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丨华罗庚诞辰114周年:追溯数学巨匠的历史足迹

科技   2024-11-12 14:27   北京  
2024年11月1日,第十八届华罗庚数学奖在中国数学会2024学术年会上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李安民荣获此殊荣。这一奖项不仅是对李安民教授在数学领域卓越贡献的认可,更是对华罗庚精神的传承和致敬。


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卓越的数学成就和深邃的爱国情怀,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是华罗庚诞辰114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伟大数学家的非凡一生,重温华罗庚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坎坷生涯

数学家故事长传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诞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的家庭。他自幼便对数学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热爱与天赋。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期间,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初露数学才华,引起了老师的关注。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给这位未来的数学巨匠设置重重障碍。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华罗庚无法继续上学,在自家的杂货店里帮忙打理生意。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追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用5年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初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清华园中的华罗庚

1931年,他发表的文章得到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的赏识,被调到清华数学系任助理员。在清华人才济济的环境中,华罗庚立下一个宏愿:以过人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成就。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工作8小时,我要工作12小时以上才觉得心安。

华罗庚在剑桥

1934年,华罗庚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连续发表了几篇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注意。

华罗庚夫妇和儿女们在昆明郊外住所前留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华罗庚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回到了祖国。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此后他又应邀于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

清华园数学系师生欢迎华罗庚(正中站立者)回国,在图书馆前合影

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举家回国。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他发出呼吁:“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他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展

华罗庚讲授课程

1958年,华罗庚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1960-1970年,曾有过一阵“华罗庚热”,华罗庚所到之处,总会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工农一线、厂矿车间的很多群众赶来听课。1978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4年4月,华罗庚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仪式,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关于数学理论与普及的学术讲演

1985年,华罗庚到日本讲学,倒在东京大学的讲坛上。他一直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正如挽诗中所说:“将军死在战场,学者死在书房,可敬的你,耗尽心血一腔,光荣地死在科学的讲坛上。”

不朽之绩

华罗庚贡献卓然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包括“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1953年8月,华罗庚和数学所的研究人员在讨论问题


华罗庚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接触到了刚刚起步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并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的远大发展前景。回国后,华罗庚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组,并亲自领导和支持这个团队,致力于设计和研制中国自己的电子计算机。1956年,华罗庚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为我国计算技术的发展提出“先集中,后分散”原则,得到了规划组大多数人的支持,并提出了具体而有力的措施。


1972年底,华罗庚(左)到大庆油田推广“双法”

华罗庚还是科学普及的先驱,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他一面在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华罗庚的这些努力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数学与工农业的结合,还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了数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桃李盈园

培育数学贤才



华罗庚不仅在数学研究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华罗庚和他的学生们

华罗庚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整体,人为地把基础课一门一门分开来教不好,主张把基础课放在一起教。这一别具一格的方法从科大数学系1958级学生开始实施,每一级学生的数学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论文都由一个固定的教师团队全程负责,故称“一条龙教学法”。

其中,“龙头”是华罗庚对人才培养的构思,体现在专业设计和主要专业方向上;“龙身”是基础课、专业课等具体课程的设计及安排;“龙尾”是毕业实践的方式,可以是论文形式,也可以是研究报告形式。华罗庚把所有基础课程综合为一门进行为期三年的全过程教学,并结合特有的教学思路和风格编写教材,称之为《高等数学引论》。

华罗庚还经常带领其他老师、助教参与组织数学竞赛,编写书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他的学生中,有许多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如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王元、陈景润等,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7年4月,清华大学校庆76周年之际,举行华罗庚铜像赠送仪式。铜像由广州、香港等地校友捐资铸制,现安放在数学系馆

华罗庚的一生,是与数学同行、与国家同行的一生。他的科学成就、教育贡献和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

参考资料:
1. 清华大学:华罗庚:天才出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 学习时报:华罗庚: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
3. 新华每日电讯:华老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华罗庚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家精神事迹选编》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
记者:王雨晴

北京科协
——根植首都地区的创新文化价值观察和科学叙事。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