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坡,像一位精神䦆乐而又健谈的百岁老人,妙趣横生地向我娓娓道来,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沉舟侧畔千帆过
千百年来,化州中垌,陆路交通艰难贫乏,货物基本靠船舶在石西江上下运输。下游的货物从鉴江,途经罗江逆水而上。上游的货物从广西清湖顺水而下,途经鸭蔗河,在中垌石西江汇合,再经罗江、鉴江到梅菉,运载出海。那时,船只来来往往,水路交通频繁。石西江,常年冮水汹涌澎湃,大浪沉沙堆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方圆800O多平方,一望无垠的大沙滩,这个沙滩叫沉船坡。太阳初升,晨光洒落,沙滩嵌上一片璀璨光芒,宛如一条黄色腰带将江水与陆地相连;夕阳西下,沙滩像一幅绝美的天然鬼斧神工画卷,让人惊叹不已。这个洁白无瑕的大沙滩,为什么叫沉船坡?听上一辈家成七哥,朝丰三哥说,很久以前,源源不断载满货物的船只,顺水而下,和逆水而上之舟接连相撞,船舶和货物,被撞沉于江底。船工赶忙在深水中寻找,把货物搬上沙滩,让太阳暴晒,把撞破的船,扛上沙滩维修,沉船坡因此而得名。沉舟侧畔千帆过!一批批船只被撞后,又一批批船只驶过来,运输总是在继续不停,昼夜交替。儿时,我和村上几个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挖沙堆人像时,还发现不少遗存下来的缸瓦碎片,和船舶的破碎木块。
两军开战
1949年冬,解放军一队200多人马,拉练在陂口村休整两天。开始村民担惊受怕,闭门不出,经解放军战士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政策,和他们一系列的亲民行动,感染了村民,处处呈现军民一家亲的场面。休整结束后,解放军队伍准备向广西进发。正当整装待发,国民党伪兵闻风,跟踪而至。两军在村前面的大沙地对垒,展开激烈战斗。冲锋号声声不停,枪声炮声隆隆,撕杀声震天撼地。持续几十分钟的激烈战斗,在沉船坡结束。解放军大胜后,按原计划向山底,广西进发了。沉船坡上留下的伪兵尸体,无人收尸。两天后,家成七哥,朝丰三哥,在沉船坡挖了几个窝,把尸体深埋,还堆起坟头,插上竹竿,作为坟墓标记。几年以后,经风吹雨打,坟墓夷为平地,没有了痕迹。没人再说起,后来人更不知道这段历史了。
挖沙挣钱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村民禁闭的思想初步放开,但一时找不到挣钱的门路。沉船坡沙质松软,粗幼适中,逐步意识到挖沙是个挣钱的好机会。便外出联系建筑工地,得到建筑商的认可,讲成价,每车2.5元,便联系手扶拖拉机司机,开机到沉船坡,开始挖沙装车。两天后,村民十分惊喜,纷纷闻风而至,铲沙装车。沉睡千年的沉船坡终于被唤醒,活跃起来了。手扶拖拉机来来回回运沙,络绎不断。我们一家人,也买了几把铁铲,拖拉机到了,便七手八脚挖沙装车,不一会儿,便装满一车。中午也不休息,母亲做后勤,把做好的饭菜带到工地,我们三二两下,吃了又继续干,每天多则十车,少则七八车,攒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man村上100多人起码解决了一年的柴米油盐费用。历时半年多,把沉船坡的三分之一挖成了一个几米深的长方形大湖。为了寻找痕迹,在老家的前几天,我去沉船坡溜达溜达,湖还在,但面积小了很多。
沉船坡变成牧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年轻人成了弄潮儿,奔向了大城市,村里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再没有人去沉船坡挖沙了,沙地渐渐杂草丛生,全被草皮覆盖,绿草茵茵。于是,凤文,朝信,仁忠,阿爱等几位老人,把攒来的钱买来水牛或黄牛,三五成群在沉船坡放牧。牧了一年半载,牛肥肥墩墩,长满肉了,便作菜牛卖给牛贩。高价时一头水牛可卖一万多元,低价卖出也有七八千;每头黄牛,高价卖出有六七千,最低也四五千。他们尝到了甜头,养了一批又一批,卖了一批又一批。这也是村民脱贫,逐步走出一条富裕的门路。
【作者简介】李家坤,1940年4月出生,化州市中垌镇人,广东雷北师范毕业。一生酷爱文学,躬耕不辍。曾先后在《茂名日报》《茂名晚报》《南方农村报》发表多篇人物传记、特写通讯、新闻报导,著有《生命的轨迹——苦辣酸甜伴我行》《同根共月——心灵的家园》《朝花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