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狩猎时代,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人类变得非常适应丛林法则,可以说比人类更古老的生物都是一样的,它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在危机或者狩猎机会来临时快速调用自己的肌肉组织,来为自己争取生存机会。对于任何动物,周围环境永远是危机四伏的,所以保持警觉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短短的几千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让人类这个物种占尽了生存优势,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基因的变化无法在短短几千年跟上环境的变化,这就导致了基因和环境的不匹配,所以人类的个体在适应环境上出问题是个必然。
从进化学的角度来看,自然选择对人类基因筛选失效了。自然选择对一个物种基因库的生效点在生育年龄之前,一旦个体产生下一代,那么基因就得以保留,也就不会被淘汰掉,这也是为何大多数已知疾病都在中年或老年才发病。由于现在个体寿命远远超过生育年龄,这些成病的基因能够得以保留。高度警觉、未雨绸缪的特性本来是优势基因,到了现在,则变成了劣势。人类现在已经不需要过度的担心个人安全,但我们做不到,因为基因就这样设定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现在人类的基因库,就是“内卷化”。
从社会结构来看,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有两个机制促使人类焦虑。一个是社会的竞争机制,一个是社会的合作机制。竞争很容易理解,任何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学区房、升学、工作岗位、商业市场。个体在一些外在参数上比其他个体弱,那么意味着竞争能力弱,虽然现在温饱不成问题,但是这种比较心理依然在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面,个体必须比较并提高自己才能保证竞争中获胜的几率。越是有活力的社会,竞争也越激烈,个体的财富分配差异也越大,个体之间的比较程度和心理落差也越大。另外,再谈谈社会的合作机制。人类合作是产生更大社会组织的基础,更大的组织有更大的能力,这也是人类能够构建文明的关键。不过合作就意味着个体需要按照某种约定的规则组成一个群体或组织。然而,规则意味着约束,比如我们需要996、按时交付工作、坐飞机赴约一个会议、陪客人喝酒等等。但工作的要求很可能不是个体所愿意做的,这也是为何组织往往需要树立价值观让个体形成一套行为规范,来约束个体行为。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环境保持剧变,人类基因库几乎不会再变化——硬件与环境不匹配了。
2. 个体差异化加剧,个体需要对组织妥协——信息源持续激发焦虑,个体很多情绪被压抑;
环境、基因、竞争、合作,这四个因素其实我们都是可以改变的,只不过环境和基因的改变成本太大了,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展开探讨一下。
改变环境,你可以选择让自己吃的更健康,作息规律,换一个清闲的工作,只维护一些简单的社会关系,三两好友足以,好好对待自己的家人,当然也不排除去深山苦修,培养一些比较静心的兴趣爱好。当然你会因此失去很多,少赚了很多钱,少了很多阶级跃迁的机会,少了纵欲的快感等等。
改变硬件,这个应该不太可能了,你已经从一颗受精卵发育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各个器官高度分化,但不排除以后人类可以进行基因编辑让你的后代不必焦虑,也可能做某种手术让你不再焦虑,这个目前还是太科幻,想想就好。
改变自己内心对竞争和合作的看法。这个最有可能实现,也最不容易实现,毕竟人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更舍不得喧嚣的红尘。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既要世俗生活,又不那么焦虑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毕竟世界之大,高人不少,那么他们有什么特点?非要事业有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