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明: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几点总体性认识

学术   2024-10-24 10:15   北京  
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几点总体性认识

文|张来明

内容提要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需要领会其基本框架,把握各方面改革在改革全局中的坐标,做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国一盘棋,做到“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本文从党的改革进程出发,探讨党的改革大业为什么能成功,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环境、总目标和遵循的总指针,为学习领会《决定》精神作出解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先要把握《决定》的总体设计、行文脉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把握《决定》的整体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系统地、有联系地、恰如其分地领会每一个观点、每一项要求、每一个举措。笔者认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所作说明中专门阐释《决定》基本框架的深层考虑。虽然只讲了几行字,但言简意赅,对引导我们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CBD 航拍景观。图/ 中新社
具体讲,《决定》采用的是总分结构的基本框架,有总有分、先总后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主要论述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论是纲,分论是目。学习贯彻《决定》,领会了其基本框架,就能把握各方面改革在改革全局中的坐标,做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国一盘棋,做到《决定》强调的“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
                      
    对改革进程的认识
改革,是常说常新的话题,更是常做常新的事业。中外古今,莫不如是。
中国人最早讲改革、搞改革,究竟是何年何月,恐怕很难精确地搞清楚。有人说,从赵武灵王改胡服骑射开始有“改革”一说,恐怕不准确。实践上的改革早就存在,说法也很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讲“改革”,有一种说法是1921年陈独秀与瞿秋白通信中首次提出“改革”之策。此外,我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有“土地改革”。当然,作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改革大业,还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改革开放大业的辉煌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历经46年,改革开放由开启到深化、到全面深化、再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路是一步步走的,发展之路是这样,改革之路也是这样。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能够进一步增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自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伊始,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二十九年,在改变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面貌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没能完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第一步目标就是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党作出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三步走”战略部署是: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步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与1991年相比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两步走”战略安排,为“三步走”战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即在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党的二十大确定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关键一招还是改革开放。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决定》。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这是很有历史分量的重大论断。能称得上伟大觉醒的,在党的历史上还有一次,就是经历曲折、付出巨大代价,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两次伟大觉醒,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自强不息的历史自觉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依靠伟大觉醒、历史自觉、科学精神,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国富民之路。
以“波澜壮阔”来描绘改革开放历程,是恰如其分的,也是惟妙惟肖的。事非经过不知难,对改革开放46年来波澜壮阔的历程,笔者感慨良多,有两点突出感受:
第一,找到改革开放这条道路实属不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搞建设的热情高涨,对过上好生活的期望热切。但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怎么搞建设、搞工业化、搞现代化,是个新课题,我国没有经验,又面临西方封锁,只能边学边探索。应该说,我们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毕竟经验少,难免不走弯路、不交“学费”。这是历史局限性,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也不是马上就转向搞改革开放的,而是直到1978年12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期间有两年的徘徊时期,就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包括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着重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第二,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同样实属不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改革开放之路,不是一条平坦的路,而是一条崎岖的路,一路走来可以说是风雨兼程、披荆斩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改革开放就是在现实考验中持续深化、推进的,我们在实践中也不断深化了对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有哪些鲜明的时代气息?笔者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关键就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鲜明的改革主题赋予了《决定》鲜明的时代气息。这不是说以前改革没有朝着实现现代化发力,而是没有这么鲜明地挑出来、标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是随着发展进程获得的新认识。笔者以为,党的二十大的一大成果,就是鲜明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并且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论阐述。因为其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联系在一起。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应也不可能重复以前的现代化,必须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蹚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深刻内涵。
《决定》有很多新意,最大的新意就是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主题,描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文章”。
从改革总进程中可以得到一个重大启示,就是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道路,增强拥护改革和投身改革的历史自觉,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改革开放道路,永远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也就是要牢固树立改革没有局外人旁观者的观念。
                      
    
对党领导的改革大业为什么能成功的认识
任何一项事业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总有其成功的法门,改革也是如此。
中外古今,搞改革的不少,而能够改革成功的不多。我国这么一个大国搞改革,更是难上加难。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这也是对新中国改革大业伟大而艰巨的精辟阐释。国际上,基辛格先生对我国的改革也有一个评论,他说“中国的改革无所不包,其规模和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应该说这是很到位的见解。

图为浙江甬舟高速(G9211)舟山跨海大桥。图/ 中新社
难度世所罕见的改革为什么能够不断取得突破、取得成功?这更是值得深思深究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段话所揭示的,不就是我们党成功领导改革大业的不二法门吗?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政治特质,中国共产党才能凝聚全社会最广泛的改革共识,进而以这样的改革共识为底蕴,作出具有最广泛社会基础、最深厚力量源泉的改革设计,并集合最广大的民众勠力同心,把改革设计变为改革成果。
就改革难度而言,还应该看到,今天推进改革、深化改革,综合来看,难度比过去还要大,“突进深水区”“啃硬骨头”“涉险滩”等表述就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讲过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从改革成功的不二法门中可以得到又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改革虽难,但只要依靠人民,就难不住,就能不断向前推进。只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一面,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什么、推进什么,并不断从人民实践中凝聚智慧和力量,改革大业就能一如既往地向前推进。
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决定》要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学,因为《决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团结奋斗”四个字很重要,多次出现在报告标题、大会主题中,报告结尾部分专门阐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并且以“团结奋斗”四个字结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上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巩固和加强团结、最广泛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得靠14亿多人民同心干、团结奋斗。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是不行的,是干不出什么名堂的。1931年春,中国工农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同志创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提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同心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底层逻辑。
怎样加强团结?一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家对团结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提出要求,比如过去就有专门作出加强团结的决定;三是清除不利于团结的体制机制障碍,这就是改革;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反腐败。风气不正、为政不廉、搞腐败、搞特权,是对团结的最大破坏,是对民族凝聚力、同心同德的最大破坏。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领导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环境的认识
《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实际上说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总环境、总背景,包括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两个大局、两个大势,这既是发展环境,也是改革环境。

图为2023 年10 月举办的“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国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展。图/ 中新社

国际环境方面,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安全性显著上升。一方面,要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兴未艾,世界多极化势头趋强,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警示道,“全党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国内环境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这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现实,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俱进地推进各项工作,包括健全各领域体制机制及加强和改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
统观国内外环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难度比以前更大。一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难度大,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写道“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二是因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三是因为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难度加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难度很大。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为什么这么说?目前,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世界各国和地区现代化的实践规律表明,现代化是不容易实现的。世界上,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的绝大多数国家人口规模都是百万、千万级别,上亿人口规模的国家只有美国和日本,而我国有14亿多人口,超过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样大的发展难度,决定了改革的难度同样很大。这不仅要求我们有更大的改革勇气和毅力,而且要求我们有更强的改革本领和更精湛的改革艺术。
                      
    
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认识
《决定》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部分,既有总目标,也有各方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改革目标体系。这样设定目标体系,第一次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此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总目标没有变,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只是增加了“继续”二字。需要强调的是,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的巨大丰富,现代化不仅是物质现代化,还有治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同时,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我们党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所谓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发展,就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这一提法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贡献,当然,还有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中,与总目标相关的重要表述还有“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是对总目标基本内容的阐释。《决定》在明确总目标后,还明确了若干方面改革目标,即“7个聚焦”,包括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
实践总是具体的,只有落到具体上,才能落实。改革路上,就是通过落实上述目标来落实改革的总目标,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这些目标的实现。
                      
    
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总指针的认识
第一,指导思想。《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从最紧迫的事情抓起,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其他领域改革也要聚焦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谋划改革举措,实现纲举目张;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不得法则事倍功半甚至产生负面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改革要重谋划,更要重落实,要以钉钉子精神抓改革落实,既要积极主动,更要扎实稳健,明确优先序,把握时度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大观点都来自新时代改革实践,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根本指导意义。
第二,重大方针。《决定》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和部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成果,就是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决定》,要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讲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忘记另外三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还有一点,要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框架下讲改革开放、搞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不能忘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第一条就是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就体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讲了主题,再讲主线。《决定》明确提出“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本质属性,正确的途径就是健全、完善、构建制度,先立后破,建设性地搞,而不是破坏性地搞、颠覆性地搞,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那不是改革而是“自杀”。我们要在两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方面是提高制度科学性;另一方面是提高制度执行力。
第三,重大原则。《决定》指出,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这六个“坚持”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经验中提炼出来的。
原则既关乎改革性质、改革价值取向,也关乎改革方法论,因而最终关乎改革成败。在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的根本属性,有原则就是其一。把这些原则贯彻好,才能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朝着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成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办好改革这件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改革是党领导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这从本质上决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换言之,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要讲主题、主线,还要讲主体。改革是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人民是改革的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经验,也是我们继续推动改革“爬坡过坎”、向深处攻坚的力量源泉。改革再难,只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难不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键在于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坚持和发展,是党的理论的重大创新,是确保改革更好深化的根本思想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发展是如此,改革亦是如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四是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主线是为主题服务的,更是由改革的本质和总目标决定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搞好制度建设,关键在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制度在精不在多,要管用,要富有可操作性,不可大而无当、“牛栏关猫”,也不可杂乱无章、相互打架。什么是好制度,通俗地讲,既能让有优长的人充分发挥优长,又能让弱者得到照顾。我们讲“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讲“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都是对国家治理科学性的要求,要全面考虑、兼顾各个方面。同时,要明确制度不是摆设,不是好看的花架子,而是要转化为实际行动,产生实际成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需要一项项去谋划改什么、怎么改、从哪里起步,如何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地搞下去,到哪里收官,都要在实打实上下功夫、见功夫。
五是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改革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必然是不断加强法治建设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形象指出的,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其一,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其二,要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二者不可偏废,也不能割裂。
六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系统性是客观存在,世界是由一系列系统构成的,有大有小、环环相扣,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样的客观存在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时必须采用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分轻重缓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各领域各方面举措同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中没有一个局外人。让我们立足本职、守土尽责,努力做合格的改革者。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24年第8期

===中国智库 China Think Tank===

感谢关注和传播“中国智库”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报。


“中国智库”是中国发展出版社开设的新媒体账号。中国发展出版社是国家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直属单位,业务领域包括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研究咨询、会议交流、智库园区等,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流智库型出版传媒集团。除出版社本部外,旗下还有《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报告》《新经济导刊》等期刊社和国研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研智库)、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研智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智研未来信息咨询中心、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

智库合作:徐先生 18101277387
新媒体合作:杜女士 18813067381

获取更多智库资讯,
欢迎关注“中国发展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中国智库
《中国智库》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旨在让决策者更多地了解智库声音,推动决策内容和过程更多获得社会各界与民众的参与,在政府与理论界和民众之间搭建桥梁。
 最新文章