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完美又何妨?警惕完美主义的陷阱
健康
健康
2025-01-23 12:56
湖北
你是否有过以下体验:
1、总是觉得应该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后才敢撸起袖子干;
2、要找到一个最佳状态才肯开始行动;
3、当下的一次失败、别人的一次批评否定足以让你陷入到巨大的失落中,甚至会由此开始怀疑自己过往的一切努力和成绩,需要花很大劲做心理建设才能够重振旗鼓。
我刚开始写稿时经常遭遇这样的状况。每次写稿,最难的是开那个头,而阻止自己开头的往往是四个字——“感觉不对”抑或“灵感没来”。好不容易完成了,交稿前,则会忧心忡忡地检查好几遍,生怕交过去一篇有错别字或者语法错误的文章。最难熬的要数把稿子交给编辑等待回复的时间——忐忑和紧张不停地在心底窜来窜去,仿佛自己是一个等待被审判的死刑犯。过了,如临大赦;被拒或要求修改,完了,又是一个世界末日。以上种种,可能会被视之为“仔细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充满褒义色彩。而作为其中的当事人,我并不觉得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等灵感,说白了就是拖延,不断拖延意味着行动力每况愈下;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担心和害怕上——“要是出错了怎么办?”“要是被拒绝了怎么办?”太多的努力放在了减少挫折和避免错误上——“状态不对的话整个过程会非常不顺畅,充满磕磕绊绊,还是等灵感吧。”“要把任何一点小错误扼杀在摇篮里,不然多丢人啊。”只是简单地做一件事情而已,却在不知不觉中消耗了很多的情绪成本,以及将太多注意力投诸细节之中,可人的能量是守恒的,余下的用于创造和建设的部分自然少得可怜。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获得突破性的进步,还会举步维艰,经常有一种明明什么都没做却疲惫不堪的负重感和挫败感,从而更加难以开头,形成恶性循环。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本是好事,然而过犹不及,过分执着于完美主义会让人仿佛置身于全能自恋的真空里,一点点的瑕疵、挫折就能带来侵入性病菌般的超强杀伤力。明明在外人看来无足挂齿的小事——“稿件需要被修改很正常,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作者有这种待遇的。”“新工作中有一些不能胜任的地方也很正常,是人就不可能什么都会的,达到准入门槛之后慢慢学习就好。”可趋于病态的完美主义者恰恰就缺乏那一份现实感,对人对事的态度总是偏执而绝对。以下是完美主义者的8个日常表现,看看你距离“病入膏肓”还有多远:1、设定不切实际的高目标;
2、对自己有异想天开的期待;
3、对外界的批评容忍度较低;
4、严苛的自我批评,出现一点小失误就要检讨半天;
5、由于害怕失败,不愿在没有百分百准备的情况下投身于新项目(其实哪有什么百分百……);
6、由于害怕错误发生,倾向于大包大揽,不放心将工作分配给下属,也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严格监管、高度控制;
7、过度关注事物发展不顺利的方面;
8、行事作风程式化,服从于一连串的“应该如何如何”、“需要如何如何”,对意外(包括突发状况和另辟蹊径的鬼点子)的容忍度较低。
完美主义者的拧巴之处在于:想把自己设置为一个勇攀高峰、所向披靡的工具人,无奈偏偏有一颗玻璃心,一点小风浪就能陷入情绪的漩涡中。日剧《我要准点下班》中,一位叫贱岳的职场妈妈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刚刚生完孩子没多久,贱岳就以干劲满满的姿态回归职场,为了支持她的决定,丈夫特地休了产假照顾不到半岁的双胞胎宝宝。仿佛一切都安排得很妥帖,只待女超人贱岳大干一场。贱岳看起来信心十足,对于同事们给予的关心十分不屑,她甚至说:懦夫才需要特殊照顾。为了避免被差别对待,也为了证明自己能力超群,她主动请缨担当项目总监,向客户、老板、同事发出三重保证,声称一定会出色完成任务。但在执行过程中,作为leader,她的表现却难以服众。首先,神经过于紧绷,别人好意关心,都会被她解读为对于自己能力的质疑和否定,孩子生病也不肯早下班,生怕被人在背后说她是职场拖油瓶;其次,成为了个人意志为上的独裁者,不断强调自己身为总监的权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凡是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方案都会被她批得一无是处;还有,着急,很着急,督促大家紧锣密鼓地工作,仿佛这不是一个项目团队而是敢死队,不加班加点就看不见明天的太阳。由于急于求成,没有耐心去经历必要的磨合,失误的发生便在所难免。最后一点,这位以全能女战士自居的职场妈妈其实是一只“纸老虎”,感到力不从心时立马“低到尘埃里”、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原来此前所有的强势和热血都是遮蔽脆弱与无力的铠甲。剧情的走向是,试图两手抓、两手硬的贱岳最终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搞得一团糟,完美主义者的玻璃心终于还是碎了一地。这个贴近现实的小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完美主义的陷阱——不仅不会给人带来持久的成就感,还可能将其带入窄窄的死胡同:1、在那里,费尽心思也只能是在原地打转,到头来面对的也只是乌黑的墙壁,看不到宽广美丽的新世界;
2、在那里,你在“爬出高墙——搞不定——我真笨”的死循环里打转,情绪的内耗足以让你精疲力尽;
3、在那里,你孤立无援、默默逞强。内心OS:向别人求助不是暴露了我的无能了吗?我唯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爬至巅峰后接受众人膜拜吗?
一个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其实是自己内部世界的对外投射。一个偏执的完美主义者的内心图景可能是这样的:他独自一人被一群猛兽围攻,猛兽种类、形态各异,有狮子、有蛇、有恐龙,各个面目狰狞、张着血盆大口,他不停地跑啊跑,最终被逼到了山脚下,除了向上爬别无选择,于是他带着生的渴望爬上了陡峭的山峰。他爬啊爬,不敢懈怠,因为爬得越高越安全,向下一步则意味着距离死亡更近一点,每移动一步他都小心翼翼,踩空哪怕一脚他都将堕入万劫不复。旁人站在远处,赞他上进、勇敢、有追求,却鲜有人了解他的难处——松手,恐粉身碎骨;继续,早已精疲力竭。这种内心图景的形成可能是当下某种难以突破的困境所致,也可能是早年创伤一直未好,再或者就是,当下的困境触发了早年未愈的疮疤。对其围追堵截的猛兽意喻紧张的人际关系,比如:在家中,父母总是把坏情绪发泄到他身上,唯有考全班第一才能换来他们难得的笑脸;在学校,被同学孤立、被老师无视,那就努力变优秀、变漂亮,好获得别人的喜欢和关注;在职场,刚生完孩子的妈妈因难以兼顾工作家庭,容易面临被边缘化、被淘汰的命运,那就拿出百分之二百的干劲,证明自己和其他人并无不同。在这个系统里,变优秀、变漂亮、考全班第一、做全能员工不是当事人自发的追求,而是为了逃离周遭的压迫和那个糟糕的自己不得已所采取的手段,也是降低存在焦虑、提升自我价值的证明,其背后的推力是死亡恐惧,即如果不这样,我便不配活着。如果这个系统一直存在于潜意识当中,即使此后切换到了宽松的或并没有那么险恶的处境里,小心翼翼、紧张兮兮的行事作风也还是会固执地运作着,因为那个被猛兽围攻的慌乱的小孩尚未被看见,他依然在黑暗中攀爬,还以为一切从未改变。当这个吓坏了的小孩被发现、被呵护,他的世界才会亮起来,他才能看到更多的道路,才会和现实产生联结,真切地体会到今朝不同于往日,而后才会有切换频道的可能。首先是觉察,觉察到逞强背后的虚弱,拨开虚张声势的烟雾,看到那个蜷缩在墙角的小可怜儿。紧接着就是接纳,先是允许自己有弱点,不会因为有某项弱点而感到羞愧,可以理智气壮地告诉别人自己的短板或难处,去求助或争取权利。然后去欣赏这些弱点,那是你的一部分,让你更真实更立体更可爱的一部分,当你把它看作特点而非弱点,它反而会成就你。关于这一点,脱口秀演员们都很有发言权,徐志胜说他丑,何广智说他穷且丑,放在普式评价体系中这两样都是绝对的短板,可当他们把这些写成段子坦然地当众讲出来,所谓短板反倒成了他们广受欢迎的功勋章。所以,有什么呢?不完美有何妨?有谁是完美的呢?当你开始接纳自己,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平凡而弱小的身板里竟然蕴含着无穷的宝藏。第三,以客观的视角看问题,增强现实感,停止动不动就来的自我怀疑,停止动不动就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脑补出全世界都在针对自己的剧情。然后你会发现,江湖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险恶,别人没那么有空老去拿着标尺衡量你的一言一行。喜欢对他人妄加评判者自然是有,但你就问自己一句:将定义自己的权力拱手交于这样的人手中,他们配吗?过度的完美主义是一种自我攻击也是一种自我束缚,看似处处精致,其实会让你的路越走越窄。
与其成为一个小心翼翼的完美主义者,不如做一个虎头虎脑的熊孩子,总有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在探索的过程中犯错在所难免,但不要紧,在横冲直撞间你已拓宽了自己的边界、拥有了更广袤的心灵空间、收获了更丰沛的人生体验。
每周二13:00《心事周周聊》, 每周五21:00《心理夜话》, 周末不定时《周末谈心》&《心理漫谈》,关注视频:海之梦心理咨询→直播回放,即可回听寻找适合的心理咨询师,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电话:0755-83334992,400 606 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