教授谈,我们当年所受的这些教育,一辈子无法忘记。我们那个时候,最差的人做得再差也还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在这些基础上;拿学佛做人来讲,这些就是标准。


《老子他说》《药师经的济世观》(东方出版社)


----------


我肯定地说一句话:中国过去的教育,与中国前辈读书人的知识分子,他由少年到一生的人格道德教育,大多都以儒家的思想做规范,以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


这是什么理由呢?这便是道教两本书的力量:(1)《文昌帝君阴骘文》。(2)《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的内容,等于便是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


关于《阴鸳文》与《太上感应篇》的内容太多,研究教育思想的人,不妨找来做一参考,以很客观的胸襟去读,对于中国文化,与世界道德教育的了解与重建,我想还是具有相当价值的,青年的同学们,不妨以极度的耐心去试试看。当然我说的耐心,也是有意义的,否则,你也许不肯卒读,大起反感,过去读书人用的日常“功过格”,便是根据这两本书的精神而来。


在此附带说明中国文化对于人伦道德的基本哲学,彻始彻终,都建立在因果报应的观念上。无论儒家与道家,毕竟没有离开这个范围,只有程度的深浅而已。儒家的思想中,成分比较轻,道家的思想中,成分很重,后来加进佛家的思想,更特别注重三世因果的信念,所以在人生道德修养的方面,便与儒、道思想,不谋而合,很容易互相辅掖并行了。


摘编自《禅宗与道家》(东方出版社)


------------


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两本书。你们年轻人没见过,我们小时候读书,书桌子旁边有一张纸,叫作功过格,这个纸上有很多圈圈,一个月一张。每天检查自己的心念行为,有不好的,就拿黑笔在圈圈里点一点,有好的,就拿红笔在圈圈里点点一点,然后定期检查,到底是黑点多还是红点多。


我小时候家里请了位前清的秀才先生,按那时的说法,我家是东家,他是西席。他留过洋,可是从不说洋文,每天除了教我们读书就自己读《金刚经》。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亲每天都为他准备斋食。我常常觉得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觉得奇怪,就问我母亲,她说一定是先生的牙齿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缝里我才闻着香。我后来上课时仔细观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这是一笑。但是他很诚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过年,他在自己房间里读过经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萨,拿出功过格,很紧张地看着,就跪着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骂该死!该死!我看是黑点比红点多的缘故。我那时好奇,是从门缝偷看先生才看到的,这是确确实实的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国民道德教育,它有自己的一套。现在学校里有什么训导处,越训越盗,训得了吗?《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我现在都还保存着。像这样修持,叫勤集善根。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



四十六日
大度看世界 从容过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